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要讲的这项研究,才新鲜出炉,还不过一个月,然而这背后却牵扯出曲折的故事。
这项研究成果对我们平日的生活指导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在出台的过程中,可是经历了“否定前人权威研究成果” 的风波,但之后又为前后研究结果不同找到了合理的解释。
可以说,今天的文章,不仅会让你学习到心理知识,我们更能见证心理学从理论到研究、从驳斥到融合、从反复到进步的过程。
求人帮忙时,什么措辞能改变对方的态度?
是什么会让一个人愿意帮助他人、伸出援手呢?
是因为品格高尚?可能有些人会认为那必须是 “帮助者(helper)”,三观非常的正,走在大街上就是活雷锋。
还是因为“帮助所经历的过程(to help)” ?有些人可能更关注:帮助别人时,自己到底能做到什么、别人收到帮助时的反应、自己的帮助会给别人生活所带来的变化。
来自美国纽约大学的心理学家,艾米丽福斯特-汉森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都说小孩都是善良的,那么我们让一名小孩给他人帮一个忙,我们在措辞上强调他们的个人品质(“你是帮助者”),或者强调他们的帮助动作(“你想要帮助别人”)。
两种措辞差异极小的方式,会导致怎样的结果呢?
研究者来到纽约曼哈顿儿童博物馆,现场招募了一群小孩进行实验(一共64人,男女各半,平均年龄4.97 岁,年龄范围 4.03 - 5.94 岁)。
研究人员为孩子们准备了一些人偶玩具,并安排一位研究者充当演员与孩子们互动。
孩子可以选择一个人偶,代表ta 自己——幼儿园班上的一名学生。然后,研究者会选定另一个人偶,代表这个班上的老师。
接着,“老师”会带着 “学生”模拟 6 个幼儿园中非常常见的场景。在每个场景中,老师都会让学生帮一个忙,比如收拾蜡笔、把桌上的积木放到玩具箱中、在下午茶的时间帮着倒牛奶……
所有孩子会被随机分成两组:一组是刚才我们说的突出个人品质的“帮助者组”,而另一组则是突出“帮助的动作”。
在突出个人品质的“帮助者” 组中,孩子们会听到老师这样说:
有些孩子会做一个乐于助人的人。在别人要捡东西的时候,你可以成为帮助者;在别人有其他事情要做的时候,你可以成为帮助者;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你可以成为帮助者。
在突出“帮助的动作(To Help)"这一组中,孩子们会听到老师这样说:
有些孩子会选择去帮助别人。在别人要捡东西的时候,你可以去帮忙;在别人有其他事情要做的时候,你可以去帮忙;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你可以去帮忙。
这六个场景中的其中四个,孩子们在伸出援手之后,会是「帮助成功」的美好结局。
老师会说:“东西都整理好了,老师很开心,谢谢你 做了一个帮助者(突出角色),又或者是来帮助了我(突出动作)”。
但还有两个场景,孩子们尽管好心帮助,却被研究人员设计成了「帮助失败」的悲惨结局:倒牛奶的时候不小心洒出来了、收玩具车的时候把车子弄坏了。
老师会说:“谢谢你愿意来做一个帮助我的人(突出角色),又或者是帮助了我(突出动作),但是事与愿违,你刚才不小心把牛奶杯打翻了,牛奶都洒出来了”
六个场景悉数落幕之后,真正的心理测量才正式开始。
研究者们在博物馆的出口附近一一采访刚才参与游戏的孩子们:
◆“你喜欢帮助别人吗?还是不喜欢呢?”
◆“刚才你在帮老师收集蜡笔的时候,你开心吗?”
◆“如果明天有人还需要你的帮助,你会主动去帮助ta吗?”
对每一道采访题,研究者们在1 - 6 的范围内让这些小孩子打分。比如上述第一题就是:1分代表 “特别不喜欢”,而6 分代表 “特别喜欢”。
采访结束,每个孩子在所有题目上的分数都被转变成0 - 1 之间的总分,作为“对帮助的积极态度”(越靠近 1 分,说明孩子们在采访中给出的分数越靠近6,也就是更愿意积极地去帮助别人)。
最后的数据分析结果,如下图所示:
↑ 点击图片可放大 ↑
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了吗?
