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梁氏分布村落旅游指引(1)

小序

自1994年以来,因为编写族谱,走访珠江三角洲各县梁氏宗亲,联宗敦谊,受到各地梁氏兄弟热情接待,提供宝贵资料,得以完善,再次感谢。在完成任务后,觉得广州市梁氏遍布于广州市和各区的村落,都是古村落,历史悠久,民风淳朴,乡村风景优美,但从没一本书籍系统地介绍,不便联系宗亲,有鉴于此,故把当时走访搜集到的资料和宗亲介绍的情况,整理汇编成《广州市梁氏分布部分村落旅游指引》第一辑,供族人参考,了解那些地方有梁氏分布。对于尚未发现和遗漏的梁氏村落和风景区,待以后收集的资料,再作补充和充实。

《广州市梁氏分布村落旅游指引》着重介绍梁氏分布情况,风土人情、人文地理。根据2006年广州市公安局姓氏人口统计数据,广州人口最多的首十个姓氏依次是陈、黄、李、梁、刘、张、何、吴、王、林。梁姓居第四位人口达九万多人。绝大部分说广府话,约有二千多人说客家话。 《广州市梁氏分布村落旅游指引》的村落,有的族人介绍较为详细,有源流、历史、人口、名贤、经济情况等;有的族谱毁失,甚至始祖名字已记不起,繁衍至今多少代人也记不清,世系不知,资料较少;有的村落人口尚未统计出来,只写村落名称,无人文介绍,资料空白。至于村落的概况,是根据介绍者所谈,并没去认真核对,有可能出现错误,亦有介绍者每人的站的角度不同,得出结论有差异。《广州市梁氏分布村落旅游指引》不是历史文集,不对事物下结论。是作为知识传媒,茶馀饭后的趣味资料,作为生态“一日游”的旅游指引,到乡村享受清新的空气,宁静的环境,欣赏大自然之美。既能联络宗亲感情,了解情况,一举两得。本着求同存异,包容一切观点,仅供参考。《广州市梁氏分布村落旅游指引》的小册子,不可能括概全部,肯定尚有部分分布村落遗漏。如出现错谬,请予理解。 采访的设备陈旧,是用手机录音,回来后再整理。拍照用菲林的相机,有部分照片和底片,因保管不好发霉,后来用数码相机,像素也不高,摄影亦是初入门,插图质量也不理想,但求有事物而已。

由于我水平低劣,错误和不足之处,在所难免,如有不符或错误之事,祈望族人指正与谅解,予以指正,感谢之至。

花都大珠村 梁仲燎 2013年12月整理

广州市

根据姓氏统计,2006年人口数据,广州人口最多的首十个姓氏依次是陈、黄、李、梁、刘、张、何、吴、王、林。梁姓人口在广州市排第四位,达九万多人。绝大部分说广府话,约有二千多人说客家话。

迁入广州市的梁氏,最早始于唐末年,黄巢农民起义(875年),中原战乱,避乱南下广州。尔后,宋朝梁熙学从福建晋江入粤,其子孙后来散布于广州一带;明朝有梁克家之族迁入;有在宋元之际从北方移民到番禺的梁氏;有在宋朝时从安徽来的梁绍公族;宋梁焘被贬广东,后裔也居天河区等等。广东梁氏祖宗,不管从何处来,都是同树同根,同宗不同支。我们梁氏族人,有热爱祖国,怀宗念祖,奋发图强,乐业进取,精诚团结,互助互爱的优良传统。

广州自古以来是一个南方政治、文化、经济中心,是商业繁荣的城市,在广州的梁氏族人,都是从四面八方而来,又有从广州迁出,而广州这个城市,变化较大,梁氏族人既有迁来又有迁出。

广州市管辖的地方屡有变化,明清时辖区辽阔,所谓“南番东顺香,清水化城龙,三新一支花”辖有:南海、番禺、东莞、顺德、香山(今中山市)、清远、三水、从化、增城、龙门、新会、新宁(今台山市)、新安(今深圳市)、花县十四个县。现广州市行政区仅为明清时的番禺、花县、从化、增城四县,设有越秀、荔湾、海珠、天河、黄埔、萝岗、番禺、南沙、白云、花都十区,辖增城、从化二市。

广州梁氏分布的聚居村落很多,未能一一拜访,十几年的时间,仅积累了各村落的部分资料。黄埔、萝岗、番禺、南沙等区,绝大部分村落未暇往访,资料基本缺少,以后再补充。

所走访的村落,大部分族谱毁失,难以考证源流。

广州市的“先贤千乘侯祠”

孩童时曾听族老讲述,广州市区内有一间先贤千乘侯祠和青云书院,据说民国九年广州拆城建马路被拆去,已不复存。故很长一段时间,都以为先贤千乘侯祠被拆了,人们以为千乘侯祠已经湮灭,淡记遗忘。

2010年广州承办“亚运”, 政府对全市进行大整饬工程,维修工程队在修饰惠福东与起义路转角处的惠福东389号一间古祠,原来以为是黄氏的“千顷书院”,立项也是写“修理千顷书院工程”,凿去复盖祠额的灰沙,赫然露出了“先贤千乘侯祠”六字,才知原来做了工场的古祠,是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广肇两府梁氏族人捐资创建的“先贤千乘侯祠”。

清康熙三十八年已卯(1699年)年,古冈(新会)进士梁贻焘、凤城(顺德)进士梁学源二人倡议拟建先贤叔鱼子祖祠,以祀先贤。得到广州、肇庆两府梁氏各房支持,八月中旬在广州召集开会,八月二十五日通族公议创建先贤祠。在广州马鞍街买屋建祠,祠的东角余屋,改建为青云书院,为广州府、肇庆府各房子孙在省城乡试时住宿和读书之舍。康熙四十一年壬午(1702年)赐进士第初授徴仕郎内弘文院诰敕中书舍人古冈礼义房支孙梁贻焘撰《大宗祠千乘侯家庙碑》文、赐进士第吏部观政钦假候选文林郎凤城大墪房支孙梁学源拜书立碑干祠内,刻录广肇两府七十五房捐资,以记其事。乾隆三十九年甲午(1774年)先贤千乘侯祠第一次重修,乾隆四十年乙未(1775年)冬重建告成,合众立《重修千乘侯家庙碑》碑文。乾隆四十一年丙申(1776 年)春,由乡进士出身文林郎揀选知县南海樵西房支孙梁云池撰《大宗祠千乘侯家庙重修碑》碑石,详细记述千乘侯重修过程和建筑规模。

同治五年(1866年)六月起至七年(1868年)八月重修和重建青云书院。乾隆三十九年甲午(1774年)先贤千乘侯祠第一次重修和同治五年(1866年)重修和重建青云书院,又新增广肇两府一百一十二房捐资,收支情况立本呈官府。

古祠重光,族人奔走相告,是我族的大喜事。为了解建祠的过程和证实古祠是梁氏所建,我们去了广东省中山图书馆文德路文献馆,影印了民国九年重辑的《千乘侯祠全书》,以证实“先贤千乘侯祠”是梁氏族人的物业。

民国初年时,“先贤千乘侯祠”和“青云书院”规模宏大,曾经有过辉煌时代。民国八年(1919年)已未,广州拆城筑马路,千乘侯祠和青云书院,适当其冲,在马路范围之内,与当局力争无效,眼看全部拆除。时在北京任交通银行行长梁士诒和梁启超,急电当局,建议“路求通,不求直”,保留先贤千乘侯祠,当局接受意见,故今起义路弯曲,是避开千乘侯祠的缘故。民国九年(1920年)广州市开拆城建马路,仅“先贤千乘侯祠”得以保存,“青云书院”和祠西厢的昌后祠及十余间房子,全被遭受无偿拆毁。民国九年秋八月,梁鼎芬任值理时,写了《开路让地记》,记述被拆的地方。并重辑《千乘侯祠全书》,详细记录自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创建千乘侯祠至民国八年(1919年)广州拆城筑马路的220年历史。

1950年国家颁布将庙宇、祠堂收归国有,祠做了某单位工厂的工场,祠东厢的先河堂及八间商铺,解放后为某单位拆了建为高层的住宅楼。

先贤千乘侯祠的建筑宏大,规模三进,为岭南建筑风格。对于古祠产权,政府收归国有,属越秀区国土房管局,交给越秀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使用。2010年8月14日越秀区列为区文物保护单位。

广州市惠福东389号先贤千乘侯祠

建“先贤千乘侯祠是由广州府、肇庆府梁氏子孙捐助。不是全省梁氏子孙共建的。

文物古迹—乙丑进士坊 广州梁氏文化还有乙丑进士坊。走进中山大学校园,人们会被葱葱绿树之间的众多老建筑所吸引,在这些建筑里面,历史最悠久的当属“乙丑进士”牌坊,有378年了。“乙丑进士”牌坊、惺亭和孙中山先生像成为康乐园中区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乙丑进士牌坊建于明朝崇祯八年(1635年),为表彰天启五年(1625年)广东梁士济、李觉斯、罗亦儒、吴元翰、岑之豹、尹明翼、高魁等七位进士所建。明朝末年,东莞曾出过一文一武两位俊才,武是民族英雄袁崇焕,文就是一代贤臣李觉斯,现今大部分资料误为“李斯觉”。李觉斯早年以进士功名入仕途,至刑部尚书,后因忠言进谏、疏救良臣而触怒龙颜下狱,后罢官返回乡里。返乡之后,他扶危济困,著书立说,在当时的岭南一带影响深远,被世人喻为“竹林隐士”。

“乙丑进士”牌坊原建于广州四牌楼忠贤坊(现解放中路)内。1947年广州市政府要拓宽该马路,欲将马路上的5座牌坊移到风景区。当时的岭南大学(位于现今中山大学校址康乐园)领迁了这座乙丑进士牌坊。原立于格兰堂(今称大钟楼)西侧。“文革”期间,牌坊被毁,幸运的是大科尊家林巧稚齐名,有”北林南梁”之称。被选为广州市政协副主席。在广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内立有她雕塑像。

梁 家(1921~) 广州人。1937年参加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广东十二集团军从事兵运工作。1944至1946年, 任广东省东江纵队北江支队工作队大队政委。1946年 赴越南河内工作, 任香港《华商报》驻河内特派员, 并负责办“华越通讯社”。1947年回国任中共靖镇工委委员、书记, 粤桂滇边纵队第二支队政委。1948年後, 任中共滇桂黔边区滇东南工委委员, 滇桂黔边区纵队第一团政委、七团政委、一支队政治部主任, 一支队政委。

1950年後, 历任中共云南省委研究室主任, 省委副秘书长、政策研究室主任。中共云南省委统战部部长、省委副书记、省政协副主席、主席。是全国政协第六届委员、第七届常委。

梁栋材

分子生物物理学家梁栋材(1932~ ) 广东广州市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 生物化学家。1955年中山大学化学系毕业。1978年後, 任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副研究员、研究员、所长。主要贡献:长期从事晶体和大分子空间结构分析和功能关系的研究工作, 采取与常规不同的方向测定去五肽胰岛素的结构, 其结果受到国外的重视。并在去七肽及去八肽胰岛素的晶体学研究中取得较好的结果。

在2.5解析度的胰岛素结构分析方面做了大量的开拓工作。著术有《肽三乙酸晶体和分子结构的测定》、《乙苯次基磷酸晶体和分子的结构》、《胰岛素及其类似物三维结构的研究》等。

梁国梓(?—2009年) 花都人,广州市荣誉市民,1981年投资690万元人民币创建“花都电子厂”,1994年注资3000万元人民币创办“花都大酒楼”。可惜英年早逝。

