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话:"不成功是你努力的不够,放弃是懦弱的表现,成功者的字典里没有放弃这个词。"
在现实生活中,真的是这样吗?
前几天,在一篇武志红老师的文章中看到一个梦,和大家分享一下:
我梦见我是一只鸟,在一个黑漆漆的山洞里,山洞里还有很多我的同族,我们都不会飞,我们挤在山洞的岩石上,各自占据着一个窄小的位置不敢动弹,否则就会掉下去。
突然,我找不到我的位置了,最后一个位置被一只不是鸟的动物占据了。它冷冷地看着我不打算提供帮助,我从岩石上掉了下去,像自由落体一样,那一刻我很恐慌。
但在跌落中,我突然发现,我有翅膀,于是我努力地扑腾翅膀,心里有一种莫名的信念,相信我一定能飞,而我果真飞了起来,再也不怕坠落。
我飞得自在而潇洒,我的一些同族也明白了自己可以飞,它们跟着我一起呼啸着飞出山洞,与经过洞口的一群白天鹅会合,飞向蓝天,这时我发现,原来我和我的同族都是粉红色的天鹅。
我们还飞过大海、森林和湖泊。我发现,我们不仅能飞翔,还可以游泳。低低地飞过水面时,有人将水溅起,泼向我们,我觉得这没什么,毕竟这对我们构不成任何伤害。
通常,我们每个人只有一套生存的逻辑,我们对这套逻辑特别执著,那时我们就像这个梦前半部分的鸟,觉得生存空间就只有岩石那么大一块地方,自己必须紧紧抓住这块岩石。并且,越到危机时刻,我们就会抓得更用力,担心一旦掉下去就彻底玩完。
也许是人类与生俱来就抗拒改变,惰性是人类的弱点,我们恐惧未知的、不确定的事物,直到某种状态到了非变不可的地步,才被迫做出让步,否则,永远都是按照以前的套路一直走下去的。
然而,或许在任何时刻,我们都可以尝试松手,放开对这套逻辑的执著,那时我们便会发现,外面海阔天空,可以做的选择其实非常多。
让我们看看现实生活中的例子。
罗振宇08年从央视辞职,成为自由职业者,到2012年才有了《罗辑思维》,2015年才有了得到APP。
王健林,15岁就当兵,从军17年,不到30岁成为团职干部;转业到地方政府,很快做到办公室主任;1988年辞官经商,在大连率先从事旧城改造,走上创业之路。1993年起担任大连万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2013年,成为中国首富。
他们的共同点是:
不止一套生存逻辑,懂得放弃,敢于放弃,不执着于一条路上,换条道路也许豁然开朗。
放弃是为了更好的选择,放弃了确定性,迎来了更大的可能性。
面对一件事时,有什么办法可以使我们免于陷入局限性思维呢?
我们可以试着从旁观的角度去看一件事,想象自己纯粹是一个旁观者,而不是当事人,看看能否找到其他的选择。
这个办法可以应用到各个领域,可以用来检验我们的一切信念。当我们是一个当事人时,我们会有很多欲望、情绪和恐惧,这些东西会把我们陷住,但当我们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去看这些信念时,我们就会明白,很多信念是一个教条,我们其实还有很多选择。
对此,在行动之前,可以有一个原则:任何一件事情在行动之前至少找到三种解释和三种应对方法。
如果你只找到一种解释和一种应对办法,这就常常是教条主义,这时就需要暂时停下来一下,不要被这种教条主义支配着去立即行动,而先试着去找一下其他的可能性,至少找到三种可能性后才去做选择。
假如一个孤立无援的人(不会游泳)走到了结了冰的湖面上,突然听到湖面上发出"咯咯"的声音,他知道可能是某一地方冰面裂开了。但不知道哪里会裂,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裂。这时候最聪明的做法是什么?
也许人类遇到危机,第一反映就是跑,但是这种情况下,一定要克服这种局限性思维,要冷静想一下,只有跑能脱离困境吗?
1.守株待兔,等待被发现,被救援;
2.朝最近的岸边跑过去;
3.先趴下,朝最近的岸边爬过去;
放弃本能的套路,通过短暂的思考,比较上面三种方法,较好的方法就是先趴下,然后往最近的岸边爬过去。但这也可能不是最好的方法,你也一定可以找到其他的方法。
这也是有限决策法,在时间、条件、认知有限的情况下,把所有能想到的选项都罗列出来,然后选择最满意的方案。
不过,最理想的办法或许是——充分搜集资料让答案自动浮现。但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的条件有限,没有更多的时间和资源,这就得采用有限决策法。
我们做一件事情前,不要潜意识的认为非得这样做,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想几种选择方案,也许你的生活因此会更加从容、更加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