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记忆,总是那么美好,昨天写了“老城旧忆:大井台”一文,姐姐随后就打电话过来,说了我同学小毛子买豆芽挨打的故事,我也随即想了起来,其实还与我有很大的关系。
01,
我的同学小毛子,姓刘,与我同岁同班,住在同一条巷子。
他父母是河南人,定居下来,生了大毛,小毛哥俩。大毛很有学问,心思重,常常教导弟弟。
小毛子长得五大三粗,大眼睛,鹰钩鼻,皮肤黑,声音洪亮,打架从不吃亏。而我,虽然也个子高,但长的白净,手无缚鸡之力,小眼塌鼻子。
我们是什么原因成为要好的同学的,谁也说不清。
02,
在樊城,井不下十余处,而大井台的井,却是令人震撼的大!它四周用青砖围成斜坡,井栏用石头围起五十公分高,拼接的石条有十根左右,又用木头搭了架子,裝上辘轳,以方便人们打水。它的大,可以用7岁小学生十八人围观来形容,水面深度也有二,三米的样子。
大井台历史不可考,史志上无记载。大井台因井而形成地名,它位于市中心,旁边是繁华的劳动街,四官殿,上边又是热闹的定中门,火巷口。
我家距大井台有点远,小时候并不常来玩。但每年却因过年,必须要来一次的。
大井台别称豆芽缸,因井水优良,生出豆芽香,脆,甜,一直是樊城人的口福之一,有襄阳人过江来,专门抓几斤回去的。这里制作豆芽的作坊只有两家人,全是手工操作,过年时就供不应求了。我这时就会被大人差遣:“去豆芽缸排队去”。
记忆中的大井台,旁边有棵大树,居住在这里的人家,全靠井水淘米、洗菜、涤衣,每天早晚时分,井边总是挤满了大姑娘小嫂子,打出一桶水倒入木盆里,开始洗衣服,并吱吱喳喳议论着张家长李家短,不一会,红黄蓝绿衣裙在井边舞动,形成一道艳丽风景。男人们则在井边大树下抽烟歇凉。
夏季,是居住在井边人们的惬意时光,他们常常在炎热的天气中,赤膊站在井台上,用整桶的井水冲淋降温,独享着这份清凉。有的人还会把啤酒、西瓜等吊入井中浸泡,到晚上取出来时,冰凉浸肺,比现在的冰镇冷饮更健康。
井边还住着一位老奶奶,每年夏季摆摊买凉粉,只见她用一个满是窟眼儿的洋铁片,在搪瓷盆里的凉粉上一转,又白又嫩的凉粉丝就出锅了,装入碗里,加入蒜泥,薄荷、米醋、麻油,调制成又凉又酸的消暑小吃,每碗卖两分钱。在没有冰柜的年代,一碗凉粉已经是夏天最奢侈的享受了。
03,
这天,小毛子被他妈派去买豆芽,给了他两毛钱和一个竹篮子,吩咐道:两毛钱都买黄豆芽,过年来客多,怕还不够吃。
小毛子拿了钱和篮子,就来找我,让我陪他一块去,我正在与姐姐下跳棋,玩得高兴,不想去,他却硬把我拉了出来,说:我原来跟大井台同学打过架,有点怕。我说:我又不会打架,帮不上忙。他说:你可以跑回来报信。
我只好陪他了。
来到大井台,买豆芽的人很多,排起长长的队,我就到队尾去了。小毛子想插队,前后遛跶着。不一会,他过来递给我一块生红薯,自己也吃着一个,这大冷天吃生红薯,也只有我们了。
终于排队到了我们,买了豆芽,我俩高兴地往回走。来到巷口,一股烤红薯的浓香飘了过来,我最爱吃红薯,不管是蒸,煮,炒,炸,烤,当然也包括生的,或者红薯干。
我摸摸口袋,居然还有2分钱,就跑到炉子前,要买,准备与小毛子分享。我把没吃完的生红薯丢了,卖红薯的老汉(不知是叔辈还是爷辈),看着我丢下的红薯,认出是他才洗过的,说:你偷了我的红薯。
我莫名受了冤枉,就与老汉争执起来,小毛子也过来帮忙争吵,最后骂了起来,老汉被两个小学生骂,恼羞成怒,要出来打我们,我们则迅速逃跑。
当时我们十岁,跑起来飞快,老汉撵不上,悻悻地回去卖红薯了。这时,小毛子却被一块砖头拌倒了,半篮子豆芽洒了一地。我们赶紧又捧又捡,但仍有掉在污水沟里太脏,只能不要了。
小毛子把小半篮子豆芽拿回家,大人当时忙着没注意。
晚上,我与姐姐去她同学家玩,路过小毛子家门口时,听见他挨打的声音,原因正是豆芽为什么少了,我赶紧逃跑似的走过。
姐姐看出异样,追问买豆芽的事,我只好告诉了她。
现在回想起来,后悔自己不够勇敢,没去小毛子家说清事情。对小毛子调皮拿红薯吃也没制止,更不该辱骂老者。
岁月如梭,转眼我们成了老者。与小毛子的友谊虽一直延续到结婚生子,但成年后共同语言却少了,之后就断了联系。不知小毛子现在过得好吗,是否会偶尔想起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