梁楼华 花都人,广州市荣誉市民,1994年注资7000万元创办“湖畔花都”。 梁广尧(1913—1996年) 黄埔村人。爱国旅港同胞。十多年来不断捐巨款过千万元建设家乡,荣获广州市荣誉市民。

梁庆贤 江村人,旅港同胞。香港金冠酒家董事。捐资130.8万元,建成双岗至新楼(古楼场)1.8公里公路。

从化市

从化市古属番禺县,明弘治二年(1489年)析番禺北部始设从化县。从化市的梁氏,基本是梁实斋世系,也有从各地迁来的梁氏村落。

从化市梁氏聚居村落有沙塱村、少沙村、蕉花窿、长岌村、五和高龙围、松柏塱、新群、影村、石岭柯迳头、石岭山底下、良口墟、米埗九眠地、蕉岗村、高塱村、瓦窑口、街口镇、河村、唐辰、三多里、新围梁村、三百洞、影田、黄溪等村落。

人数以文治支系居多。从化是一个山多田少的县,北部是山区,南部是平原,从化始居先祖原居地属于平原,发展农业生产是有利条件,但不知何种原因,后世迁到崇山峻岭的北部山区山谷里,那里只有狭窄的山谷盆地,限制农业生产,经过几代人的繁衍,可能田地难以承载人口蓬勃发展的压力,又从山区迁出,由于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只有山谷盆地,不能容纳太多人口的发展,故聚居的村落,比较分散,族群人口极少有二三千人的大村;村落族群以几百人居多。

太平镇三百洞梁氏、温泉镇高塱村梁氏。由梅州迁来,说客家话。

沙塱村梁氏(沙朗村属江埔镇所辖,人口有三百多人。)文治支系。沙塱村是梁氏始祖始兴公的发祥地。实斋七世孙万户始居从化,万户生二子:长子始兴、次子宪朝。明初(1368年),始兴公迁居沙塱为开基祖,其弟宪朝迁蓼江。沙朗村是一个自然村,临流溪河,汛期流溪河大水,常受水浸,解放后,已举村徙往高处的105国道西侧,新建几层的楼房,属江埔镇所辖,建村有600多年,是从化一个历史悠久的古村落,数代后子孙繁衍,从沙塱村分支出去的子孙,在从化村落有多处。沙塱村被始兴支派视为发祥地。原来人口众多,据说族人被天花传染,人口受到重创。

始兴公在沙塱定居后,其子孙都居沙塱。到第五世孙,长房二房仍居沙塱。三房康盛,明·永乐间从沙塱徙居良口镇石岭少沙。四房隆盛,明·永乐间从沙塱迁蕉花窿。从这一代叶茂枝繁,向外分支。沙塱祠堂已毁塌,未重建。《千乘侯祠全书》记载:清同治五年,广州“先贤千乘侯祠”重修扩建,沙塱村梁氏热心公益事业,捐白银80两,房祖始兴公,入主在先河堂的神位16位。

少沙村梁氏(属良口镇所辖,人口有千多人)。文治支系。少沙是一条自然村,属良口镇少沙村所辖。

殿侯三子、十二世祖康盛公 估计大约1412年左右(明·永乐十年)从沙朗迁来,康盛公为少沙开基祖。立村将近600年,现人口有一千多人。少沙位于良口通往佛冈县的公路旁,东距良口墟七八公里,经米埔村可进入105国道,交通方便。少沙村属于盆地,耕地面积较多,经济较封闭的山区发达,人丁繁殖较快。

蕉花窿与太头村梁氏 两村人口共计不足200人,蕉花窿与太头都属良口镇高沙村委所辖。殿侯四子、十二世祖隆盛公估计大约1415年左右(明·永乐十三年)从沙朗迁来,隆盛公为蕉花窿开基祖。隆盛公生二子:廷文、贵文。贵文仍居蕉花窿。蕉花窿与太头两村人口共计不足200人

长子十三世祖廷文公,从蕉花窿迁往长岌。

长岌村梁氏(即长流,属东明镇长流行政村所辖)人口有的1200多人。开基祖是隆盛长子、十三世祖廷文公(估计大约1437年左右(明·正统年),从蕉花窿迁来。廷文公生子正万。正万公生二子:长子南阳、次子南居。为长岌的两大房,两房均居长岌。

十五世南阳公,居长岌。生四子:长子英鱼、次子前溪、三子权峰、四子奇峰。南居公仍居长岌。

权峰从第四代子孙开始从长岌外迁。长房英鱼迁良口镇石岭柯迳头;二房前溪迁龙门县。

公(为三房)奇峰公(为四房)留居长岌。权峰公生子尚明。也居长岌。

十七世尚明公生四子:长子忠科、次子登科,三子忠国、四子腾国。忠科公迁赤茹。登科、忠国、腾国仍留居长岌。

始兴与宪朝是胞兄弟,宪朝的子孙往平原处移徙,有的是大量的耕地,有利于人口繁衍,子孙近两万人。而始兴子孙往北部的山区迁移,山区到处都是崇山峻岭,只有山谷一些狭窄盆地,能够可以耕种,地理环境制约了发展。长岌这个地方,深山密林,明朝时根本与世隔绝。清顺治年间,良口才形成一个小的农贸墟场,有生活用品买卖。解放后修了从良心口到长岌的25公里盘山公路,过去,想与外界物资交流,只能翻山越岭,到良口已用了大半天时间。好处是外界出现动乱不会波及,谁也想不到在崇山峻岭的深入部有人烟,非常适合隐者居住。真正是个不解之谜。近年来,随着经济建发展,有多人迁离古老的山村,往城镇居住。长岌村有保留建立500多年的明代宗祠,所谓宗祠,如一间细小的土地庙一样,仅放一个“梁氏历代宗亲”神牌,这是历史文物,证实民间建宗祠的进程。到清初时才扩展建一进两进,继而建三进,宗祠越建越华丽,规模越建越大。

名人:

梁林标

早年随父由长岌村迁往中山市定居,后又去了香港,在港定居办企业,是一个成功的港人企业家。改革开放后,响应祖国号召,回内地投资国家经济建设,服务桑梓,在番禺设立多家工厂,他有一颗赤子之心,热心报效家乡,从1996年起,他为长岌村捐赠16万元建长岌村小学教师大楼,改善学校教学设施和老师居住环境;16万元建长岌村大桥,使长岌村交通畅通,保护村民生命安全;25万元建村委大楼,改变村委办公;为了村民健康,让村民饮到卫生的水,捐赠26万元兴建长岌村自来水厂;为了提高村民文化娱乐,捐赠25000元建文化娱乐中心;为农村建设经济造血功能,投资40多万元兴建话梅食品加工厂,收益归行政村所有;发扬中化传统文化,尊祖敬宗,尊重风俗习惯,和谐社会,捐赠60000多元建庙宇和祖祠。他多达100多万元的善举投入,改变了农村的文化面貌,推动长岌村经济发展。

深山环绕的长岌村

历史文物—明朝所建梁氏宗祠

1956年国家建流溪河水库,浸了部分村庄,受浸的部分村庄,全部迁移到流溪河新群工区安置,个别住户安排到南沙去了。

长岌村是一个自然村,属东明长流行政村所辖。廷文公迁到长岌村,将近600年,是历史悠久的古山村。长流村地处流溪河水库北部的群山环抱之中,是一个典型山区封闭地方,只有在山谷开阔的地方才有农业,可耕之地较小,属于山区以林业为主的经济型。历古以来,交通不便,是靠一条羊肠小道与外界连接。解放后,才开辟公路,良口进入较近,吕田进入较远,故从良口、吕田进入均可。公路沿山而行,山路崎岖,交通不及平原区发达。该村有多个姓氏,梁氏在该村群体较大、也较集中,人口有1200多人。

长岌村的经济支柱是林业、果园。

五和村高龙围梁氏

从化北部是典型的山区,村落所住的地方为山区低谷地,地方不很开阔,受地形限制,不能建成一个大群体的村落。是由长岌村分支而来。人口有近二百人。高龙围属五和村委所辖,已撤销并入吕田镇的旧东明镇驻地,是在五和村。

吕田镇松柏塘村梁氏

柏塘村与吕田镇是隔河相望,是由长岚村分支去的,人口有二百多人。

流溪河林场新群梁氏

杨柳坑由长岌分支而来。人口有二百多人。1956年国家建流溪河水库, 杨柳坑地 属水库浸没区,受浸的村庄,全部迁移到流溪河新群工区安置,成为流溪河林场职工, 不是农民。人口有二百多人。

影村梁氏(属良口镇良平行政村所辖),人口近年繁衍较快,有一千多人。文治支系开基祖是十九世象毓公,十九世象毓公约在清康熙四十一年左右从赤茹迁影村,影村立村有300多年,坐落发源于大岭山的良平河畔,有乡间公路通105国道。距105国道为八公里,距良口镇十二公里。属良口镇良平村委管辖,坐落在山谷盆地,耕地也算广阔,以农业为主。有祖祠。

名人

梁肇兴

1923年4月23日出生。字殿威。曾任小乡支部书记、大乡乡长、公社副社长,1950—1984年在镇政府工作,正股级退休。

他鉴于族谱残缺不全,长幼尊卑,无以为序,退休后,为重修族谱不遗余力,不畏路途遥远,亲往花都、蓼江、增城、东莞、南海等地,搜集资料,历十年完成重修工作。

当时由于信息不畅,未能尽善尽美,近年再次重修,去谬存菁,补充完善。他九十高龄,热心公益,推动五个梁氏村落,重修族谱。

在耄耋之年,为公益事业,克服年老病痛,十余年如一日,为弘扬氏族文化传统而努力,令人粛然起敬。

石岭柯迳头梁氏(良口镇石岭行政村所辖),人口近二百人,文治支系。开基祖是十六世祖英鱼公,估计大约1494年左右(明·弘治七年),从长岌迁来。柯迳头与少沙村为相距不远的两条自然村,立村有500年,其地貌与经济环境与少沙相同。

石岭山底下梁氏(良口镇石岭行政村所辖),开基祖景安公(蓼江宪朝八世),是蕉岗君仁公长子。明朝时从蕉岗分支迁来。人口有二百多人。

良口墟楼脚梁氏,旧名岭背村,开基祖子盛公(蓼江宪朝十一世),是蕉岗君仁公曾孙,明朝时从蕉岗分支迁来,人口近二百人。

良口牛眠村梁氏,从楼脚迁去的一户人家,有几个子。

良口米埗九眠地梁氏 (良口镇米埗行政村所辖),从蕉岗分支去。人口有近三百人,

蕉岗村梁氏(属温泉镇云星行政村所辖),在九里步林场附近。始祖是蓼江宪朝七世孙君仁公,(君仁公祖父是蓼江五世文达祖),估计大约1474年(明·成化十年),由蓼江迁来。人口800多人。与江埔镇地缘较近,在105国道旁,与九里步林场为邻,是一个自然村。该村有梁、李两姓,人口约1500人。梁、李两姓各占一半,梁氏约800人左右。立村有500多年。另有一支人不知从那里迁来的,约100人,他们自说也是蓼江梁宪朝的后裔。蕉岗村建有“梁氏宗祠”,是广州北部的古代祠堂建筑风格,历史悠久。

景安公分支去石岭山底下:子盛公分支去良口墟楼脚;叧有一支分支去良口米埗村九眠地。

温泉高塱村梁氏(属温泉镇云星行政村所辖),人口二百余人。说客家话。高塱村有族谱,说他们是从兴宁迁来,是梁克家后人。

瓦窑口村梁氏(又名瓦岗村,属牛头镇所辖)

