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某一个视角来讲,公司和人体有着相同的特质。
一家公司之所以成立,是因为他的生意本质能够帮别人省心省事省时间,有人愿意买单。
在公司增长的过程中,他们要不断的去审视业务收入,利润率,市场占有率等等指标。
而人在组织中所凸显的价值。
人话讲要不有业务,有钱,有资源,有人脉关系,要不有能力通过管理的手法为公司省下钱。
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说公司的初期需要因人适岗,而中后期要能够应岗适人。
就像人体从婴儿时期发育,会经历少年青壮年老年的过程。
而组织中的优胜劣汰也是如此,不是因为一个生态的概念,才产生的优劣之分,而是生态在不断发展的自然结果。
就好像人要有一个作息习惯,要有一个自己比较喜欢的行为状态,最重要的是自己舒服且愉悦。
就像很多“过来人”不太理解。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喜欢熬夜蹦迪,然后白天泡枸杞谈养生,就满脸的问号,很多的不理解。
那我可以告诉你们,就是因为那刻开心,和让他们内心中有种对于时间的拥有感和自我的愉悦感。
人体也是一样的,本身就有一个器官跟血液精神之间的内循环,但每一次改变都会影响他原先的状态。
就好像你问我,我经常熬夜,因为疾病让我必须回归正常的作息,如何做到?
那就是硬熬。
原先2点不睡,那要再熬到当天的晚上8点,而持续这个循环最重要的是每天如此,也就意味着我必须得抵抗所有的诱惑,不管是朋友的邀约也好,还是工作和差旅安排……
也正是因为各个环境的影响和诱惑之大,哪能如此轻易成功?
除非要命,不然再说。
我们从毕业想要去做一些,实实在在改变环境的事。
那时的纯美其实始终有在影响着我们自己,只是在现实环境中,在不理解,拒绝沟通,甚至是充斥独断,排斥和惩罚下被不断弱化。
世界上大公无私的人太少了,真正能够保持清醒,对信息有分辨有批判和绝对中立的人结局似乎也不太好。
所以一切眼下的环境都是为了一件事:“活着,清不清醒再说。”
公司和职业也只是社会的一小部分,我们社会价值观很大程度上都在解决一个问题:“想破头皮搞钱”
确实承认赚钱可以解决99%的问题,尤其是那些矫情,但那1%的问题的代价往往是:命。
没想好为什么做就撩起袖子干没啥大事,但是一边干,要一边想的是你到底在赚什么钱?你又不赚什么钱?
这两个问题无关公司和个人,都可以思考。
对手机的过度依赖和媒体各个平台方制造信息博人眼球的能力在不断增加。
人大多时间都是不理智的,每个人对信息的提取和吸收的方式也都各不相同,有的按照喜好,有的按照需要程度,没有好坏之分。
但是太多标榜的现象性美好(拍的帅哥,美女,豪宅,豪车,美景,钱)。
把人们不由自主代入了虚拟的理想化世界或是激发了那种浏览欲望。
尽管这些事和自己并没毛关系,但是看着贼爽,尤其遇到爱豆的八卦更是停不下来。
社会不只关乎学校,公司和手机。
而是你生活中的每个人(无关生死而是存在过的人),每个公司(无关行业排名),每一处社会行为(吃饭,逛街,玩游戏,看书)。
公司只是其中一处虽占据了你的时间但并不代表就是你看到的社会全貌,所看到的好也必然有另一面。
但是怎么样用心去感受和体验它,永远的不二法则:1.走出去 2.用心感受(官能的强大之处:摸到的,看见的,闻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一切)
就像我们不喜欢看别人卖惨,因为不真实。
但是生活最令人想不到的也恰恰是对残缺美的欣赏。
日常中我们扫到很多残疾人士他们的第一反应是:弱势群体和坚强的意志让我们忍不住帮助,不论募捐还是其他手法,方式不予置评。
但是我们感受到的是他们对待生活和现实本身的态度和带给我们内心的力量感。
上次和一位装有义肢的跑友,说好一起比赛跑5公里看谁跑的快,我们一起奔跑我还当仁不让的赢了他好几圈,结束后我给他加油,他坚持下来也完成了。
在结束的时候我递了水给他,他很高兴的和我说:“谢谢你没把我当残疾人对待,我非常开心”
这比赛对于我而言向来争抢好胜,有名次最好,没名次也无伤大雅,但绝不有所保留。
也正因为这样的行为惯性,确没把他当有不同需要放水,一心只想赢和突破自己。
但那一瞬间内心却有被刺痛到,帮助重新审视自己先前的公益行为和自我认知中对方所需要的帮助和内心对“弱势”的区别,令我细思极恐。
那一瞬间我发现我之所以主动帮并不是我承认自己普通想帮或是了解对方想要的。
而是觉得自己是相对强者,而帮助弱者是自然的行为反应,在那刻我傻了,慌了,愣在了原地,久久无法释怀。
这也意味着很多时候不论是什么身份,生而为人,人与人相遇交流就会有不同意看法和分歧。
但你是什么身份并不意味着做的一切都可以目中无人。
更不是因为表面的身份或是因费劲没有交流的意义而放弃理解,毫无商议就盲目决断。
当然如果不需要别人给你擦屁股那自己看着办,风向不对就自行了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