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互讀筆記/講義(1)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士不可不弘毅,復人性良知,任重而道远。
于2019年5月23日
《學而》第一
1.1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為性(本來)而學,學以盡性,是宗旨也。][《中庸》:“惟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故能為己修身而推己及人也。]
[《禮記‧學記》: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
[《說苑‧建本》:子路問於孔子曰:「請釋古之學而行由之意(以我仲由之意行之),可乎?」孔子曰:「不可。昔者,東夷慕諸夏之義。有女,其夫死,為之內私婿,終身不嫁。不嫁則不嫁矣,然非貞節之義也;蒼梧之弟,娶妻而美好,請與兄易。忠則忠矣,然非禮也(舉例以喻失本則徒有其表,其行止能不偏僻者,難矣。讀者不可拘泥此例而忘其所明之義也)。今子欲釋古之學而行子之意,庸知子用非為是,用是為非乎!不順其初(本),雖欲悔之,難哉!」]
[《荀子‧宥坐》:君子之學,非為通也,為窮而不困,憂而意不衰也,知禍福終始而心不惑也。]
[梁啟超《孔子與儒家哲學》:“孔子說的‘學’,只是實行的學問[if !supportFootnotes][1][endif]。‘學而不思則罔’,是說若只務實行,不推求所以要實行之故,便是盲從;‘思而不學則殆’,是說若僅有智識,不求實行,則同貧子說金,終久是空。所以智識與實踐,兩者不可偏廢。”故知而行(學而習),行由知(習由學),是兩相輔成也。]
[《孟子‧吿子上》:孟子曰:「仁,人心也;義,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雞犬放,則知求之;有放心(有散亂放逸之心),而不知求。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不惮事相之紛雜,由事相能入理得義為歸,是謂學;不執義理而務玄,據義理以導正踐行為歸,是謂習。任放心而不知求,求其放心而無歸者,非學問之道也)]
【7.2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15.3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
【19.6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if !supportFootnotes][2][endif],仁在其中矣。」】
【8.17 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14.24 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15.21 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14.35 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
【14.23 子曰:「君子上達,小人下達。」】
【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2.15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16.9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中庸》:「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17.8子曰:「由也,女聞六言六蔽矣乎?」對曰:「未也。」「居!吾語女。好仁不好學,其蔽[不學則不能深原其所以之道,不究其實,以意會之,故必有所蔽也]也愚[宰我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if !supportFootnotes][3][endif]焉。』其從之也?」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愚者,即若可陷可罔之類。或雖好仁而不好學,則不明知時中行之義,失在偏頗愚直,而多有偏執板固之弊也];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孟子曰: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蕩者,謂放而無歸,窮高極遠而不知所止];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賊者,傷害義。如尾生與女子期而死於梁下是也];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絞者,急切義,直而无礼则绞。如父攘羊而子證之];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亂者,犯上違法];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狂者,妄抵觸人]。」】[《中論‧貴言》:昔倉梧丙娶妻美,而以與其兄,欲以為讓也,則不如無讓焉。尾生與婦人期於水邊,水暴至,不去而死,欲以為信也,則不如無信焉。葉公之黨,其父攘羊而子證之,欲以為直也,則不如無直焉。陳仲子不食母兄之食,出居於陵,欲以為潔也,則不如無潔焉。宗魯受齊豹之謀,死孟縶之難[if !supportFootnotes][4][endif],欲以為義也,則不如無義焉。故凡道,蹈之既難,錯[if !supportFootnotes][5][endif]之益不易,是以君子慎諸己,以為往鑒焉。」此皆學而未能融會其義,道聽途說,未徹源底,自以為是,甚哉其弊!是皆好而不學之弊也,慎之!慎之!]
【19.5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
【19.7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
【17.25 子曰:「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女子與小人,舊解紛紛,莫衷一是。有以歧視女性,是夫子自道之硬傷者有之;有解為女孩子與男孩子者有之;曹和標先生解女子為“汝子—你自己的小孩”;康有為先生以女子為“豎子”義,謂僕隸之屬;李澤厚先生解為“婦女和一般的平民百姓”;朱熹則解為“臣妾與僕隸下人”。
我以為:“小人”即指粗鄙之人或無君子品德之人或色取仁而行違者(簡言之,小人即泛指未學之人或學而偏僻之人)。而古來女子多不受學,亦近粗鄙。故以“女子與小人”來借比“未學而無禮之人,未受聖人之化者”,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而不知節制中和之道也。]
[《荀子‧榮辱》:人之生固小人,無師無法則唯利之見耳。人之生固小人,又以遇亂世,得亂俗,是以小重小也,以亂得亂也。君子非得勢以臨之,則無由得開內焉。人無師無法,則其心、正其口腹也。]
[《孟子‧吿子上》:“小人”則只懂得以飲食聲色養其“小體”。“飲食之人,則人賤之矣”,何者?“為其養小以失大也。”
《佛學與儒學》第三章:佛性與人性:“大人”能從其“大體”,“養其大體”(大體即心)。][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參考2.2章所引之李贄《童心說》。]
[《大學淺言新注》:小人者,細民也。]
[王陽明《大學古本及問附旁釋》:君子小人之分,只是能誠意與不能誠意。
陽明子曰:大人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者也,其視天下猶一家,中國猶一人焉。若夫間形骸而分爾我者,小人矣。]
【13.4 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何所學?君子不器。然雖必有可觀之小道,恐有所泥固,是以君子不為也。君子上達,小人下達,下學而上達,是為大學。若以為夫子鄙視農圃,則亦難說默契夫子宗旨矣。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又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淮南子‧主術訓》說“人有其才,物有其形,有任一而太重,或任百而太輕,是故審毫釐之計者,必遺天下之大數;不失小物之選者,惑于大數之舉,譬猶貍之不可使搏牛,虎之不可使搏鼠也。”不聞子曰“射不主皮,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哉?何鄙視之有也?然安於小道,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飽食終日,無所用心者,是真小人鄙夫者也,固難矣哉!][夫子非鄙視農圃也,又可與“14.5南宮适問於孔子曰:「羿善射,奡盪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宮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章對讀可知。]