首先,孩子们真的都很善良。无论是在帮助别人之后把事情做成功,还是做失败了,态度都非常积极(图中所有的圆点都在 0.75 - 1 的高分段)。
其次,从成功的场景变化到失败的场景之后,得分确实会下降(右侧两个不同颜色的圆圈,垂直位置都比左边的两个圆圈要低)。
必须注意,左侧的“成功场景” 看起来只有一个圆圈,实际上是两个圆圈几乎重合了。
但最重要的是 ▼
◆ 当孩子们被强调,他们是一个 “提供帮助的帮助者”,这时,一旦遭到失败,这群孩子的积极态度会下降很多(降到了右侧蓝色圆圈的位置)。
◆ 而对比另一组孩子,当他们被强调 “你们提供了帮助这个过程”,这群孩子即便遭刀失败,积极态度依然很高、下降很少(右侧红色圆圈的位置)。
研究者由此得出了结论:当我们在请孩子帮忙时,突出过程比突出个人,更能够培养孩子对“助人为乐” 这件事积极的态度。
四年前几乎一样的实验,却是完全相反的结果
前文我们说到纽约大学的心理学家,在做完这个实验、分析了数据、得出了结论之后,马上就发现:自己居然有挑战者。
更有趣的是:其实这是他们才是主动“挑衅” 的人。纽约大学的教授,他们在设计实验之前,瞄准了2014 年的另一项实验。那项实验几乎用了同样的方法和设计,也同样是研究小孩子们在听到“Helper” 和 “To Help” 之后的区别。
这项2014 年的实验,领头的是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布莱恩,团队里还有大名鼎鼎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沃尔顿。
2014 年的研究是:对孩子强调 “助人者的角色(Helper)”,可以激发孩子更多的助人为乐行为;而强调 “施行帮助的动作(To Help)”,则丝毫没有效果。
布莱恩表示:在请孩子帮忙的时候,突出“Helper”,让孩子把这个身份内化之后,他们会更愿意帮忙。实验中的这些孩子在实际行动上也确实会更愿意帮忙。相反,如果我们突出“To Help” 这个行动,孩子们在帮助行为上则没有什么变化。
这样一来就很有意思了,两组人的发现截然相反。
究竟是谁的研究在执行的过程中出了问题呢?还是数据的收集、分析过程中出了问题?还是美国东部和西部的孩子本质上相差甚远?
在心理学上,实验可能会有很多研究者不可控的因素。比如环境、人的特质、或者是我们无法设想到的变量,都可能会对实验结果产生这样那样、看得到和看不到的影响。
所以,一场实验的结果,是不能当成真理”来看待的。只有当同样的实验方法被复制多次,依然得到一样的结果,这样心理界才会对某个理论和推断、抱有信心。
新的观察角度
我们一起回到纽约大学的心理实验室。在做完第一项实验之后,研究者们开始仔细剖析实验过程、方法和观察到的结果。
他们注意到:孩子们关于伸出援手这件事的态度,只有在他们确实提供了帮助、却遭到了失败之后,才产生了差异(数据图中左侧的两个原点是互相重合的,而右侧两个圆点才有了距离)。
有没有可能,强调“帮助的动作”,真正起到的作用是——
◆ 孩子们在遭受挫折时,依然专注于提供帮助这件事情本身,思考如何继续提供帮助?
◆ 相反,如果向孩子强调 “你是个提供帮助的人”,当孩子好心帮老师倒牛奶,却反而把牛奶洒了一地,给需要帮助的人造成了更大的麻烦,孩子们会反过来责怪自己,认为自己对帮助别人这事并不在行,甚至觉得自己不应该提供帮助?
如果是这样,那我们数据图中的圆点位置,就解释得通了。
为了验证这一点,纽约大学的研究者们又回到了当初开展第一项实验的博物馆,重新召集了一群年纪相仿的孩子。
实验的具体过程比上一场更为复杂,我们简单转述:
研究者们这次不是用人偶进行模拟,而是通过真人交互、真实观测孩子们的助人行为。
研究者们先请孩子帮忙(比如把玩具车放回玩具箱、把玩具球放回储藏室等等),但故意让孩子们遭受挫折(玩具车预先经过拆解,所以孩子拿起来就会掉一地碎片;装玩具球的箱子,箱底实际上是松动的,孩子把箱子抬起箱底就会破掉,玩具洒了一地)。
在整个过程中,研究者们和孩子的互动,依然是分位之前的两组。第一组强调孩子是“帮助者 Helper”,第二组强调孩子“提供帮助的动作 To Help”。
接着需要观测的是:经受过两次惨痛落魄的失败后,实验者继续请他们帮忙,孩子还愿意吗?
结果很明显,强调动作的那一组孩子相比强调帮助者的孩子,对助人这件事的态度更积极;而且他们在遭受了两次失败之后,依然愿意提供帮助的人数比后一组要高很多。
纽约大学的教授明白了:
不是四年前的实验有什么问题,也不是东部西部的孩子有本质差别,而是四年前的实验没有把帮助的成败结果分开来看。四年前的实验是把“帮助” 这件事糅合起来,只要帮了忙就算,无论是帮了大忙、小忙、还是帮了倒忙。
而纽约大学的研究证明:帮忙,本身也是一种努力;只要是努力,就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败。
真正乐于助人的孩子,会对帮助这件事情本身上心,而会弱化“我是乐于助人的好心人”或者“我是只会帮倒忙的、没用的人”。
更进一步说:在面对失败时,是止步不前、心中滋生抗拒与退缩,还是会试一次、再试一次,直到达成目标?这是心理学中所强调的成长概念:韧性(可以理解为适应力、弹性、恢复能力)。
对于帮助别人这件事,我们要对自己带给别人的真实影响负责。上面的实验已经证明:
从小我们在把“助人为乐” 这件事教给孩子,一个小小措辞的改变:从“你是个好孩子、你要做个助人为乐的人”,到“你看到 ta 有困难,可以伸出援手”——
看似简单从个人特质到实际行动的措辞转变,就能让小孩从小对助人行为,产生更健康的积极影响。
这样的孩子,会对自己帮助别人的能力更有信心、在帮助过程中遇到困难、也会更有韧性、再接再厉。
最后,还有一个有趣的细节:2018纽约大学的这篇研究报告,和 2014 那篇加州出产的研究报告,最后都发表在了同一部学术期刊《孩童发展》上。
探索同样的课题,发现不同答案后找到原因,就算最开始解释不通也能包容学术的自由和多样,这是科学带领人前进必须具备的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