瓦窑口村在棋杆墟南的新隅路东侧,瓦窑口村距棋杆墟约一公里左右的路程,有1900多人,他们族谱记载是陕西平凉人,宋末时为江西南安上犹县主簿,在赴任途中,元兵侵犯江西,逃避兵乱,定居瓦窑口村。元文公以上世系断层,有待查究。属鳌头镇所辖。瓦窑口村全村为梁姓,在乡与外出的人口共有1700多人,是从化梁氏人口最多的一个村落。分支去村东建立步浘村(距瓦窑口村约一公里,步浘村划归岭南大队),步浘村有500多人。过去联宗活动,去了步浘村就以为是瓦窑口村,说瓦窑口村只有500多人,是一个误解。据说又分支去唐信村。瓦窑口村是从化梁氏人口最多的一条村,田面也开阔,有族谱,原有祠堂一间,“文革”被拆毁,未重建。据《京塘梁氏族谱》载:元文公生二子:长子讳承统,字心如号康德。次子讳承绪,字本如号康祖。康祖公生二子:长子道古、次子学古,道古公居瓦窑口发展。学古公子斗坚公迁居黄溪开基。《黄溪族谱》载:“学古与道古公是昆弟,未详为二世某公所出”。这个疑点,说学古与道古公不知是承统或承绪之子?元文公曾孙斗坚公迁徙太平镇黄溪开基。

瓦窑口村全村为梁姓,没有其他支派的人在村居住。蓼江的族谱记载是文达分支瓦窑口,经查没有文达公后裔在此发展。可能以前曾经迁徙去住过,但不知何时又迁出去。清道光时梁志青在蕉岗族谱作的序言说,“元文公是梁文定之孙”,瓦窑口村族人不认可此说,尊重瓦窑口村族人意见,按他们族谱所登载,是陕西平凉人,至于他们属于那个支派,是他们之大事,由他们去考证最好,而本辑是说梁氏分布概况,并不是考证世系。

这里有两个名字,与始兴先祖同名,一个是康德。始兴先祖是名康德,瓦窑口村是元文公生二子:长子讳承统,字心如号康德,要注意瓦窑口村先祖是号康德。不是一个人,是两个人,不可混淆。另一个学古与道古公,他是康祖公的儿子。而始兴先祖学古与道古公是康德的后代,仅同姓名巧合而已。也不可混淆。

鳌头镇岐田、岐坑村、河西里梁氏(属鳌头镇岐田村委所辖)

岐坑村、岐田村、岐山村、河西里在鳌头镇墟之南不远处,沿308国道南行,过了象新村和火村,有一溪流,溯溪而上,溪南方的村庄就是岐田村,岐田村东南面是岐山村;岐田村西南方是岐坑村,岐坑西南是茂墩水库,水库流下的溪水,这条溪流是茂墩水库流下的水。

文奎十九世从增城中新镇良田村迁到鳌头镇岐坑村。据《岐坑村族谱》载:“岐田行政村所辖的岐坑、岐田、岐山、河西里四条村都姓梁,岐坑是老村(老围),属文奎支系,源流是文奎公——瑜公(文奎公次子)——纪公(瑜公八子)——永暠公——尔金公(永暠公长子,居东莞梁家村)——善庆公、明朝国学生——受宁公从东莞梁家村迁增城良田乡(善庆公三子)——斌堂公(受宁公次子)——晚成公(受宁公次子)——迪公(晚成公次子、从增城良田乡迁从化岐坑,为岐坑开基始)——迪(育林)公生七子:长子志广公,居岐坑。次子福广、四子蒂广二公德徙居清远潖江司关前。三子文广公,不知去向。五子成广公,徙居清远潖江古楼岭。六子聚成、七子保成二公居河西里。

志广公居岐坑村(称老围),——月溪公——国隆公(月溪公次子)——前园公——玉宇公——素一公——任康公——京山公——大友公。大友公迁花县东湖村。

国奇公(月溪公三子)卒四子于清乾隆年由岐坑迁岐田(称新围)分居。国奇公三子坐闲公,生于明嘉靖已丑(1529年)年,终天启九年,但天启只有七年(1627年,可能是将七字写为九字的笔误)。十四世大友公迁东湖,应是清初约1700年左右。

岐坑村有200多人,其中130—140人左右在家务农,其余外出。有“月溪梁公祠”一间。土改时被分为四份分给他人,他们将祖祠用作堆放枯木、禾草,在祠内饲养猪牛,天井掘成一个储猪牛屎尿的糞池,臭气熏天。他们对祠不维修,任由破烂,现已破烂不堪,外墙裸露,瓦面破烂漏水,不堪目睹,如此下去,有倒塌之虞。族人动员他们退出归还,重修月溪梁公祠。但有一户不肯退出,至今无法重修。

分支去佛冈的九子岭三个村落,人口共有一千多人。

破烂已颓废的月溪梁公祠

岐坑的国奇祖迁岐田村,现有人口700余人,有乾隆时建的“济尧梁公祠”一间,尚算保持完好。“济尧梁公祠”是清乾隆壬寅(1782年)增建为三进祠堂,道光三年(1823年)刻石碑于祠内,“述志堂”堂匾是道光三年(1823年)所书,祠堂至今有230年,历史悠久,是清初建筑物。应列历史文物,族人没申报,祠堂陈旧,但也没有计划进行重修。

济尧梁公祠

岐山村是由岐田分支迁去的,人数100余人。

河西里开基始祖是聚成、保成二公,人口100多人。

岐田村2011年重修族谱,是由腾禄庄现93岁老人梁仲方主修的。

象新村的腾禄庄(中心村)是从岐田村分支出去的,有100余人。

岐田村族人提供资料说:“该村平时与神山、东湖、京塘、增城良田联系较密切,祠堂入伙有往来。”

《千乘侯祠全书》记载:清同治五年,广州“先贤千乘侯祠”重修扩建,岐坑村梁氏热心公益事业,捐白银80两,房祖月溪公,入主在先河堂的神位12位。

蓼江的族谱记载:“河西祖分支岐坑”,经查没有河西祖其人也没有蓼江后裔在此发展。可能以前曾经迁徙去住过,但不知何时又迁出去。

街口镇三都里梁氏、人口100多人,文壁支系,永禄公从东莞迁来。附近另一条叫姓梁围的村,也是由沙塱分支,人口不足100人。

城郊镇河村梁氏

河村近大夫田处,人口有二百余人。没有祠堂,族谱毁失,始迁祖名字已无人知道,至今繁衍到第几传,也没人知晓,只记得是从街口三都里迁来。是瓦窑口分支去。

唐辰村梁氏

人口有二百余人。从沙塱分支去。

江埔镇禾仓三多里村梁氏(属江埔镇所辖)。

三多里村属江埔的禾仓村,距江埔不很远,在从樟路,是一个历史悠久有几百年的村落,人口有近二百人。村内有清溪梁氏公祠, 建于明清年间,是二进、外墙青砖的建筑物。有数百年历史, 可惜在文革期间大部分遭到毁坏, 祠堂墙壁已变形,桁桷部分霉烂,现族人策划筹集资金重修,以保存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族谱在抗日战争时已毁失,现尚未重修完竣。据族人梁达勇提供:先祖由江西省迁来,世系不明,但不知那个朝代,只知后裔有从禾仓村分支到珠三角几个县去,具体地方不清楚。三多里村有说是从沙塱分支去的,源流暂未确定。《千乘侯祠全书》记载:清同治五年,广州“先贤千乘侯祠”重修扩建,三多里村梁氏热心公益事业,捐白银80两,房祖安乐公,入主在先河堂的神位3位。

2004年4月23日发现梁耀枢的“状元及第”牌匾悬挂于清溪公祠前进中门上,是广州目前唯一发现的一块“状元及第”牌匾。这块“状元及第”牌匾,已上报在广州市新一轮的文物普查档案。

梁耀枢的“状元及第”牌匾早前在广东发有三块。龙门县平陵镇竹龙村委会横坑村维修宗祠,发现了一块,发现后捐献给县博物馆。广东高要县莲塘荔枝村委第十经济合作社发现一块,中山市南区曹边村在梁氏祠堂里发现了一块,均存于当地博物馆。从化发现的是第四块。原状元牌匾高挂于清溪梁氏公祠前庭中门之上,进入大门仰首即可看到。牌匾为90厘米高、50厘米宽,其中匝边为蟠龙腾云缕雕图案,左右下边均宽约12厘米,而上方宽约15厘米,是蟠龙龙首部位,但牌匾蟠龙龙头在动乱之中失散至今。牌匾正中上方横刻“钦点”两字,正中竖刻“状元及第”;左右两边竖刻“同治十年辛未科”、“臣梁耀枢恭承”,均为正楷烫金阳文,红漆衬托。因为这块状元牌匾,有139年历史,是广州市重要文物。广州博物馆曾提出放在馆内,族人不愿舍去,现推举由梁达勇保管,重修祠堂后,装在祠堂中门顶上。

据族人的介绍,梁耀枢中状元后,他为人厚道,不怕旅途劳累,亲自将“状元牌匾”是送往一些聚居于珠江三角洲各地梁氏族人村落。一是传承文化,其意义重大。封建皇朝的时代,族人中状元及第是全族的光荣,光宗耀祖,“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天道酬勤,对昆仲是一种鼓励和向上的鞭策力量;二、自康熙年间,谭村劣绅凌贵兴持强凌弱,欺压同村梁天来,纠集歹徒抢劫梁天来家造成梁家七屍八命冤案,并串通官府,徇私枉法,告状不理后,社会上认为梁氏好软弱,一些当地官员与地方势力勾结,对梁氏欺负,梁氏在广东的地位,日渐式微,自梁耀枢中状元给族人送“状元牌匾”后,在朝中步步高升,得到朝廷重朝廷重用,社会上对梁氏的看法,有很大的转变,以平等待我族,梁氏地位迅速提升,为我族增光不少,认为对送“状元及第”的意义重大。让大家去研究考证。

重修前的清溪公祠

镇祠之宝—梁耀枢的“状元及第”牌匾

2012年2月15日三多里清溪梁公祠重修落成典礼,广州地区和佛山、南海、顺德等地梁氏宗亲前往祝贺,热闹非常,达二千多人。醒狮群舞贺喜,锣鼓喧天,礼炮震天,共庆重修落成典礼,三多里梁氏兄弟设宴招待,各宗亲欢聚一堂,分享喜悦。

重修后的清溪梁公祠

梁围新村梁氏

梁围新村在三多里村西面的七星路,七星路的七星市场对面的一条小路直入就是梁围新村,有2个生产队,(以前一个是渔业生产队,一个农业生产队)有460多人。全村姓梁,因族谱毁灭,世系不明,不知属何支派,据祖上传说原在石井岑村居住,因避水灾迁来从化,至今有24传,推算约有500年左右。原有祠堂是抗日战争遭毁,胜利后重建,近年来又倒塌,今年重建,元旦前落成典礼,建筑宏伟。这次重修,造价60万元,超出预算,大概要70多万元。前进是阳江产的仿青砖,因建筑时下雨,被石灰水渗透,不能打磨为光面,诚可惜也。后进四柱是新红木,每根12000多元,大门用坤甸木,每扇门12000多元,但每扇门不是一整块门板,是用两块坤甸木拼凑而成。大门夹石两块是长形的福建安溪花岗石,门额的“梁氏宗祠”也由石匠书写包干。梁围新村热心公益的族人捐款十多万元,外村兄弟捐款也有十多万元。因为两旁为民居,无地可扩展,只能按原面积重建二进,稍为细一点,不过,能筹集巨额资金在空地重建,足以见梁围新村族人精诚团结、尊祖敬宗的孝道,诚足珍贵。

