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给自己的2016打90分。打高分是因为这一年我认真做了一件事,读书。
读书是从下半年开始的,在这之前最近一次读书应该是2009年,怀着老大在家保胎没事做的时候。人说3天不读书就面目可憎,一个人竟然7年不读1本书,我该说自己什么好呢?
6月份开始读,到8月份,我定了每天读书计划,一直到现在,前前后后大概读了40本书,和读书牛人比,这数量不值一提,不过对于一个7年没摸书的人来说,这多少算是个进步吧。同时,我开始关注“得到”上万维钢老师的“精英日课”和李笑来老师的“通往财富自由之路”两个专栏,应该说最初的读书是漫无目的的,在关注两位老师之后,我的读书目的和读书质量开始发生了变化。
一、开始读非虚构类书籍。
引入门的应该是万维钢老师的书——《万万没想到》,这是一本用理科生思维理解世界的书,对我触动非常大,作为一名资深的吃瓜群众,我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才明白,追求真理对于一个人是多么重要,不断地用最新的知识、理论、研究、数据去迭代认知是多么重要。可以说,这本书带我走进了一个全新的思维世界,我开始对读书、对知识产生了从没有过的兴趣,开始努力地想要从书中寻找规律和方法让生活变得更好。
我从《万万没想到》这本书开始,一路追根溯源,继续读了《万》这本书中提到的其他书,比如格莱德维尔系列。在这个过程中,我开始对心理学、认知科学、脑科学产生了极大兴趣,读书从最开始的漫无边际到逐渐缩小范围,聚焦到了心理学。
二、重新学习如何读书。
笑来老师主张读书就要“研读”、要“只字不差地阅读”。以前看的都是小说杂志,一句话没读懂不影响理解大意,现在开始看非虚构类书籍,一句话没读懂是没办法跳过去的,只能反复读,反复只字不差地读。这么做了以后才明白,“阅读 ”和“阅读理解”远不是一回事,它们之间可能隔了十万八千里。
然后,再提高一点,从理解字面意思到琢磨作者的写作思路和逻辑推理过程,这么一来,读一本书不仅收获了知识,还学习了作者的思维习惯。
三、开始学写读书笔记。
最开始读书就是在刷书单,只求“读过”,用读书量来满足虚荣心,因为两位老师都提到了读书笔记很重要,我就开始听话地做起了读书笔记。
对待一件事,理解它和实践它所带来的体验真的是太不同了!当我开始写读书笔记的时候,我发现明明是读得挺嗨的一本书,到落笔的那一刻竟然一片空白!输出倒逼输入,这再次让我明白“只字不差地阅读”有多么重要。别相信什么“你读过的书终将会成为你身体一部分”那些话,如果你没有只字不差、滴水不漏地去阅读,没有通过读书笔记把那些书内化于心,那它们就和你没有半毛钱关系。
写读书笔记真的很烧脑,如果你没吃透一本书,那你的读书笔记就会被作者的思路带着跑,这么写倒也挺好,等于模仿了一次作者的思路。后来我也会逼着自己不再翻书,用自己的话复述或者提炼全书内容,这种形式应该更好,等于把书真正消化成了自己的东西。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每一遍读书的感受都不同,到最终输出笔记的时候,书里的内容经过大脑分析处理,常常最终呈现出和提笔前完全不同的走向。这样的感觉实在太妙。
四、通过读书重新认识自己
从国企辞职是想要走出去看世界,读书之后才发现世界原来就是我的小家。绕了一个圈回到原点,心态已全然不同,心明眼亮了很多,不浮躁了,也少了一些焦虑。找到自己,是我2016年最大的收获,没有什么比这个更重要。
2017的计划,就一点,实践。
明年的今天,希望能再得个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