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是暑假的最后一次课,随着这次课的结束,这个暑假的听课活动已经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回想这10天,每天晚上我总是7:30坐在手机前准时听课。十次课,看了九节课,感受最深的应该就是朱老师执教的《桂花雨》。
这节老师和伙伴们大家一致认为的好课,自己第一次听完课时,居然一点都感觉不到有那样的好。只是感觉学生的素质很高,老师抛出去的问题,学生都能回答得很好。课堂很流畅,师生配合较好。
为何自己却感受不到他们说的“好”呢?我感到了不安,难道自己连好课都听不出来了?问题出在哪里?我在反思。
对于这篇课文,其实并不陌生。不仅听过别的老师上过这篇课文,多年前自己也上过公开课。回想老师的用的教学方法,曾经我也是和老师那样——抓住关键语句体会作者对桂花的喜爱之情。也就是在品词析句的方法是相同的,这样的教法很常见,并没有多么富有创意啊!
可是为什么大家对于这节课那么认可呢?今晚再次听老师在另一个地方上这节课前,我找到这篇课文再次认真读课一遍,将上次课的课堂实录再看一遍,一边看,一边梳理老师上课的板块,体会老师的设计意图。当再次听完老师播放的视频课时,我又找到了小伙伴们做的详细的笔记逐一体会,当我看到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时,我恍然大悟,老师的课不就是仅仅抓住这两个教学目标扎实开展的吗?这不是一节好课吗?
虽然这节课已经教过,但由于时间过了很久,它的教学目标我已经没有印象,所以即使听了课也没有听出它的好。
再看老师的这节课,三个板块清晰明了,环环相扣,整个教学过程浑然一体。同样是品词析句,我并没有如老师那样让学生体会对比和双重否定句给句子的作用。客观地说,我解读教材的能力还太弱,并没有预设这一内容。
老师在朗读教学方面做得比较好。齐读、指名读、师生合作读、表演读、分角色朗读、配乐朗读,形式多样的形式的朗读有助于孩子能走进文本,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令人称道的是老师在请学生表演读的时候,不是为了表演而进行,在学生摇桂花时,老师进入情境中问学生哪里有雨呢?学生回答纷纷落下的桂花。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很容易地理解了课文中雨的含义。
另外,老师并没有直接将本文借物抒情的写法生硬地抛给学生,而是通过层层体会,让他们一点点感受到,所以学生在辨析为何题目不叫桂花香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区分。
暑假的课虽已听完,但我的学习才刚刚开始。回想之前也听了不少课,每次也是认真记录,每次都会及时将自己的笔记发给小伙伴们分享,每次也会得到老师和小伙伴们的鼓励。每次听完的那一刻很激动,心想着开学后自己可以将好的方法用到教学中去,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当时的那份冲动慢慢归于平静,竟然没有当时那样的感觉了。
可这次我和之前一样,认真记录,可是我却不会再第一时间简单地将自己所记录的内容抛出去,而是思考执教老师为何要那样上,有哪些环节没上好,哪些地方值得我学习。
假期即将结束了,这学期要教二年级,如何才能让自己的课堂变得生动,如何能让自己的词语教学在语境之中进行,而不是孤零零地被拎出来学习,既枯燥无趣,又容易遗忘?这需要好好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