【19.2 子張曰:「執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若執德不弘,信道不篤,則人生空過,雖有似無,可不悲哉!]】
【5.28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2.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
【7.17 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史記‧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繫、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曰:「假我數年,若是,我於《易》則彬彬矣。」]
【17.14 子曰:「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
【14.42 子路問君子。子曰:「脩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脩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脩己以安百姓。脩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脩者,學而時習之,為己也;為己以及人,以敬,以安人,以安百姓也。]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4.25 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7.16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7.19 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11.26 (曾皙)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夫子喟然歎曰:「吾與點也!」】
【5.25 子曰:「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5.26 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9.25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12.23 子貢問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無自辱焉。」】
[此上兩章似矛盾,非也。
吾意以為:於友朋中不善、不足之行止,吾當善加抉擇,不可同此不善、不足而行,并應善加引導,不可則止,數則怨矣。
又,參考“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
又,陸子靜曰:“人之技能有優劣,德器有大小,不必齊也。至於趨向之大端,則不可以有二。同此則是,異此則非。”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也,所謂“遠惡友”也。
要之:趨向大同,則友之,擇善而行,諸事以反求諸己為旨。此下索引各章於通達此義,亦有助益。
又,若真反求諸己者,則於益友、惡友,皆能以之為鏡,而能正己修身。程子曰:「克己復禮,則事事皆仁,故曰天下歸仁。」學者當深味其中妙義也。
《劉子》曰:“仲尼見人之一善,而忘其百非。”呼仲尼為萬世師表,良有以也。(參考1.8,7.22章)]
[同聲相應,同氣相求,不樂而何!]
【19.3 子夏之門人問交於子張。子張曰:「子夏云何?」對曰:「子夏曰:『可者與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張曰:「異乎吾所聞: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賢與,於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賢與,人將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13.23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6.5 孔子曰:「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
【12.24 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15.10 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16.4 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14.35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貢曰:「何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
【1.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12.22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知。子曰:「知人。」】
【20.3 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14.30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4.14 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15.19 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14.39 子擊磬於衛。有荷蕢而過孔氏之門者,曰:「有心哉!擊磬乎!」既而曰:「鄙哉!硜硜乎!莫己知也,斯已而已[if !supportFootnotes][6][endif]矣。深則厲,淺則揭。」子曰:「果哉!末之難矣。」】[此荷蕢者雖非常人,然自棄于不己知,自失意于濁世之不可為,是則偏固於“危邦不入,亂邦不居,無道則隱”者也,以自了為務,而未達仁者為己反求,汎愛眾之義。雖名乎隱,而實與汲汲於俗名貨利之鄉愿無異也。夫子知不可為而為之,能人不知而不慍,真聖人者也!]
[《孟子‧盡心上》:孟子謂宋句踐曰:「子好遊乎?吾語子遊。人知之,亦囂囂[if !supportFootnotes][7][endif];人不知,亦囂囂。」
曰:「何如斯可以囂囂矣?」
曰:「尊德樂義,則可以囂囂矣。故士窮不失義,達不離道。窮不失義,故士得己焉;達不離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澤加於民;不得志,脩身見於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皇極經世》:學不際[if !supportFootnotes][8][endif]天人不足以謂之學。學不至於樂,不可謂之學。記問之學,未足以為事業。凡人為學,失於自主張太過(甚矣哉,意必我固)。]
[if !supportFootnotes]
[endif]
[if !supportFootnotes][1][endif] 見5.13。
[if !supportFootnotes][2][endif] 程子曰:「近思者,以類而推。」
[if !supportFootnotes][3][endif] 《四書章句集注》:劉聘君曰,「“有仁”之“仁”當作“人”」,今從之。
[if !supportFootnotes][4][endif] 《左传·昭公·昭公二十年》:卫公孟絷狎齐豹,夺之司寇与鄄……初,齐豹见宗鲁于公孟,为骖乘焉。将作乱,而谓之曰:「公孟之不善,子所知也。勿与乘,吾将杀之。」对曰:「吾由子事公孟,子假吾名焉,故不吾远也。虽其不善,吾亦知之。抑以利故,不能去,是吾过也。今闻难而逃,是僭子也。子行事乎,吾将死之,以周事子,而归死于公孟,其可也。」……皆杀之。《孔子家語·子貢問》:琴張聞宗魯死,將往弔之,孔子曰:「齊豹之盜,孟縶之賊也。汝何弔焉?君不食姦,不受亂,不為利病於回,不以回事人,不蓋非義,不犯非禮。汝何弔焉?」琴張乃止。[姦:指外亂。《國語·晉語六》:“亂在內為宄,在外為姦。”一說指內亂。回:邪,邪僻。《詩·小雅·鼓鐘》:“淑人君子,其德不回。”蓋:遮蓋;覆蓋。《書·‧蔡仲之命》:“爾尚蓋前人之愆。”]
[if !supportFootnotes][5][endif] 錯,通“措”。施;推行。行道難,弘道更不易。
[if !supportFootnotes][6][endif] 按朱熹《四書章句集註》,此兩處作yǐ。
[if !supportFootnotes][7][endif] 趙岐注:“囂囂,自得無欲之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