2011年12月19日新围梁村重修祠堂落成典礼,广州地区各地梁氏宗亲前往祝贺,热闹非常,达二千多人。醒狮群舞贺祠,锣鼓喧天,礼炮震天响徹,一片欢愉,是立村500年来最隆重的庆祝活动,新围梁村梁氏兄弟设宴招待,各宗亲欢聚一堂,把酒言欢,分享喜悦。

新围梁村梁氏宗祠

太平镇木棉村梁氏

开基祖是梁实斋支派。估计大约1397—1400年(明·洪武至建文时)迁到神岗镇木棉村。大部分人已迁出,留村居住人数较少,只有几户人。

太平镇影田村梁氏

由太平镇东面的公路行约两三公里,在忿路口左边水坭路去,不远处是影田村,自成一个村委会。

影田村是由广州白云区石井镇岑西村迁来,人口七百多人。属文璧支系。《影田梁氏族谱》载:“岑村——影田源流”:

岑西村始祖梁琼公号云峰,于宋咸淳十年甲戌(1274年)从南雄珠玑巷迁到岑西村,生四子:长子朝高,回迁东莞两头塘(离开两头塘可能有三代,故又迁回故居)。次子梓高,号平坡。世居岑村。三子文高,迁居南海亭岗中心巷,子孙迁高要、三水、清远、惠州、潮阳等地。四子性高。以梓高之孙伯逸继之。迁居从化影田、顺德、新会、中山,众子孙最多。梁琼公生四子,三子外迁,只有次子梓高世居岑村。三世,梁惟忠,梓高之子。生四子:长子国材、次子栋材、三子鼎材、四子得材。

影田是八世时由云峰公次子梓高公后代入继为始祖,与今居岑村的梁氏同为梓高公一脉。

影田村梁氏族谱序

本书由于破烂,原字看不清楚,根据现有文字所写的传下,自云峰公传至九世祖本第,娶黄氏、彭氏为妻,则塱边二墓,左边春秋二祭烧女衣二件,右边奴公一穴,男衣一件,其张氏的墓衣在奴公处烧女衣一件,并讲明左边是奴公黄母、彭母之墓,说使世世相传。

更列明其开居是本第公,本第公三子圣裔公字普奴号廷广,生自番禺,族居岑村,是云峰公第四子性高,居南海,生一子名文实,无子。取鼎材公第三子伯逸为继子,生仕达,无子。取君赐公子启端为继子,右返岑村生一子,名本第。本第公生三子:长子圣坚,居清远;次子圣保;三子圣裔即影田开居之始祖也。公生于明洪武壬子(1372年),为军役,父母早亡,兄弟无靠,因明初兵燹避奔番禺尾地沙溪洞柔冈岭下原宁乐洞,有陈姓在此居住,故名陈家屋,时还未称从化。我祖到此,见日无寸进,难给母亲,是以放鸭牝为营生。后接其母黄、彭二太祖婆同到此居住。其鸭日食于草埔,营好得利,一荻十倍,吾祖见此必胜地,又使牧鸭,便以青茅好盖房屋,菽水柔欢以奉母。后其娶张氏为妻,在此定居乐业。生一子逊,呜呼时运不齐,命途多舛,未几,而奴公便去世了。其张氏婆转适钱岗,遗黄、彭二太祖婆,斯时逊公尚在襁褓之中,而祖母六十,处室如蟀罄,家无叔伯,终鲜兄弟,亦无基功强近之亲,又磨应门五尺之汉一孤立形影相,零丁孤苦,昌可胜言。不得己而二世祖逊公,便在鸦湖曹家姑母处寄身靠食,后蒙姑母养至18岁,娶曹氏为妻。嗟呼天意有在,而逊公竟与二祖陈家屋上边开基创业,生三子:长子曰宽、次子曰洪、三子曰常。而逊公仅37岁而终。酋然子孙慈慈,遂分三大房,至五世祖而科甲连登,至六、七世文财蔚起,是所以君子创业垂流,为可继也。落夫成功则天也,而今则斯蛰蛰,瓜瓞绵素,是亦皆由祖上德阴之所享也。尔后也慈慈继述,与以是为序。

咸丰八年(1858年)五月二十三日谷旦十六世监生

泽培泽 敬题

影田世系

一世

梁琼公,生四子:长子朝高,次子梓高,世居岑村。三子文高,迁居南海亭岗中心巷。

四子性高。

二世

朝高公,琼公长子。回迁东莞两头塘。

梓高公,琼公次子。世居岑村。生二子:长子维忠、次子克俊。

文高公,琼公三子。迁居南海亭岗中心巷。

性高公,琼公四子。生一子文实。

三世

克俊公,梓高长子。生一子仲孙。

维忠公,梓高次子。进士。生四子:长子国材、次子栋材、三子鼎材、四子得材。文实公,性高子。文实无出,以鼎材公三子伯逸为继。

四世

仲孙公,克俊子。生一子梓材。

国材公,维忠长子。翰林。生二子:长子浩然、次子浩兴。

栋材公,维忠次子。生二子:长子焕文、次子焕彰。

鼎材公,维忠三子。生三子:长子甲兴、次子真兴、三子伯逸。

得材公。维忠四子。生四子:长子朝弼、次子朝俊、三子朝举、四子朝兴。

五世

梓材公,仲孙子。生一子宗善。后代分居各县。

浩然公,国材长子。生二子:长子果祐、次子果受。

浩兴公,国材长子。生一子伯成。

焕文公,栋材长子。生二子:长子伯仁、次子伯义。

焕彰公,栋材次子。生一子观道。居岑村。

甲兴公,鼎材长子。生二子:长子文辅、次子文皓。居浮山。

真兴公,鼎材次子。未详。

伯逸公,鼎材三子,入继文实。生一子仕达。

朝弼公,得材长子。生一子泰受。泰受生君锡(7),君赐生启端(8)。

朝俊公,得材次子。生一子友成。

朝举公,得材三子。生二子:长子广成、次子祖祐。

朝兴公,得材四子。生一子仕通。

六世

宗善公,梓材子。后代分居各县。

果祐公,浩然长子。生二子:长彝、次敬。

果受公,浩然次子。生子宗文。

伯成公,浩兴子。生二子:长熙积、次熙敬。

伯仁公,焕文长子。生子彦章。

伯义公,焕文次子。嗣子启瑞。

观道公,焕彰子。居岑村。

文辅公,甲兴长子。生子亚滔。居浮山。

文皓公,甲兴次子。生子性之。居浮山。

仕达公,伯逸子。取君锡公子启端为继子,

泰受公,朝弼子。生一子君锡。

友成公,朝俊子。生三子:长子彦祥、次子道名、三子道光。

广成公,朝举长子。

祖祐公,朝举次子。子帝有。

仕通公,朝兴子。生一子洪信。

七世

彝公,果祐长子。生二子:长善亨、次亚伟。

敬公,果祐次子。未详。

宗文公,果受子。

熙积公,伯成长子。生子道广。

熙敬公,伯成次子。生子志广。

彦章公,伯仁子。未详。

启瑞公,伯义嗣子。

观道公,居岑村。

亚滔公,文辅子。生子继鲁。居浮山。

性之公,文皓子。生子启瑞。居浮山。

君锡公,泰受子。生二子:长子启端、次子启正。

彦祥公,友成长子。未详。

道名公,友成次子。未详。

道光公,友成三子。未详。

帝有公,祖祐子。入石洞隐。

洪信公,仕通子。生三子:长子佛安、次子佛缘、三子三仔。

八世

善亨公,彝长子。

亚伟公,彝次子。未详。

道广公,熙积子。

志广公,熙敬子。生三子:长子积成、次子瑛、三子泰。

继鲁公,亚滔子。生子禄逊。居浮山。

启瑞公,性之子。过继伯义。居浮山。

启端公,君锡长子。过继仕达公。生子本第公。

启正公,君锡次子。迁居清远。

九世

积成公,志广长子。

瑛公,志广次子。

泰公,志广三子。

禄逊公,继鲁子。居浮山。

本第公,启端公子。生三子:长子圣坚,居清远;次子圣保;三子圣裔公,字普奴号廷广。

十世(影田一世)

始祖普奴公,号廷广讳圣裔。公生于明洪武壬子(1372年)明初兵燹避奔番禺尾地沙溪

洞柔冈岭下原宁乐洞(今影田),生子聚逊公”。

影田村开基祖是岑村十世普奴公。建有祠堂。普奴梁公祠同治十二年(1873年)重修。

普奴梁公祠

《清·从化县志》、《广东历史名人》载:“明朝从化影田村梁氏四名人”,都是普奴公五世孙。

梁 宸 广东从化影田村人。字应辰, 号宾月, 《清从化县志》载:“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甲子科举人, 正德六年(1511年) 会试副榜, 授定远教谕, 升衡山县令, 其人修髯巨颡, 长视阔步, 识者奇之。善政德民, 公正廉明,及解印归, 士民泣送百里。

梁釲 梁宸从弟,字南金,号两峰, 广东从化影田村人。明嘉靖(1522~1566年) 贡生,任闽清司训,升永淳教渝。讲道学,明师范,为世仰重,尤敦族谊,追溯族源, 对南海、番禺、顺德、东莞由晋江迁雄州(今南雄)支派者,於1560年(明嘉靖三十九年)前後,不辞劳苦,亲往修辑谱乘, 老而不倦,使各地支派系统归述, 明梁氏源流和分布地方, 为族人所敬仰。著有《梁氏族谱》一卷,明万历木刻本一册,藏国家图书馆。 梁 文 梁宸从弟, 字道显。广东从化影田村人。《清从化县志》载:“明嘉靖贡生。嘉靖十年(1531年) 就广西乡试, 中式乡榜。任湖广广济训导, 升迁江县教谕。诱掖不倦。”

梁伟,理学名儒。

影田村梁氏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还热心公益事业,清同治五年(1866年)广州千乘侯祠再次重修并扩建青云书院,影田村梁氏,以房祖廷广公捐款,白银175.05两,入主神位7位在先河堂,是宸公、釲公、文公、会江公、廷仕公、润华公、维政公。并刊印在《千乘侯祠全书》内。

太平镇黄溪梁氏

由太平镇往西行不远,穿越105国道,很快就到流溪河畔的黄溪村,黄溪村梁氏始祖斗坚公,是从化瓦窑口村始祖元文公的曾孙,据说当时社会兵荒马乱,社会动荡不宁,他离开瓦窑口村,沿流溪河而下,在黄溪上岸避乱,黄溪村历史悠久,是几百年的古村落,人口近两百人。越三世,斗坚公之长孙留守黄溪村,其弟弟宗远公又沿流溪河而下牧鸭,在花都区京塘村上岸,成为花都区京塘村梁氏开基祖。

