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读书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他像米饭一样能填饱你的精神饥饿,像饮水一般能止住你的灵魂饥渴。我们能在书本里看到自己,也能在文字里遇到古人。
培根曾经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于我而言,诗使人灵秀我想大概指的是唐诗宋词诗经之类,而史是否可以让人明智智尚且不谈,但让人不解倒是我当下的真确感受。
何出此言?
在最近的一段时间里我读了三本风格迥异的历史题材的书,分别是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和易中天的《中华史》,由于只读了一遍所以谈不上什么深刻的见解更谈不上明智了,但却一直是满脑子的怀疑和不理解——历史真是这样的吗,闹着玩呢?现在演个电视什么的都不带这么闹的,你是历史,是我华夏五千年的央央过往,不是小孩子过家家。
02.
故事一
在讲明朝的历史里有这样的描述,朱元璋自从当上皇帝后,因为自己曾经有过悲惨苦难的过往,为了不让自己的子孙再受苦,于是规定,凡是自己的子孙,一律不允许出去工作,就算没有官做,也只能在家里吃俸禄,朝廷发的俸禄管够。
然而这个规定实行了一百多年后,朱元璋的子孙已繁衍到几十万人之多,朝廷一个省的粮食来养活他们都不够,最后许多皇子皇孙得不到粮食,又不能出去工作,就活活饿死在家里。
是的,你没看错,饿死在家里。
不是穷,不是没劳动力,而是因为一个早已死去的人的一个好心,最后办了坏事。
是当时的规定太严厉,严到白白饿死也不敢越雷池一步吗?还是那群皇子皇孙脑子瓦塔啦?不解。
故事二
还有更甚的,当时朱元璋大力惩办贪腐,前后足足杀了几万官员。
史料记载,官员每天上朝都要在家门口举行仪式——一家人在门前穿戴整齐,分别抱抱老婆孩子,交代清楚谁还欠我多少债,我的私房钱藏在床底下之类的后事,然后诀别而去,老婆孩子就在背后哭,除了人还是活的,和开追悼会没什么区别。
待散朝后如果人活着回来啦,就大肆庆祝一番,我又活了一天。
请相信,这是真实的史料记载,不是杜撰小说。
故事三
再往前看,历史更加让我不解,可以用瞠目结舌来形容我读完《中华史之青春志》的感受。
书中的内容大抵是易中天查记大量史料而来,真实性比较高。
在春秋时期,打仗时诸国之间有这样严格的戒律。
第一条,不斩来使(这好理解);
第二条,不以阻碍(就是不设伏,不使阴招,要在开阔地带堂堂正正的进行决战);
第三条,不鼓不开列(对方不摆好阵势前你不能击鼓偷袭);
第四条,不擒二毛(不抓头发白的年老的人,要安全的送他们回去养老);
第五条,不重伤(搏斗时不能把对方打成重伤,差不多了就得让对方回去疗伤,你得知道轻重,不能过当防卫);
第六条,不逐北(就是你大退了敌人不能追,追也可以,五十步为限)。
这哪里是打仗啊,这比奥林匹克还有运动精神呀,友谊第一,比赛第二。
于是,在很多历史记载里就出现了这样的描述,两方对垒,彼此主将先来到对方阵营行礼,唠唠家常,另一方还会盛情款待。
故事四
前面提到打仗戒律的第六条,不逐北。
在晋国和楚国的一次战斗中,撤退的晋军有辆战车陷在坑里动弹不得,追赶的楚国战士就便停下车来,喊话教晋军怎么修车。修好的战车没走两步又坏了,,楚人又喊话教他们怎么处理,直到晋军从容撤退,一走了之。
这绝不是我杜撰的笑话,我保证,史书上解释为风骨。
如果你也感兴趣或怀疑,推荐你看我开头说到的这三本书,里面还有更多类似的让你觉得啼笑皆非但又被写进《汉书》、《史记》、《诗经》、《楚辞》等等的诸多历史文集中。
03.
看完这些故事,相信你也会和我一样有这样那样的不解,古人真就这么迂腐还是他们智商真就那么低?还是就是蠢?怎么感觉我要是回到古代补得是那个时代得爱因斯坦吗?不得是众人皆醉我独醒吗?
仔细想想好像不是这样的。
故事五
我看过一部由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浪潮》,讲述的是实现自由主义后的德国的一位老师在讲述独裁统治时,看到学生们都自由散漫无心听讲,因为大家都认为希德勒不会再有,大家都是自由的。
于是这位叫文格尔的老师做了一个叫“WAVE”的实验,所有学生平时见面,生活,学习都采用纳粹时期的方式,一个月后,在这样环境的浸染下,很多学生似乎像中魔一样暴躁独裁,老师发现了问题,试图结束这个实验,但事态已不受控制,这个班的学生因为不愿离开这种体制,相继出现了群殴,谋杀等可怕的行为,后面是由警方出面镇压才逐渐平息了事态。
而文格尔老师也因此把自己送进了监狱,很长一段时间后学生们才意识到自己当时是多么的疯狂和可怕。
04.
这就是环境的力量。我们被环境改变而不自知。
也许,我不理解的那些历史,只是因为我不曾踏进他们的时代里。倘若我生活在那样的环境里,在既定的氛围里,谁也跳不出历史的怪圈。
若干年后,我们的时代也成为历史,后人回看我们的生活,也许也会觉得真傻,二百五。
这是历史给我的一点启示。
不自以为是,不妄自尊大,不人云亦云。
至少学会自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