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来源:《中国哲学简史》
作者:冯友兰
第二章 中国哲学的背景
1.中华民族的地理背景--大陆国家
中国是大陆国家,西方是海洋国家
《论语》说:“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2.中华民族的经济背景--土地
贯穿在中国历史中,社会、经济的思想和政策的中心总是围绕着土地的利用和分配。
3. “上农”--农业国家
从《吕氏春秋》的这种观察,我们看出中国思想的两个主要趋势道家和儒家的根源。它们是彼此不同的两极,但又是同一轴杆的两极。两者都表达了农的渴望和灵感,在方式上各有不同而已。
4. “反者道之动”--中庸之道
这个理论说,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任何事物,发展到了一个极端,就反向另一个极端;这就是说,借用黑格尔的说法,一切事物都包含着它自己的否定。这是老子哲学的主要论点之一,也是儒家所解释的《易经》的主要论点之一。
“日盈则昃,月盈则食。”(《丰卦·彖辞》)这样的运动叫做“复”。《复卦·彖辞》说:“复,其见天地之心乎!”《老子》也有相似的话:“反者道之动。”
5.自然的理想化
属于天者是人类幸福的源泉,属于人者是人类痛苦的根子。他们正如儒家的荀子所说,“蔽于天而不知人”(《荀子·解蔽》)。道家的人主张,圣人的精神修养,最高的成就在于将他自己跟整个自然即宇宙同一起来,这个主张正是这个思想趋势的最后发展。
6.家族制度
传统的五种社会关系: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其中有三种是家族关系。其余两种,虽然不是家族关系,也可以按照家族来理解
儒家学说大部分是论证这种社会制度合理,或者是这种制度的理论说明。经济条件打下了它的基础,儒家学说说明了它的伦理意义
7.入世和出世
儒家学说是社会组织的哲学,所以也是日常生活的哲学。儒家强调人的社会责任,但是道家强调人的内部的自然自发的东西。《庄子》中说,儒家游方之内,道家游方之外。方,指社会。
人们常说孔子重“名教”,老、庄重“自然”。中国哲学的这两种趋势,约略相当于西方思想中的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种传统
在公元3 世纪、4世纪有些道家的人试图使道家更加接近儒家;在 11 世纪、12世纪也有些儒家的人试图使儒家更加接近道家。我们把这些道家的人称为新道家(魏晋玄学),把这些儒家的人称为新儒家(宋明理学)。正是这些运动使中国哲学既入世而又出世。
8.中国的艺术和诗歌
儒家以艺术为道德教育的工具。道家虽没有论艺术的专著,但是他们对于精神自由运动的赞美,对于自然的理想化,使中国的艺术大师们受到深刻的启示
9.中国哲学的方法论
诺思罗普(Northrop)教授说过,概念的主要类型有两种:一种是用直觉得到的,一种是用假设得到的
诺思罗普还说,用直觉得到的概念又有三种可能的类型:“已区分的审美连续体的概念。不定的或未区分的审美连续体的概念。区分的概念。”
“儒家学说可以定义为一种心灵状态,在其中,不定的直觉到的多方面的概念移入思想背景了,而具体区分其相对的、人道的、短暂的‘来来往往’则构成了哲学内容”。但是在道家学说中,“则是不定的或未区分的审美连续体的概念构成了哲学内容”
从假设的概念出发的哲学家就偏爱有区别的,从直觉的价值出发的哲学家则偏爱无区别的。
我们若把诺思罗普在这里指出的和我在本章开头提到的联系起来,就可以看出,已区分的审美连续体的概念,由此而来的未区分的审美连续体的概念以及区分的概念,基本上是“农”的概念。“农”所要对付的,例如田地和庄稼,一切都是他们直接领悟的。
在中国哲学里,知识论从来没有发展起来。
因为知识论问题的提出,只有在强调区别主观和客观的时候。而在审美连续体中没有这样的区别。在审美连续体中认识者和被认识的是一个整体。