太平镇三百洞梁氏

三百洞在105国道之东侧,人口三百多人,据族人介绍,是由梅州迁来。是克家支系。说客家话。

增城市

增城梁氏的村落有50多个,人口有一万五千多人,分布在增城的各个镇。基本是实斋世系。其中文奎、文壁两支系共占一万二千多人,其余的是由梅州迁来的克家世系子孙。增城的北部是崇山峻岭的山区,因为在1279年元朝攻广东时,南明皇帝封梁瑜为岭南都总管,领兵抵抗元军入侵,元兵攻陷东莞后,残暴成性的蒙古军,对于与其作过战的人和地方,实施最野蛮的赶尽杀绝政策(1227年,蒙古灭西夏,杀绝西夏国党项族),“逢梁必杀”,追杀东莞梁氏族人,摌平与其作过战的乡村,在蒙古人追杀下,东莞梁氏纷纷逃亡,逃到增城北部崇山峻岭,高山密林、罕无人烟山区隐藏,故形成山区有分散的梁氏村落。因为经历劫难,增城梁氏聚居地特点是聚居点分散、人口较少,少有几千人的大村。

宋时,梁熙学由晋江入粤,先居南雄珠玑巷,其孙实斋,调增城教谕,卒于任内,葬增城凤凰岗。增城是实斋祖始居地,也是实斋公后裔繁衍的发祥地。其后,实斋子孙从增城迁播珠江三角洲,粤西、海南省各地发展。过去,认为粤西不属广东省,所以,入粤始祖定为实斋公,其实晋江派入粤的先祖是梁熙学,顺德、粤西、海南族谱是写属梁熙学世系,从增城迁出的写实斋世系,不论那种写法,包括梁克家世系在内(他祖父熙嘏与熙学是兄弟),其先祖都是从晋江入粤,统归属晋江派。晋江支派在广东与梁绍公世系,为广东梁氏人口最多的两大世系。

增城梁氏历代以来,热心公益事业,《千乘侯祠全书》记载:清同治五年,广州“先贤千乘侯祠重修扩建,增城梁氏热心公益事业,奎璧房捐白银80两,房祖棣卿公,入主在先河堂的神位3位。

族群聚居人数较多的,有三十多个村落:

全市地形北高南低,北部崇山峻岭山地面积约占全市面积的8.3%;丘陵主要分布在中部,约占全市面积的35.1%;低丘和台地集中在中南部,约占全市面积的23.2%;南部是广阔而典型的三角洲平原,加上河谷平原,约占全市面积的33.4%,是盛产水稻的地区。

山地分布在北部的山脉,属九连山脉的延长,即南昆山的南缘,由牛牯嶂、大尖山等组成。高度500~1000米,其中牛牯嶂高1084.3米,为县内第一高峰。超过1000米的山还有8座,大都是与龙门县交界。山脉向西南一直伸延至广州白云山。东部为罗浮山的余脉,以与博罗龙门交界的四方山(1012米)为最高。

在市内中部及西部,山势降低,成为丘陵,高度200~500米。中部丘陵有数十座超过400米的山峰,其位置正好在市内地理坐标的中间,如梅花顶(494.7米)、王屋山(449.4米)等,形成增江与西福河分水岭。南部的丘陵,地势更低,不少呈台地状态,高度150米以下。

增江以及西福河两岸分布着大小不等的平原。其中派潭河中上游为第四系近代冲积物组成;增江中游为泛平原、河海堆积平原,分布在市南部新塘、仙村、三江一带,是珠江三角洲的东北部平原,面积约200平方公里。土壤肥沃,是全市高产农业地区。 增城梁氏公布的村落:

中新镇:良田村、莲塘村。金龙围。

新塘镇:石径村、群星更楼村、平地、新河。

石滩镇:白江村、凤埔村、碧江下坑村、岳埔梁屋、顾屋、仙塘村。

派潭镇:三眼塘村、墩头村、七境梁屋村、梅金埔村、南坑村、高桥村,灵山梁屋。正果镇:山厦沥、南朝围、黄塘村、赤磊村、佛岭吓村、兰溪山吓村、兰溪下梁村、江 坳村、正果梁宅村。

增江街:西山斋路,横栋岭。

荔城街:潭头梁。

小楼镇:邓山村。

朱村镇:龙新梁屋、深冚梁屋、江尾村。

福和镇:二龙新屋吓、竹坑埔头、,凤岗凤岭、南池杨屋村、双塘村。

中新镇

中新镇良田村梁氏

属坑背村委所辖。文奎支系。开基祖是八世善庆公,原居福和联安,1958年筑联 安水库,迁居中新良田村。人口近五百人,以农耕为主体,亦有承包经营花卉盆景和种 蔬菜,外出务工、经商的人数逐年增加。二十世孙世冰儿子从良田村分支去从化岐田村开基。

中新镇莲塘村梁氏

属莲塘村委所辖。靠近广汕公路。文奎支系。明洪武年间七世礼郎公从东莞板石迁来。清乾隆年间,因人口发展,许多人迁往离村200米的狮岭山脚开居,修建宗祠,解 放前人口已发展近300人。村人历代以耕种为主,2000年起,近半农田改为养鱼种蔬 菜,山地种果树,办养猪场。近年族人已不局限于农村谋生,向城市和发达地区谋求发展,到2007年统计,外迁的有一百人之多。

名人:

梁建培

曾任龙门县公安局长特派员。

梁英(女)

曾任将沙庄街副镇长。

中新镇金龙围梁氏。

克家支系。

新塘镇

新塘镇石径村梁氏,

文奎支系。开基祖是七世义郎公,人口过千人,全村梁姓,分上、中、下坊三处地方。义郎公之孙尚鼐公分支石滩白江。梁实斋祖墓因增城市的建设,实斋祖墓被迁移, 2002年迁石径村,是“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新塘镇群星更楼村梁氏,

属群星村委所辖。文奎支系。开基祖是六世圣用公,有二百人左右。属城中村。改革开放期间,新塘镇是增城南部商贸最发达之旺地,族人耕地全部被政府征用,全村靠 铺租、地租收入,年人均5000元以上,族人大多数经商,经济富裕。

新塘镇平地村梁氏,

文壁支系。元朝中期(1310年)六世科明派枝迁来开村,今传二十八世,有二百 多人,平地村土地肥沃,是梁、杨、朱、骆、孔几姓聚居,梁姓占平地村人口半数。

另文治支系在鸦片战争时由南海横岗村流徙到白石墟,定居平地村,有50多人。 旧社会由于村细人少,常受土匪侵扰欺凌,几次频临散村。解放后,社会稳定,才得安居。村地势平坦,土地肥沃,80年代以前,以种水稻为主,90年代族人发展“三高”农业,广种香蕉、木瓜、荔枝、水果、蔬菜,经济效益显著提高,不少族人经商,开办制衣厂、打花加工厂,养殖生猪。不少青壮年外出打工、经商,奔小康之路,越走越宽。

值得一记的是:1928年闯,宗贤梁基身居海外,心系族亲,慷慨捐资平地兴学办校,建“平溪平民识字义学”至今尚在。兼顾邻近田心村、上平地、下平地、潭村,也使他们的儿童启蒙受益不浅。

新塘镇新河梁氏。

石滩镇

石滩镇白江村梁氏,文奎支系。

石滩镇凤埔村梁氏

属石滩镇管辖。文奎支系。是文奎支瑜祖系,开基祖是世福、世祥公,南宋末年从东莞梁家村迁入,至今传二十七世,人口近五百人。村南有东江,西有增江,两江交汇,地势低洼,过去 常水患。耕田靠天只一造,祖上有一首民谣描述村民生活:“岳潭三埔乌云洲,云枕罗浮心内忧;放下禾镰无米煮,摸蚬挖螺度春秋”。解放后,政府大力投资水利,加固增 博大堤,增设排涝站,才过着稳定的生活。族人利用滩涂地种甘蔗、蔬菜,建糖厂、砖 厂,逐步走上富裕道路,昔日破瓦房,变成了水泥结构房。

凰埔村梁姓人口虽不多,但历重视文化教育,代不乏贤,

名贤:

梁简

清道光年间秀才,兴学育才留佳话;

梁居一

光绪年间,武举人;民国时,黄埔军校学员。

梁汉华

参加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后在龙门县工作;

梁国衡

军医;

梁仕基 梁成康

二人参加抗美援朝志愿军;

梁海祥

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争立功受奖;

梁锡华

当代大学生在市镇机关工作,后为企业成功人士。

石滩镇碧江下坑及岳埔梁屋梁氏

文璧宗支。由潭头梁分支而来。碧江下坑原居石滩梁屋滩,由于某种历史原因,全村移居今处,1946年特大洪水毁村,就有十多户梁氏兄弟迁东莞石碣镇梁家村等处。

岳埔村开基祖因娶张氏而从下坑迁岳埔定居。下坑村现仅存数户,全村已成杂姓聚居地。岳埔梁氏人口一百余人,岳埔村地势低洼,过去常洪患。大部分人外出打工和经商办企业,逐年走上致富道路。2007年总耗资40多万元的宗祠竣工,附近48个梁氏村去庆贺

石滩镇顾屋梁氏

文奎支系。是从东莞石碣镇梁家村迁入的。

石滩镇仙塘村梁氏。

派潭镇

派潭镇是增城北部最大的山区镇。派潭镇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风景秀丽的白水寨风景名胜区着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景区内瀑布景观罕见独特,田塘村林特色明显,温泉湖泊森林生态相依,堪称南国乡村大公园。主要景点有派潭镇高滩温泉、白水寨风景名胜区、白水仙瀑以及特色村等。派潭镇是广东省境内少有的原始自然生态景观保持较好的地区,与南昆山自然保护区一脉相连。镇内景色优美,山清水秀,旅游资源丰富,有中国大陆落差最大(428.5米)的高山瀑布——白水仙瀑布;有舒适宜人的温泉;有九座海拔超千米的山峰,奇特险峻,其中牛牯嶂为增城最高峰,海拔为1088米;七仙墩、大封门等南国天池景色旖旎,还有众多的山涧溪水、瀑布,自然景观多,景点集中。

派潭镇位置

派潭镇西距从化市中心22公里,距广州市70公里,东北面与龙门县毗邻。派潭镇所在的增城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是著名的荔枝之乡、鱼米之乡。境内青山绿水,风景秀丽。市区众山环抱,一江穿城。

“近山吃山”,派潭镇利用风景秀丽的山区,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有派潭镇高滩温泉、白水寨风景名胜区、白水仙瀑,派潭镇是一个农业大镇,近年来大力鼓励发展优质蔬菜及高附加值的花卉苗木等高效农业基地,主要农产品有:水稻、荔枝、龙眼、大红柿、凉粉草、烟叶、粉葛、茶叶等,其中凉粉草、大红柿、粉葛是久负盛名的土特产。派潭镇的豆腐特别嫩滑,因为山好水好的关系,做成客家风味的煎让豆腐口味一流。迟菜心,则是特产之一,迟菜心不只甜、爽、脆,而且吃起来无渣,是菜心中的极品。吃迟菜心最好的季节是8月份至次年的2月份。

派潭镇三眼塘村梁氏,

属莲塘村委所辖。是文奎公五世永煜于元朝皇庆年间,由从化迁浪拔山厦沥村上里潭罗派潭乡。永煜公二子:财用、任祖。任祖分支浪拔山厦沥村,财用定居三眼塘,为该村开其祖。

三眼塘村是派潭镇梁姓人家最多人的一个村庄,有550多人。该村位于派潭镇西郊,交通方便,土地肥沃,耕作和生活环境比较优越,80年代起,粮食和各种种植经济效益显著,生活富裕,近年外出务工和经商的青年达九成以上,家家盖有新楼房,购置汽车、摩托车、彩电、程控电话等。

派潭镇镇墩头村梁氏,

开基是财用公派枝,至今传三十二世,近400人。该村位于增从公路左侧,有村道 直通,交通方便。村民一向以农耕自给自足,80年代后,经济逐步发展,建有砖瓦厂, 90年代大种单竹和荔枝,2000年后开办工厂、企业。村上处处是新楼房,村民置车经营运输业。外迁往城镇近百人。

