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一眨眼就过完了。我们所有人都还是和小时候一样,对于假期总是感觉过的飞快。似乎一眨眼就过完了。而过了这么多年的春节,春节的意义在哪里呢?
1)
在我们小时候模糊的记忆里,可能最让我们记忆犹新的就是过年了。 每到进入腊月,特别是过了腊八,喝过由各种杂粮豆类和长粒的香米熬过的腊八粥之后,就已经有淡淡的年味了。心里也有了小小的悸动,好像马上就有什么大事要发生了,小小的心期待着,渴望着。
最期待的就是过年的放炮,“嘣,嘣,嘣”,年啊,就在这一声又一声的鞭炮声中拉开了序幕。
当然少不了的就是领到压岁钱的开心。虽然妈妈总会说“让我给你放着吧”,然后这些压岁钱就一去不复返了,但是,还是阻止不了一声新年好就换来十块,二十块,五十块的喜悦。
2)
但是近些年,似乎听到了越来越多的讨厌过年的声音。
过年需要备年货,买各种东西然后坉到家里,等着过年的客人过来,用这些备好的年货招待他们。然而这些年货的准备工序非常复杂,从腊月二十四,二十五开始就正式步入准备年货的日程了。蒸足够多的馒头,炖鸡肉,炖猪肉,炸鱼,炸豆腐等等一系列复杂的工作。家里的大人们会非常忙。
过年期间,还要考虑谁家的孩子今年结婚了,该给新媳妇多少钱红包?
他家儿子今年又生了一个小孩,给不给压岁钱?
人多了,聚到一起了,就少不了人情世故。
做得好,那是应该的,没人夸你好。做的不好,招待不周,自然少不了别人在背后的闲言碎语。 对于这些纠结的事情,大人们都是很头疼烦恼的。同时这也是为什么大部分的成年人都很讨厌过年的原因。
3)
但是过了这么多年春节,我们从春节中难道没有感受到一些东西吗?
春节,寄托了异乡游子的无限思乡之情。 所以,人类最大的人口迁徙在阴历的腊月十五开始上演,将近30亿人次的客流量,足以说明了春节期间返乡的异乡人之多,思乡情之浓。
游子们从各大城市奔向祖国的各个角落,最终回到那片流传着家族血脉和生养自己的土地。
而春节,也成为了那些在外打拼的游子们一年中唯一和亲人团聚的时间。
而春节的意义,也在于此。
工作忙碌了一年的人,可以在这段时间得到充足的休息,养精蓄锐,为下一年的打拼做好准备。
在外谋生的游子也在这段时间返回自己的故土,和家人团聚,向家族的先辈们反馈自己在外打拼这么多年取得的硕果。
想念孩子的父母早早的就准备好孩子最爱吃的饭菜等着孩子的归来。
积蓄了一年之久的亲情在这一瞬间流露出来,夹杂着欢笑声,关切声和幸福的泪水纷纷洒向此时这欢愉的世界。
无论在外边的形象是多么成熟为重,似乎在回到家的那一刻,在见到已经有些年迈的父母的那一刻,又变回了从前的那个孩子。
一年不见的七大姑八大姨再次见到你,会看到发生在你身上的改变,
“这孩子又长高了啊”,
“工作上又有进步了吧?”,
“这一年又瘦了好多,多吃点,在外边一定要照顾好自己”, “真的长成一个大人了”
有些鸡汤文都说,很反感这些客套话,没有真情实意,很虚伪。 而我却觉得,这些虽是客套话,但也是拉近人与人距离的一种方式。一年不见,人与人的距离在这些“客套话”中,变得亲近,变得温暖。在寒冷的冬日里,也因为有了这些“客套话”而多了一些人情味。
冬日的寒风很刺骨,可是归乡的孩子的心里却很暖。
家和万事兴。一个“和”字,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精髓浓缩起来,流传至今。
春节,中国人最隆重,最重要的节日,也将“和”字的文化体现的淋漓尽致。一家人,只有和和睦睦,才能将家族繁荣的延续下去。而春节,传承的不仅是中华五千年的文化,也是一个家族血脉,精神文化的延续。
长辈们会在家宴中教导晚辈,给他们诉说祖先是如何靠一步步的奋斗才发展出如今的家业。而晚辈们则在长辈的故事中,感受自己身上肩负的传承的重担。
所以说,春节,家,这两个词永远是分不开的。春节,只有一家人团团圆圆的在一起度过,才是一个完整的有意义的春节。
亲情,才是贯穿整个春节最大的主题吧。
今年因为工作或其他原因没有回家过年的你,下一年,会回家过年吗?我想说的是,不管工作多忙,一定要回家过年啊,你的家人在等你。别让亲情搁置太久。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