10. 海洋国家和大陆国家
希腊人生活在海洋国家,靠商业维持其繁荣。他们根本上是商人。商人要打交道的首先是用于商业账目的抽象数字。然后才是具体东西,只有通过这些数字才能直接掌握这些具体东西。这样的数字,就是诺思罗普所谓的用假设得到的概念。于是希腊哲学家也照样以这种用假设得到的概念为其出发点。他们发展了数学和数理推理。为什么他们有知识论问题,为什么他们的语言如此明晰,原因就在此。
希腊人就围绕着城邦而组织其社会,与中国社会制度形成对照,中国社会制度可以叫做家邦
在一个城邦里,社会组织不是独裁的,因为在同一个市民阶级之内,没有任何道德上的理由认为某个人应当比别人重要,或高于别人。但是在一个家邦里,社会组织就是独裁的、分等级的,因为在一家之内,父的权威天然地高于子的权威。
“农”的生活方式是顺乎自然的。他们赞美自然,谴责人为,于其淳朴天真之中,很容易满足。他们不想变化,也无从想象变化。
海洋国家的商人,情况就是另一个样子。他们有较多的机会见到不同民族的人,风俗不同,语言也不同;他们惯于变化,不怕新奇。相反,为了畅销其货物,他们必须鼓励制造货物的工艺创新。在西方,工业革命最初发生在英国,它也是一个靠商业维持繁荣的海洋国家,这不是偶然的
我们还可以套用孔子的话,说海洋国家的人是知者,大陆国家的人是仁者
11.中国哲学中不变的和可变的成分
说西方侵略东方,这样说并不准确。事实上,正是现代侵略中世纪。要生存在现代世界里,中国就必须现代化。
有一个问题有待于提出:既然中国哲学与中国人的经济条件联系如此密切,那么中国哲学所说的东西,是不是只适用于在这种条件下生活的人呢?
回答是肯定的,又是否定的
任何民族或任何时代的哲学,总是有一部分只相对于那个民族或那个时代的经济条件具有价值,但是总有另一部分比这种价值更大一些。
这个道理就在于,古代希腊和古代中国的社会固然不同,但是两者都属于我们称之为“社会”的一般范畴。
哲学也给予我们人生理想。某民族或某时代的哲学所给予的那种理想,有一部分必定仅只属于该民族或该时代的社会条件所形成的这种人生。但是必定也有一部分属于“人生一般”,所以不相对而有长远价值
必须进行逻辑分析,以便在哲学的历史中区别哪是不变的,哪是可变的,每个哲学各有不变的东西,一切哲学都有些共同的东西。
新的中国哲学将不再把自己限于“用直觉得到的概念”吗?肯定地说,它会变的,它没有任何理由不该变。事实上,它已经在变。
【想法】
中国哲学对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但要正视其知识论上的不足,中国哲学帮助个人理清成为怎样一种人、过怎样一种人生,达到内心的平静幸福;而在追求成功方面西方哲学更具有实效性,更为功利实用。
二战以来整个世界其实是受西方哲学影响更多,也是因为西方国家有更多话语权,所以经济科学发展迅速,但是个体外在追求个性,内在却愈发千篇一律。这也产生了美国五六十年代“垮掉的一代”和“嬉皮士运动“,很多跑到东方寻求思想出路(例如乔帮主),或者到北欧建个”自由村“(很像道家小国寡民)。
当代中国青年人精神处境很像当年的美国,90后里兴起的“国学热”也能说明这个现象,物质选择很多,但人格和精神选择却找不到通路,所以做文化产业相关工作可以去研究当年美国文化浪潮中青年人追求的方向,提供更多的价值观,像“中国有嘻哈”“吐槽大会”是很好的例子。个人不看好砸钱+流量的内容生产方式,短期成效不错,但长期来看,没有抓到群体精神需求的痛点。
个体组成群体,思想指引现实。当年的乔帮主一代人产生了苹果、谷歌这样的企业,其气质和通用、摩根是有很大区别的。中国未来会产生怎样的企业模式和商业形态?感觉可以参考毛爷爷《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的分析方法,先从个体、群体(阶层)思想倾向、社会地位、矛盾需求入手,再结合经济、政治宏观背景,得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