该村办学校,始于1934年,70多年来,不少能人皆启蒙于这山区小学校而走向社 会。2007年增城市政府决定扩建,24个班,可容学生1100多人。

派潭七境梁屋村梁氏,

原居龙门麻搾娥溪双坑村文奎宗支。开基祖是二十一世灿岳公,因生活问题,外出补鞋,到七境定居,灿岳为开基祖。

派潭镇梅金埔村梁氏(又名派潭梁屋村)

文奎宗支瑜祖十子十二世以校公于明正德年间(1519年)由增城西门迁入,今传 至三十二世。有520多人。水田320多亩,因派潭镇发展,耕地被征用,仅剩水田90 亩。村中青壮劳动力大部分外出打工。该村周边土地亦多建成商铺出租,经济收入可观。村民大部分建新楼房,有汽车十多台。有二十多户迁荔城居住。

重视教育,有大学生10多名。

派潭镇南坑村梁氏

克家支系。

派潭镇高桥村梁氏、克家支系。

派潭镇地处山区,“近山吃山“,开发生态山水旅游,有闻名全国的白水寨生态旅游区,旅游区的开发,带旺乡村的经济建设发展。到派潭镇,顺便往驰名远遐的白水寨风景名胜区游览,位于增城市北部山区的派潭镇,现为省级风景名胜区,面积约170平方公里,北回归线穿越其中,被誉为北回归线上的瑰丽翡翠,属山岳型风景名胜区。白水寨风景名胜区山高林密,空气清新,充沛的降雨量造就了中国大陆落差最大的瀑布白水仙瀑。这道神奇的瀑布从白水寨山顶飞流直下,形态优美,洁白纯净,

从山脚至山顶,修建在白水寨山丘陵线上的是被誉为“天南第一梯”的登山步径。它横跨三座高山,连接两大天池,全长6.6公里,共有9999级石阶。游客沿此路登山,可一站站拜访仙瀑美景。尤其是行至2199级的亲瀑亭或是3299级的沐瀑亭,感受犹为震撼。在瀑布下的亲水步道上悠游漫步,是接近自然接近仙瀑的更轻松方式。亲水步道的入口与“天南第一梯”的第299级相接,通至第1299级的观瀑台,全长666米,是一条天然的木栈道。走在上面,游人可以一边眺望白水仙瀑的翩翩美态,一边前行,任潺潺的流水有如活泼欢快的音符般在脚下跳跃奔流。

2主要景点

登山观瀑,亲近山水,在炎热的夏天享受属于高山的清凉,更让人感觉无比快意。在白水寨登山,除了登山步道,滨水而建的亲水栈道其实更得游客欢心。它贴着溪流,指向山谷深处,沿途都有绿荫遮蔽。走在上面时,清新的空气、和煦的山风与温暖的阳光伴随着满山的翠绿和潺潺的流水声而来,感觉总是那么舒服,所以人们走得特别慢,为的就是一边好好地欣赏周遭的美景,一边尽情呼吸高山流瀑释放出的美妙空气!走完亲水栈道,如在1425级的赏瀑台,奔腾的瀑布流水自身旁轰鸣而下,水声如万马奔腾般撼人心弦。要再近一点,则可以抄一条与华山路媲险的捷径往上,走了仅仅168级石阶,居然就已经来到了第2199级的亲瀑台,而瀑布就在你头上脚下的奇岩怪石间倾泻而下。

白水寨围绕白水仙瀑及奇峰秀色,建有9999级登山步径,总长6.6公里,19000多步,横跨三座高山,边接二大天池,号称“天南第一梯”。

白水仙瀑

白水仙瀑位于白水寨风景名胜区的白水寨山上。白水寨山高828米,白水仙瀑落差就有428.5米,堪为国内第一飞瀑。仙瀑从山顶飞泻而下,宛如一位少女裙袂飘飘,迎风而立,其美态令人叹为观止。景区内近百平方公里无工业污染,空气清新,负离子含量高,在白水仙瀑附近,空气负离子的含量达每立方厘米11.2380万个,是“大氧吧”。

白水寨风景名胜区瀑布

正果镇

正果镇山厦沥和南朝围梁氏,

山厦沥有新旧两条村,新村名为南朝围,两村处于增城的最北部,距正果镇10公里多,属浪拔村委所辖。总人口130人,有耕地110亩,山地1280亩,生态林1800多亩,是一个典型的“靠山吃山”的地方。文奎宗支。开基祖是任祖公,开基后各业兴旺,人口发展很快,到清初雍正年间,部分迁往新山厦沥村居住,解放后新村定名南朝围。该村地理位置独特,山上资源丰富,经济效益相当可观,村民历来都比较富裕,经济困难时期,日分配收入1.3元,列增城前茅。2000年以后,随着承包收入更突飞猛进。开村年间,人丁最旺,全村有400多人,后因战乱,人口骤减,到1949年解放时已不足100人,90年代后,相当部分族人不甘寂寞,冲出山区,往外谋生,与日俱增,现旧山厦沥村多数村民已经外迁,仅剩下4户村中留守,将耕地租给外乡人耕种。南朝围除4户到附近建房居住,其余举家外迁,已空无一人。

正果镇黄塘村梁氏

属黄塘行政村所辖。(包括黄塘村自然村、黄塘中心村、仙冚村,梁姓有二千多人),开基始祖系文璧宗支五世惠勤公,于元初年(1279年)避元兵追杀,从东莞两头塘逃 到派潭竹头冚的罕无人烟深山密林中,以捕鸟为生,后择此地为定居点。1285年由竹 头冚迁黄塘村定居。该村初名东埔堡,后族人繁衍人众分居为上下东埔堡。到九世裔孙 志广分居上东埔堡,志信分居仙冚村,志远分居下东埔堡。1384年前后,上东埔堡在 村前挖鱼塘,塘水呈黄色,于是人们顺口溜称黄塘,日久成村名。《千乘侯祠全书》记 载:清同治五年,广州“先贤千乘侯祠”重修扩建,黄塘仙冚村梁氏热心公益事业,捐白银80两,房祖西庵公(黄塘村七世祖才善,号西庵),入主在先河堂的神位60位。

解放前,人们把上东埔堡称上黄塘又称冚尾村,解放后,上东埔堡改称“黄塘自然村”,下东埔堡下黄塘又称下底头村,今改称“黄塘中心村”。

自惠勤公定居到今,有700多年历史,裔孙分居八个村庄,传三十一世,人口近三千人。是增城梁氏聚居最大、人口最多的村落。七世祖才善公生二子:长永福、次永禄,永禄公徙居从化街口开基;永福生六子:长子志高、次子任哥、三子志通、四子志广居黄塘自然村;五子志信居黄塘仙冚村,裔孙分居赤磊、佛岭吓开基;六子志远祖居黄塘中心村,裔孙分居兰溪、龙门县麻搾大坪村开基。

黄塘村土地肥沃,受涝不受旱,以农业为主。

黄塘村距正果5公里,土地肥沃,村民以农业为主,解放后修防洪大堤、排涝站,修水利,旱涝保收,解放前主要经济作物是以水稻、甘蔗、番薯、花生、萝卜为主。七、八十年代村民发展种洋葱头、洋头菜、凉粉草、芥菜第驰名,九十年代又发展驰名远近的拳头产品“江南头菜”,直销省内各地,经济收入可观。近年又种植番茄、青瓜、菜心等经济作物,有剩余劳力近四百人外出打工,经济收入不断提高,生活大力改善。重视人才培育,有大专以上学历者30多人,混合结构楼房不断增多,村内街巷硬底化。该村青年外出经商办企业家梁耀权、梁耀潘兄弟二人,梁永扬等勤劳致富,致富不忘宗亲,执心公益事业,出钱出力,大力支持,深得村人好评。

名贤有:

梁耀权

黄塘村自然村人,在深圳创办《深圳正果实业有限公司》。

梁耀潘

黄塘村自然村人,经营《增城振兴汽车配件轮胎经营部》。

梁永扬

在创办《江苏无锡同鑫汽车装饰公司》,

正果镇赤磊村梁氏,

文璧宗支。九世祖志信公次子永和生二子:长子十一世逢吉祖从黄塘村迁入赤磊开基(属洋村委所辖),人口280多人。赤磊村距正果1公里,是墟边村,村民以种菜、茨菇、黑皮蔗等闻名,入城经商人数很多,生活得到不断改善。

正果镇佛岭吓村梁氏

属和平村委管辖。距正果6公里,靠山望田。文璧宗支。十一世锡爵祖于明朝年间(1406年)从黄塘仙冚村迁入开基,至今有600多年历史。传三十世。佛岭吓村以农业和经济作物为主,清朝中叶,有水田300多亩,当时经济较为富裕,族人中有几户建有豪宅,今传下的“西垣别墅”是二十五世梁石泉所建,占地面积约三百平方米,雕梁画栋,甚为豪气。 日寇侵华期间1942年,日军途经佛岭吓村,受国民军狙击,后日军报复,大肆纵火烧村,村民逃难,村容尽毁,大伤元气。现人口只有120多人。全村水田百多亩,田地开阔,山林300多亩。村民因地制宜,种上经济作物和果树,经济收入水平逐年增加,生活有所改善。

正果镇兰溪山吓村梁氏

文奎宗支。清道光年间(1940年)从博罗冲迳迁来,开基祖是九世添祖,传至十 八世裔孙众多,遂分为山吓村、天王村、大菜园村、楼地村、龙溪村。今传至三十世,计一千一百多人。

兰溪山吓村,四面青山环抱,梯田层迭相望。村有水田400多亩,果林六千多亩,解放前,有70%靠买柴炭度日。改革开放政策后,村民在荒山种植荔枝、橄榄、青梅、龙眼、橙桔,以荔枝为拳头产品,有二万多担,成熟季节,各地商贩蜂拥云集,自成交易市场。并种有四时蔬菜,全村村道水坭路,水坭桥,有小市集。经济收入可观,盖了座座新楼房,村民重视人才培育,有大学学历三十多人,剩余劳动力近四百人外出打工。村内街巷硬底化。

正果镇兰溪下梁村梁氏,

文璧宗支。黄塘中心村十二世富余次子河洁,于明朝景泰元年(1450年)迁来开 基。地处山林不少,自耕自食之水田不足十五亩,村民以烧炭卖柴为生。有相当部分村 民外出打长工。大部分赤贫。日军侵华时,遭日军烧村,族人四散避难,受苦很深。该村至今有540多年历史,人口发展缓慢,今传至三十世,现只有160多人。十五、六世分支谷塘村。

正果镇江坳村与正果梁宅村梁氏

江坳村属水围行政村所辖,在正果镇东部,北靠高山大岭,是一个自然村。文璧宗支。本村有新屋旧屋之分,新屋为长房后裔所居,旧屋是二房所住。

迁出城镇有40人,现在本村合计有170多人。

江坳村的开村祖是潭头村六世永用公,明初从接龙埔迁到江坳村开居,到现在近 700年历史,是一个古老村庄。

长房林谷公,是永用公八世孙,林谷公生二子:翠峦、朝宾。翠峦后裔除居新屋外,还于清同治年间迁居到正果墟梁宅村开居,经商有道,买田购铺,开搾油厂、办商业,在正果墟商界有一定的地位。现有子孙100多人。

