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顺的阴暗面

今天继续说《巨婴国》

由于内容比较反传统,如果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崇拜的人,请谨慎阅读。不过我们应该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事物,所谓兼听则明。

这本书是精神分析领域的知识,不涉及生物学。


1.孝就是顺

中国孝道的根本,是巨婴得找人共生。孝道还有强悍的全能自恋,也就是长辈希望晚辈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行事。

在中国,有孩子向长辈磕头的习俗,这意味着孩子不能有人格尊严,因为在传统中,磕头表示弱者对强者的服从。而这也构成了中国社会的基本景图,强者打弱者的耳光,而弱者向强者磕头。

从这个视角看,当我们把孩子孝顺父母的行为,视为必须的道德后,也就意味着我们把关系的不平等视为必然,这是正是所有不平等关系的源头。

父母打骂孩子,并不是教育,是赤裸裸的虐待。然而却有很多人用“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和“父母为了孩子好”这种安慰的话,来安慰自己的所作所为。

同时,孝道又成了孩子的一种自我安慰,认为父母一切都是为了我好。而对父母来说就是:我可以对你做一切,而你不会拒绝,更不会抛弃我。

一个成年人的这种“无情的客体使用(不把他人当人,而是当作‘物’)”有极大的杀伤力。最根本的问题是,这样的父母究竟有没有拿孩子当做一个真正的孩子看?

2.听话哲学

听话哲学是中国式教育的核心 。但听话哲学的不合理之处,在于一个一直被要求听话的孩子,他的精神生命会被扼杀。而若孩子不听话,很多中国家长就会觉得生不如死,因为家长把孩子当成了自体客体(他是客体,但又像是我自体的一部分)。既然是自体客体,那就意味着我让你怎样就要怎样,否则你就是一个异己。

总的来说,病态共生的亲子关系就是:太听话,孩子就被“杀死”,如不听话,父母就“想死”。比如,在家庭政治中,长辈如果权力不够,就会去攒道德资本,通过让晚辈产生内纠的方式来听从自己,甚至还能以死相逼,以孝顺相逼,来让孩子听自己的话,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行事。

听话哲学还导致了中国人普遍没有“青春期”的现象,当然这个“青春期”是指心理上的。因为青春期是性能量爆发时期,也是最叛逆的时期,对父母的攻击性也处于最强的时期,那个时候的孩子,内心多少都会开始反叛父母的意志。但是由于孝道文化支持,中国父母接受不了这两者之间的挑战,所以要压制孩子个性发展。

很多老一辈的人,在吃饭的时候,逼着孩子要多吃点,他们喜欢自己的孩子们吃的白白胖胖的。但是他们为什么非要喂胖孩子呢?那是因为这些老人或父母太有权力欲望,让孩子难以拒绝。而且家长认为,我喂你,你必须接受,否则就会让我愤怒,就不是好孩子。

察言观色基本的核心是恐惧;顺从父母的本源,也是恐惧。源自对父母打骂的恐惧,被父母抛弃的恐惧。

我们弄出孝道这么大的阵仗来,其实只是为了保证巨婴式父母的全能自恋。但是过分的孝道是反智商,反情感的,一个心智正常的人根本无法接受,除非他关闭掉自己的心智。

如果父母的高价值感,要建立在孩子的低价值感基础之上,那么父母就会对孩子造成伤害。这种关系越强,父母对孩子的伤害就越大。

如果一个家族所追求的是把家族创始人的精神传递下去,那么意味着第二代和第三代必须做出牺牲自己的生命诉求,而去成为上一辈人的影子。

3.无回应的绝境

“呵呵”与“哦”,之所以会伤人,是因为它们不是一个真正的回应。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对自己无回应,就感觉身处地狱一般。父母回应孩子的感受,孩子的感受在那一刻就被确认,于是认为自己是存在的,因为父母的存在,自己有了存在感。

我们国家这种现象频繁,并不是因为贫穷。更重要的原因是,每个地方都认为面子比家庭温暖更重要。中国式关系是大家都很在乎关系,但是关系质量普遍都不高,缺乏有质量的回应。看看自己的微信好友就知道,加了那么多人,但是有多少人是最近三个月里,一条信息都没发过,甚至在朋友圈里都没互动过的?如果可以的话,我们应该全神贯注的和他人交流,虽然不要求频繁,但是要高质量,能拉近关系。

4.自我意识

孩子以自己的感觉为中心,而构建起来的自我是真自我;以父母的感觉为中心而构建起来的自我,是假自我。孝道就是在鼓励孩子发展假自我,不是以你自己的感受为中心,而是以你父母的感受为中心。

养成习惯性的撒谎,是怕呈现给别人真实的自己,呈现的自己与真实的自己保持一定的距离,认为这样别人就不会伤害到真实的自己。

▋由此得到

不含敌意的坚决是更好的办法,就是坚决的拒绝,但无敌意。

人生的意义在于自己如何选择,按照自己的意志做的选择,人生才有自由,是真自我。

人类什么事情都会发生权力之争,民主极为重要。不管是谁,能力多强,都要尊重他人的意志。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初识胡小姐,2011年8月13日晚,华师南门的林荫路上。这个日子尤为特别,农历七月十四——中元节。民间习俗里并不是...
    陆公子非鱼阅读 481评论 3 3
  • 001 什么是数据分析:从海量的数据中提取出有价值有意义的信息 002 为什么要进行数据分析:获取数据报告,以实现...
    白马少年说阅读 2,276评论 3 3
  • Q1 怎样的数据才能叫做大数据? 大数据在舍恩伯格看来,一共具有三个特征:全样而非抽样,效率而非精确,相关而非因果...
    罗尹伊阅读 356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