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于职业生涯中的迷茫,我们都是同路者
新闻里播放着最后一届90后高考结束,我们这群踏着80后尾巴、90后头部的大龄儿童,有的刚刚工作2~3年,已经换了一份、两份、N份工作,有的刚刚念完书,即将参加工作。
大众的视野逐渐被新鲜的95后吸引,这群曾经被认为朝气、蓬勃、叛逆的90后已经开始长成职场中的”老油条“,对于职场的生存之道都有自己的一套心得。
我身处的互联网行业,有着无限机会同时也有着无限变化,在最辉煌的时候,初创公司的老板或者联合创始人可以从2013-2014年穷困潦倒的状况,到后来开各种豪车、买好几套房子、好几个车位,最基层的员工年终好几万奖金。在落魄的时候,是公司资金链断裂、老板和高管在办公室撕逼,然后遣散员工。行业内动荡不断,我听闻过很多公司大起大落,然后落落落落落到一蹶不振。也有一开始好好做产品,好好经营公司的,到最后热衷于做资本,打包上市赚股民的钱。
在这个行业内,见过、听闻过好多事情,但其实回到最基础的问题上,这和我的职业生涯,有什么太大的关系吗?
在我们一开始选择工作的时候,行业、公司、岗位这些概念扑面而来,在职业生涯的几十年里我们一定会面临着无数的抉择,其中就包括行业的选择。由于行业的变化速度来得十分迅速,很多岗位对于人员的要求也不断变化着,于是工作了几年之后,我们就发现,即使还是在同一个岗位,同一个行业,但每家公司的要求都不太相同,甚至由于分工越来越细,导致对技能的要求达到了极致。要么就是某一方面做得相当出色,在大公司里面某个岗位老实呆着,要么就是十项全能,样样通一点,在中小公司做个不错的小领导。
但是,当我们一旦开始想跳槽,想寻找更好机会的时候,猛地发现,我们在目前公司待了好几年,但技能上却满足不了外面的机会了,是应该老老实实继续在本岗位呆着吗,还是忍痛出去面对风险?
于是我们变得焦虑、急躁,每年年底朋友圈流行写年终总结的时候,又发现自己什么都不会,什么都比别人差。我们大部分人都是这样的生存状态。
二、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
焦虑、急躁是我们痛苦的开始,可以说是一个好事,说明我们开始反省自己,开始知道自己的不足,但很遗憾的是,大部分人的差别就是在于在知道不足之后到底是不知所措、得过且过,还是付诸行动、点滴积累。
我们刚刚一脚踏进社会的时候,总觉得身边有很多大神,和他们混了一段时间之后,多多少少能够知道彼此的工作能力、处世态度。最理想的状态,当然是想像以前读书时期加入尖子班,身边一大群学霸等着我们去偷师,但往往现实并非如此。在我们还是20+岁的时候,我们看到30+岁的同事的状态,问问自己,在10年之后,我是否愿意待在这样的状态下。于是,我们大部分人也许并不清楚自己想变成什么样的人,但总会很明白自己不想变成什么样的人。
剩下的事情,就是思考,如何才能不变成那样的人,如何才能寻找一种合适的状态和目标。我们身边总有一些例子,有的人如何在2-3年在一家公司升职的,有的人如何靠自己买房买车的,有的人如何在30岁之前创业并成功的,林林总总哪一个是我们想成为的人呢?我们想成为像谁谁谁一样的人,不想成为像谁谁谁那样的人,这些答案应该已经在自己心里了。
想成为谁谁谁一样的人,这个答案还是太飘渺,有点像,我想成为像杜拉拉一样的女人。所以,为了落地到实处,我们还是要静下心来,想一想,如果我想成为杜拉拉,那我可能要到什么样的城市工作、什么样的公司会成为我的目标,在我目前所熟悉的领域里我要怎么样才能成为专而精的人,还是我要通过什么样的途径转型到什么样的领域成为精英……
每个行业的情况都不一样,我很喜欢这样子反问自己问题,然后思路慢慢清晰。
三、一把沙子握得太紧,失去的太多
在经历了第二步,我们往往想要的都很多,既想变成掌握大权的高层,又想成为捞大钱的土豪,既想成为拥有丰富知识技能的大神,又舍不得睡觉溜娃的时间。金钱、权力、健康、家庭、妻子、丈夫、孩子、陪伴家庭的时间、工作的时间、学习与成长、升职……
看,人生真的处处都有选择,所以呢,好好排个序,问问自己,在目前这个年龄阶段,什么样的事情对于自己而言是最重要的。重要的优先的,一点一点去做,如果发现自己还是一片白纸,也不要着急。
说得老套的,不积跬步无以成千里,挑最容易进行的任务,先养成习惯,慢慢的,也许就不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