朝宾于明正德年间到博罗县牛过水定居,今仍与村保持联系,由于居在客家地方,口音已改为客家,人口有三百余人。

二房林涧公后裔重视后代教育培养,建有书院,延师教学,现仍留下书房几间。三房传至清咸丰年间,无传。

该村布局齐整,在康熙年间形成,纵横方格,纵向四栋,横向八间。建有门楼,日冦侵华时被烧毁。并建有宗祠。光绪年间族人染上天花病,无奈死亡多人,1908年全村仅剩男丁67人。村贫,成年男子外出打长工、当兵。上世纪三十年代受外村人,以强凌弱围村“明火打劫”两次,所有农具、耕牛、生猪与财物被抢一空,全村一贫如洗,元气受到沉重创伤。曾决定全村迁回潭头村,潭头村兄弟同意接纳,恰遇1949年解放,才安定下来。当时,全村仅五十多人。

解放后,特别在1968年以后,村里由专业农耕转到多种经营,搞运输、开店铺,

勤种养、做买卖,族人渐渐富裕起来,家家都盖了新楼房,买了汽车,村内道路建成硬底化,装上路灯。

江坳村族人重视教育,不遗余力培育后代,大学毕业有如下:

梁锦波 华南农业大学农业经济专业。

梁国强 华南师范大学。

梁伟成 合肥物价学校。

梁伟流 广州电视大学。

梁煜熙 天津财经大学。

梁就森 广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梁水房 华工成人教育学院。

梁煜明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学院。

梁丽梅 湛江师范学院。

梁土榕(1921—1994年),青年从军,参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

正果梁宅村梁氏

清同治年间,二十三世孙观固、观恩因经商从江坳村迁居到正果墟梁宅村。子孙经商有道。买田购铺,开搾油厂、办商业,建梁宅村时,增城只有荔城、新塘、正果三个 墟市,梁氏商业在正果墟贸易占三分一以上,可见当时的财势,在正果墟的商界占有一 定的位置。但是,在抗日期间,正果墟遭到日寇轰炸,商店及部分村屋被毁,再加上当时土匪打劫抢掠,村中族人生活极为贫困。解放后,村民安居乐业,有人口一百多人, 大多数经商。如今,梁宅村依然是一片青砖大屋,古风尤存。

增江街

增江街梁氏:

西山斋路,横栋岭。

荔城街

潭头梁梁氏:

属城丰村所辖(古时称接龙埔村),是一个自然村,又名梁屋村。古时亦称接龙埔村。文璧宗支。七世祖德信公于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从广州市高第街迁来定居。 村依山傍水,空气清新。宗支产业约三百余亩。潭头梁重视人才培育,在增城市是很突出的,人杰地灵,英才济济。

名贤:

梁蕴

五世祖,是南宋进士,任广东省布政使。

梁廷宝

元朝大德举人,转升北京宣慰使都元帅。

梁德信

元至正诰授大夫。

梁 皓

明永乐庚子(1420年)举人。

梁智顺

明永乐庚子(1420年)举人。

梁 盘

明成化九年(1473年),第四十名举人。

梁 佐

明正德二年(1507年),第八名经魁。

梁 式

明嘉靖十九年(1550年),第二十一名文魁。

梁 轁

明万历七年(1579年),第三十三名武举人。

梁 纪

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广西贺县岁贡。

梁 桢

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舉人。乾隆二年(1737)任四川嘉定府威遠知縣。

梁景云

民国期间两次连任龙门县县长,曾任广东省参议员、国民党军政要职,后任台湾文化部副部长。

梁锦清

解放初期任县城镇第七村村长。

梁寿齐

1955年至1990年任城丰大队党支部书记,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带领村民走上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为村民谋幸福的好村官。

梁细尧

1985年至1989年任城丰乡副乡长,1990年任城丰大队(城丰村)党支部书记。

梁欣

1962年7月毕业于广东教育行政学院物理系。任工程师、经济师。先后在增城、深圳政府机关工作三十多年。曾在香港一间上市公司任董事、总经理,为公司取得良好效益。

梁榕芬

1964年7月在中山大学地理系环境与资源专业毕业。工程师。先后在广西水电厅、广西环保科研所、广州黄埔港务局工作,直至退休。

梁伯浩

1964年7月在广东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1964年至2002年在“广外”任教,副教授。兼任广外多个要职。

梁 芸(女)

1993年在广州外国语学院涉外秘书系毕业,学士学位。任副处级。2002年11月到加拿大发展,攻读硕士,现定居加拿大。

梁静壁(女)

2004年在广外英文学院研究生班应用语言学专业毕业,硕士学位。现任广外本科生导师、院长助理。

梁观耀

广州大学工业与民营建筑专业毕业,现任增城市教育局工程师。

梁伟鸿

华南理工大学电子系毕业,现在深圳、广州等地经商办厂。

梁伟成

浙江大学财务会计专业毕业,现在深圳中国银行工作。

梁伟明

深圳大学数学系专业毕业,自行创业,在国外开公司、经商。

梁丽丽(女)

本科毕业,任增城市清华幼儿园园长,攻读MBA研究生。

梁敏科

工商行政管理大专,任增城市汇港物流有限公司董事长(法人代表)。

梁伟康

现役军人,团级干部,现任湛江市消防支队工作。

梁玉清

1995年入户香港,现为增城市“汇港房地产有限公司”董事长、增城市商会副会长、增城市八届政协委员。1992年他把眼光瞄准新兴房地产市场,经过十多年的拼搏,他的“汇港房地产有限公司”颇具规模,在增城市房地产行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积极参政议政,热心公益事业,扶贫济困,关心支持家乡建设。近几年来,捐赠巨款,牵头成立增城梁氏族谱编纂委员会,编辑了三本共20多万字的《增城梁氏族谱》,深受 族人的拥戴和尊敬。

自力更生创千秋大业,励精图治开万代宏基。清乾隆年间,是潭头梁鼎盛时期,经济富裕。男丁有600多人。建有大祠堂,有上、中、下三个门楼,在下门建有碉堡楼,楼高五层,墙厚0.6米,占地面积400平方米,楼内设施一应俱全,作为避难之需。1938年10月,日军占领增城,侵略军抢走先公梁时中金丝画像及贵重物品,放火把全村的房子烧光,潭头梁成了一片废墟,族人无家可归,四处逃散,1938年至1945年长达八年,村中空无一人。日本投降后,陆续有人回居住,村里有三十多口人,无田地,主要以撑船、小贩为生。解放后,梁寿齐带领村民白手重建家园,1962年大队划入87亩地,1990年,国家征用87亩地,潭头梁变为城中村居民。

春光不负志士,才学酬报勤人。潭头梁自古至今,对知识、文化教育非常重视,支持子女上学求知,勤奋攻读,立志成才。从2003年起,村里对考上大学的学子,给予奖励800元,对刻苦学习、立志成才是个精神上的鼓舞。

潭头梁对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日本侵略军烧村之痛刻在每一代人的心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潭头梁历来很重视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常记“保家卫国”,解放后输送十多名子弟参军,为巩固国防作出应有的贡献。

解放后,经过半个世纪的艰苦创业,现在潭头梁村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团结互助,同心同德创千秋大业。

由梅州入增城的熙嘏世系克家支系,人数1300多人(包括早年迁徙从化定居的)。族群聚居人数较多的村落有小楼镇邓山村、朱村镇龙新梁屋、福和镇二龙新屋吓等三个村,其余的散布各地的,人数很少,有些十户八户,有些二、三户,只有几个人。在增城分布:

小楼镇

小楼镇邓山村梁氏

是熙嘏世系克家支系,源自梅州,由于梅州地少人多,十六世孙俊发公偕同堂兄弟、堂侄数人,于清康熙年间,从梅州迁徙增城邓山村。全村有八个生产社,除一个生产社 张、潘姓及一个生产社部分姓王外,余均为梁姓。人口约一千人。其后裔又有从邓山村 迁徙去各地乡村和马来西亚、香港、印尼、台湾,迁往马来西亚、香港居多。海外至今

已达二千多人,丛1983年到2007年,从邓山村迁往各城镇居住达500多人。

竹坑埔头梁氏

解放前开居,1964年重建。多为石砖结构瓦房,旱地种荔枝、乌榄,以养殖为主。

朱村镇

朱村镇龙新梁屋梁氏

属龙新村委管辖。距朱村5公里,北靠连绵至福田和小楼的山岭,东面是白水寨 瀑布,西与山岭相邻。是熙嘏世系克家支系,三百年前来自博罗,源自梅州,后入增城,原居点是附近的洋岗冚。后从该村迁徙到小楼埔头、新屋吓、聪安麦园村。建水库 后,附近几个梁氏村庄(麦园村),迁徙到龙新梁屋。有350多人。近年种植蔬菜和经 济作物,经济效益成倍提高。全村有大专以上学历16人(其中9人为公务员、5人为 教师)。

福和镇

福和镇二龙新屋吓梁氏

有一百多人。是梅州入增城的熙嘏世系(克家支系),1944年与邓山村兄弟合股兴建。

南池中心和福田社梁氏

1958年联安兴建水库,从麦园村搬迁而来。 两村共100人左右。

江尾村,深冚梁屋等梁氏

凤岗凤岭梁氏

由紫金县九世入增为福田两凤岭开基祖。

南池杨屋村梁氏

由长江下游迁来。

实斋公

文物古迹—宋梁实斋祖墓

实斋公(1133—1190年)是梁充之子, 梁熙学之孙。初名珙,又名克登,字伯升,号实斋。晋江人。迁南雄珠玑巷。南宋孝宗淳熙初(1174年) 举明经, 调任增城教谕, 终於任。其后裔分布于珠江三角洲各县,是广东梁氏一个较大的群体。

族谱载实斋公任增城教谕:“端士习,培士气,正文体,勤督课,师范尊严,士人多沐其化,众咸德之,历官二十余年,以寿终时绍熙改元之庚戊(1190年)也。??公捐舍后,蔡氏携二少子归广州西门外舅氏家因隶藉焉,”。长次子文奎、文壁公迁东莞板石、两头塘。实斋公为政清廉,刚正无私,不同流合汚,一生以教育事业为重,不遗余力培养学生,官场腐败,任职十多年得不到晋升,家道清贫如洗,无遗物以养活二子,幼子文治、文定公回广州由舅父抚养入藉。实斋公终时虽过千人送别,但发掘的墓葬,下葬没棺椁,没有陪品,而砖砌成棺,可见贫困程度之苦。

文奎、文壁二公支系子孙居深圳市、东莞市、增城、博罗、惠州、龙门、从化、广州市番禺区、顺德、中山市、珠海市、江门市等地为主,也有散居粤西、广西等地。文治、文定公800多年前居南海县金利司恩州堡西场乡(今广州西场),其后裔都是围绕这个范围生活,宋亡后,子孙才从广州往珠江三角洲迁徙,故文治、文定公支系多在围绕从化、花都区、白云区、番禺区、新会、新兴县、南海、惠东县等珠江三角洲和徐闻县等地繁衍发展。而800多年前居住的西场乡,是文治、文定二公发祥地,沧海桑田,西场乡早已城市化,无法可查。

