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师班课程,意外收获当“助教”的体验。
第一次当助教,是在游戏体验活动中,虽然只是一场模拟活动,当全情投入带着觉察参与其中,拿到的感受完全不一样。
这是一位经验并不丰富的导师,开场时间到,看到导师站在一旁不知如何开场,赶紧过去给她一份我的角度思考,及时建议让导师马上有了较清晰思路,顺利开场。观察到上轮模拟活动学员配合不够,导致场内很混乱,这一轮我当助教,在参与者进场时,我会提前与他们沟通,希望他们配合,积极参与,即使参与过但每一次感受都会有不同。有了提前沟通的基础,整个环节很紧凑,大家有力配合,这一轮模拟活动高效完成。交流环节,导师专门对我表达感谢,正是这份感谢,带出我的一份思考。
亲子互动中,我们都说要支持孩子,提升孩子能量,那如何是有效支持?从“助教”体验中我感受到“支持”要把握两点:
一是对方需要时给出的支持对方才能接收到。上面的活动中,导师站在前面,学员等着开场,导师却并没有找到切入点,自然尴尬着急,此刻,就是对方最需要支持的时刻。虽然对方并没有表达,但作为助教身份的我能够感受一名导师的紧张无助。当我的建议给到对方时,犹如雪中送炭,对方自然由衷感激,感受到一份深深支持力。那对于孩子,身为父母,常常忽略孩子的真正需求,基于自我自负感、内在恐惧担心等急于给出自己认为应该给出的支持。这类支持很容易越俎代庖、越界,干扰孩子成长。对低龄孩子常见现象就是爷爷奶奶追着喂饭,小学生中父母对学习的过度介入,初高中生中父母对生活的包办等,让孩子容易形成依赖的不良习惯,能力得不到充分发展,反过来父母责怪孩子,孩子抗拒父母,亲子关系出现裂缝。如果父母们能够尊重孩子的发展规律,尊重孩子心理特点,用一颗“静待花开”的心态养育孩子,在孩子遇到自身能力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及时出现,给出有力支持,这样的支持孩子更容易接受,心生感恩,这份爱的连接更容易滋养彼此。
二是支持是否有效也取决给出这份支持人的能力。首先父母的支持是基于你的角度出发,还是考虑到对方的实际能力、实际需求。如果从父母的角度出发,这份支持对方连接不上还会感受到一种压力感,也容易带出父母应对方做不到而引发的情绪。如果父母“目中有人”,真正从孩子需求出发,即使支持不到事情,但孩子从心里连接上来自父母的爱,也是一份精神支持,这样的支持也是有效支持。
其次父母要同孩子一样保持一份好奇心,陪伴孩子一起探索,寻找多种可能性。一件事“至少有三种以上解决方案”,父母不放弃,孩子的思想蓝图就在父母耐心的引领中被拓展,这样的支持,显然培养了孩子良好生活态度和学习习惯。
最后要强调就是家长自身学习。家长的意识高度决定了孩子的成长空间,一个善于学习的家长,Ta不仅关注孩子行为,还关注孩子行为背后的成因,只有充分了解孩子、读懂孩子,你才能给到孩子成长必需的心理营养,这何尝不是孩子成长中最有力支持?
助人助己,支持别人也是成长自己,如果父母的支持是出于满足自身欲望,那就是私;如果是用于对方更有利发展,那就是爱。愿我们都能够给到对方有爱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