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的故事【228】 海淀西大街(三)西大街一瞥
小留流第342篇
来吧,请看【如图7】这是郭云鹏老先生笔下的“西大街一瞥”,它真实的再现了五十年代的西大街。这图的视角是站在西大街北口(西栅栏的位置)向南看的一幅街景图。
图中离我们最近的那位挑担子的,一看便知,香菜,萝卜辣青椒;茄子,黄瓜,嫩韭菜。。。走街串巷卖菜的小贩。眼膜前这位骑车带俩筐一定是短途贩运的,那也算有车一族的,你知道那时一辆自行车很是值钱的。你看那推独轮车卖切糕的紧着忙活,还有逛街的,赶大车的。
这张图片上有海淀镇的标志性建筑,路西的二层小楼(理发馆)。沿着街道看那尽头儿便是我们聊过的把角百货商场。这图最近的山墙上有个标牌,曰:老虎洞。从这个路口进老虎洞,大家注意地面依旧还是大条石,老虎洞街角的木头电线杆子和后面那店铺的模样。后来我们走到这里的时候仍然是木头杆子,店铺却变成了钟表店的模样。图中的老房子,大马车,独轮车,自行车,木头电线杆子和大条石路面,充分证明和勾画出了五十年代初的海淀西大街,证据有二
其一,“电灯”除去慈禧的颐和园通电时间较早外,海淀镇大部地区通电时间大概在1946年,而且一水儿的黑木头电线杆子。
证据二,海淀南大街的大条石路面,西大街,老虎洞的地面统统也由大条石打造的,始建于雍正年间,消失于五十年代末,据说几条大街的大条石真是齐心,一声呼哨立马呼啦吵,从地上爬起来,拍拍身上的土,一齐奔向城里跑去。先甭管大条石上那去了,起码佐证了这图描绘的是五十年代的街景。
好,现在该我们走西大街了,为了保持行进方向的一致性,我们还是回到西大街南口把角的百货商店,从那里开始向北走观瞧西大街,当然了时间还是六十年代。
我们从新回到了西大街南口把角的百货商店门前,稳住了阵脚向北瞭望,这回看清了,百货商店下一家挨着“红艺照相馆”,你听这名字“红艺”多有时代感,不过它以前的名字叫“大北照相馆”。【如图8】这张我们文艺宣传队的照片,就出自这个红艺照相馆,后排右一,那个小屁孩就是我。
这回弄明白了,感情观瞧海淀南大街,西大街的时间,就是我照相的这个时间段。大家照完像走出了红艺照相馆一歪头,发现紧挨着一个家具店,这个店铺到后来可真有点名气,相信很多人记得,结婚的新人都在这里凭票儿购买双开门大衣柜,双人床什么的。当时新婚小两口,最讲究最时髦的配置是三转一响四十八条腿,三转既自行车,手表,缝纫机,一响儿是收音机。四十八条腿就是这个家具店为新婚的人们贡献出的腿们。
当然了到我十来岁儿的时候,我家大衣柜就不用买了,我能做呀,我给老妈和老爸制作了一个三开大衣柜。后来也给自己做好了双人床和单开大衣柜。给哥哥姐姐做了书柜和沙发等。1979年溜达到延安,给大姐打造了钢丝弹簧床,自己绕制弹簧,连绕制弹簧的模具都是我亲手制作。
大家知道陕北人们打火做饭烧柴禾,家家都用风箱,那玩意儿最拿手的就是扇风吹火儿。嘿嘿,我又照猫画虎打造了一个十分小巧精致的风箱。说老鼠进风箱两头受气,意思就是不管你是拉还是推风箱,出风口会来自两个方向的气流吹你,有喜欢风箱的朋友,我们可以单聊聊。
看完了家具店看对面,路西开着的是尚鞋的铺面,六十年代虽然有了机器制作的“片懒”,但手工制作布鞋还是很普遍的,像什么“内联升”,“步赢斋”,“同升和”制作的布鞋那可了不得,当时谁要是穿上一双千层底的布鞋就牛的不成不成的。
尚鞋铺旁边的老邮局早搬走了,旁边还开着的店铺度量衡,后来包括仁和酒店全拆了盖了个“海淀门诊部”。同样在路西,下一个店铺就是那个让我夜思梦想,到底买什么乐器的地方,“向阳商店”,这个店铺以前叫“捷生纸店”,稍后我们来看乐器时在详细介绍。
我们再来看看大街的东侧有哪些店铺,挨着家具店的是京华大药房和海淀综合社加工门市部。如果曾经在北京绒毯厂机织车间工作过的朋友,一定记得每台织布机上都挂有一个夹子,上面夹着“织造工艺”,“转移票交接单”什么的。因为总要查工艺,填写纱支批号,交接班次等所以用起来忒不方便。于是后期就出现了一个与工艺单大小相符,带书写板的新式夹具。这个夹具就是我找到这个加工门市部定制的。
加工门市部下一家是回民小吃部和海淀综合社的铁匠铺,任务就是拍烟筒,打水桶,做土簸箕。再往北是刻图章门市部,这门市部周边的路很是特别。
若问特别在何处?我们下回接着叙述
2020年8月12日星期三 小留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