实斋公原墓是葬在增城凤凰岗。宋嘉定七年,朝廷颁敕赠实斋公夫妇为朝散郎监左藏库和县君,宋嘉定九年(1216年)其子文奎、文璧、文治、文定,孙:琏、瑜、瑾、该、诩、 谟、誌、谕、谆、谨、譈、训、诲、谏、议等,将实斋公和元配欧阳氏合葬于增城凤凰岗,在原地修建一座规模宏大的陵墓,墓地宽33米,长86米,大约占地2800平方米,用砖石、灰沙构筑。墓前竖立着两根雕龙刻凤的大华表,两根四方石柱,正背两面刻有两副苍劲有力的对联:“教鞭丹心培俊秀,清灯浓墨写春秋”、“松梅遇雪苍尤劲,桃李逢春色更新”,一对雌雄石狮俯卧两侧守灵。1994年广州市文物局定为宋朝梁实斋古墓,约有800多年历史,属文物保护,广州市文化局列为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增城市建设要迁移,2002年从增城凤凰岗迁到新塘镇石迳村。

梁实斋祖墓

花都区

花都区,2000年5月21日经国家批准撤市设区,成为广州市花都区,有广州市北大门和后花园之称。花都区现辖新华街道、花山、花东、赤坭、炭步、狮岭、梯面和雅瑶七个镇,面积970.04平方公里,户籍人口63.93万(六普),另有华侨、海外华人和港澳同胞近30万人。花都区原为花县,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建置,隶属广州府。民国改属省政府直属督察区。1949年10月13日,花县解放,属北江专区,同年12月隶属珠江专区。1952年和1956年先后改属粤北行政区和佛山专区。1958年11月花县改名“广北县”,次年3月复名花县。1960年4月20日划为广州市属县。1993年6月18日,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定名“花都市”(县级),由广东省直辖,委托广州市代管.2000年5月21日,国务院批准撤销花都市,设立广州市花都区,将原花都市的行政区划为花都区的行政区划。

花都区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北缘,广州市北面。北回归线横贯中部。花都东部和东北部与从化市交界,西部与三水市相连,西南部和南海市接壤,南部紧靠广州市白云区,北部与清远市毗连。2000年,全市总面积960.38平方千米,。

花都位处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常年气候总特点是:气温高,降水多,夏长冬短,无霜期长。温度、湿度、降水、风向、风速等均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花都夏季长约五个半月,冬季约一个半月,春秋两季约五个月。冬季时间短暂,偶有低温,但持续时间短,回暖较快。夏季虽热,但少酷暑,春秋两季气候温和。夏季盛吹偏南风,冬季盛吹偏北风,年主导风向为北偏东,风力多为1~2级。

花都每平方千米平均有432人,比全省多168人,为全国平均人数的4.3倍。海拔50米以下平原占花都总面积的61.69%;海拔50米以下高、中丘陵为主的面积占总面积的31.5%;水域面积占总面积的6.8%;据1986年土地资源详查,按该年人口数计算平均每人有土地3.12亩(2080平方米),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全市耕地面积(含水田、旱地和菜地)仅占土地总面积的34.24%。土地后备资源不足。

水资源 按2000年末花都总人口和耕地计算,人均径流量为1979立方米,亩均耕地径流量4631立方米。除降雨产生径流外,流溪河、白坭河、芦苞涌等过境客水可资利用。流溪河年径流量近20亿立方米,大坳及李溪拦河坝年引水量约1.76亿立方米。白坭河每天二次涨潮,潮水量约398万立方米,可供沿岸抽水站提用。

曾由于不注意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境内的自然环境不断受到污染,鹤群他迁,珍稀动物濒临绝迹,野生动物数量锐减。90年代,花都林业管理部门进一步加强了野生动物的保护工作,每年都在王子山森林公园放生一批穿山甲、巨蜴(俗称“五爪金龙”)等国家保护动物,增加境内的存活量。

1998年7月,在规划建设位处梯面镇西坑的广东王子山森林公园的调查时,发现该处野生动物资源较为丰富。现时境内常见的爬行动物有龟(、螺、蚯蚓、蛇;虾、黄鳝、白鳝、生鱼、塘虱、山坑鱼。

截至2005年12月31日,花都区辖1个街道(新华)、7个镇(梯面、花山、炭步、赤坭、狮岭、花东、雅瑶)。

以200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的常住人口数,花都总人口713363人,其中外来人口222457人,占总人口的31.18%。

花都工业形成以建材、机械制造、电子电器、轻纺制衣、皮革皮具、食品、塑料化工为主的行业结构,主要工业产品有94种。其中,风神汽车、狮岭皮革、粤花水泥、花都陶瓷、乐高食品、飞达音响等“拳头产品”畅销全国。

农业,形成优质水稻、水果、蔬菜、水产、畜牧五大产业。1996年,全市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总面积95%,森林覆盖率38.50%,绿化率93.75%。由于非农建设占用土地与人口的迅速增长,耕地减少。平均每个农业人口占有耕地降至423平方米。各镇经济发展不平衡,北部山区比南部平原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迟缓。

花都教育源远流长,底蕴深厚。造就了一代又一代花都英才,名震中外的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洪仁玕、冯云山,还孕育出清代探花商衍鎏和文字学家商承祚、中国科学院院士卢永根等文人学者,以及徐亨、胡应湘、邝准、黄侣文等社会知名人士皆出自这片沃土。

花都教育在均衡化、优质化、现代化的道路上实现了跨越式发展。100%的学校建有电脑室,100%实现“校校通”。

文物保护 洪秀全故居\资政大夫祠古建筑群\

旅游 芙蓉度假区、王子山森林公园、九龙潭水上世界度假村、高百丈风景区

特产:炭步芋头、京塘莲藕、杨荷荔枝、李溪石峡龙眼、莘塘红蜜杨桃、莘田二村萝卜、狮前鸡、梯面豆腐花、

元、明时,花都已有人到那里垦耕,基本上是由南部向中部推进,元末明初,早迁到花县垦耕的,定居中、南部平原为多;明朝中、晚期落藉。因距广州较近,大部分始迁祖都是由珠三角迁来。

花都的梁氏大多是明朝时迁入,历史有几百年,有从番禺蓼江迁来,也有从其他地方迁入。二十多年前的《花县县志》花都梁氏统计是超过万人,序列花都区姓氏第八位,现约二万二千人左右。花都有华侨40多万人,梁姓旅居海外华侨也很多。由于花县地处平原,聚居的村落特点是田面开阔,村大人多。梁氏聚居村落,计有花东镇的京塘村、四联村、石角村,花山镇的大珠村、豸边村、平山村、仙阁村、东湖村,新华镇的三辄村、广岭村、东莞庄、社亭、黄岗村,雅瑶镇的邝家庄,赤坭镇的岗头村等十多个村庄地方。二三千人以上的大村有京塘村、平山村、东湖村,三辄村。以实斋世系人数为多。

花东镇

京塘村梁氏

京塘村梁氏源于从从化瓦窑口,瓦窑口曾孙斗坚公分支从化太平镇黄溪,斗坚公之孙宗远公,明初从黄溪分支京塘,为京塘村开基祖。京塘村是花都区古老村落之一。历史悠久,有数百年,在花东镇,北距北兴2公里,交通方便。京塘村以农业为主,据族人说,宗远公在黄溪牧鸭,沿流溪河南下,见京塘村水草优美,环境很适宜放牧,于是,登岸定居下来,原村有多姓,后子孙鲜寡,就陆续迁徙出去,现全村姓梁,是梁氏族群聚居人口较多的大村落,在村的有2900多人,外出务工的有近千人。子孙繁衍到24世,全村梁姓,《千乘侯祠全书》记载:清康熙三十九年,广州“先贤千乘侯祠初建时,京塘村梁氏热心公益事业,捐白银20两,房祖宗远公,入主在先河堂奉祀。

京塘村梁氏因族谱没有记载先祖世系,在重修祠堂时所竖碑文,只好写先祖从陕西迁来。

京塘村有分支到清远三坑镇花岗湴塘村,湴塘村又衍生分支去另一条村,两村人口,计有一千多人。湴塘村又分支去南海。

京塘村的“梁氏宗祠”,建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曾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和2003近年两次重修。坐东向西,规模宏伟,三间四进,面阔12.8米,进深45.2米,建筑占地602平方。镬耳封火山墙,青砖墙,花岗岩石脚高1米,祠堂前有半月鱼塘。

头进前廊梁架、斗拱、封檐板木雕花鸟、瑞兽、戏曲人物。次间虾公梁上设石狮,异形斗拱。墀头砖雕保存完好。石门额刻“梁氏宗祠”,上款“光绪戊申(1908年)”,下款“秋月重修”。两次间筑花岗岩石包台(塾台)。进间设有中门。第二进为“千乘流芳”牌坊,是该村梁氏族人为其宗亲、清同治年间状元梁耀枢而建。五间六柱五楼砖牌坊。灰塑博古脊,塑三层花叶纹出檐,在明间和两稍间设拱门。天井阔约12米多,深12米,四檐滴水。中堂前设四架轩廊。坤甸木金柱。后金柱间有屏风,上悬“晚成堂”木匾额牌。后堂前带两廊,六架卷棚顶替。天井铺花岗岩条石。

2003年重修时,祠内外墙重新划砖缐,地面改铺水磨石米。头门正脊“二龙争珠”陶塑和彩瓷拼贴画纹饰为新造。瓦特面改建为绿琉璃瓦。

正门广场立梁耀枢中状元的石旗杆夹四对,左刻“钦点状元及第”。右刻“同治十年辛未(1871年)科会试中式第二百二十三名贡士恭应,殿试第一甲第一名进士,授职翰林修撰,臣梁耀枢立”。2002年9月广州市政府公布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

蓼江的族谱记载宣义公分支京塘,经查京塘村是宗远公单一支派,至今没有发现其他梁氏支派的后裔在此发展。可能以前曾经迁徙去住过,但不知何时又迁出去。今天,居住在京塘村梁氏,不是宣义公后代。

京塘村梁氏宗祠

花东镇:四联茅毛庄梁氏

开基祖是京塘宗远公的弟弟世远公,人口有近200人,该村是说客家话的,只有梁氏说广府话。

花东镇:石角村梁氏

据白云区兔岗村提供资料,石角村是由水上居民,世系不明,人口有二百人左右。历史上曾发生过一件事,在旧社会,邻村的某姓恃人多势众,在村霸挑拨下,欺负石角村梁氏。兔岗村族人悉闻,率大队人前往评理,邻村村霸见理亏,不敢相见。从此以后,邻村不再欺负石角村梁氏,一直相安无事。

到了花东镇,可以去九龙湖度假村游览。

九龙湖度假村景区

九龙潭度假村

九龙湖度假村位于花都区东北部,占地 14.1 平方公里。这里群山环抱水库,山势迤逦回环,群峰叠起争奇,森林茂密连绵,空气清新怡人,飞禽走兽不绝;水库九弯十曲形似蛟龙游动,所以有“九龙湖”之称。这里经过多年建设,旅游项目有天然游泳场、水上降落伞、游船快艇,水上艺术表演、儿童游乐场、绿野烧烤、高尔夫球场等,还有环境优美的度假别墅、多功能会议厅、中西式餐厅和歌舞厅等各种娱乐设施。

九龙潭又名九弯潭,现改九龙湖。九龙湖水库大坝高达50多米,长100多米,水面面积2.4平方公里,水底最深处离水面有50米,是花都区最大的水库。水库隐藏在群山之中,就像一条游龙,总长达数公里,坐在游艇上,就好像处于弯曲的江河之中,明明已经到达水的尽头,一转弯,还在水中飘荡,真应了古诗所说“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九龙湖度假村风景: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1,948评论 6 49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0,371评论 3 38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7,490评论 0 34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6,521评论 1 284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5,627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9,842评论 1 290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997评论 3 408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741评论 0 26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203评论 1 303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534评论 2 32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673评论 1 34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339评论 4 330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955评论 3 313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770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000评论 1 266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394评论 2 360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562评论 2 349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