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李婷365日写作计划第78天的写作内容
本次写作是基于《思考,快与慢》第7章--字母“B”与数学“13”
是什么让你相信了那些荒谬之词
对于“白鱼吃糖果”这样一个描述,系统1无法判断,需要系统2通过联想记忆来搜索“白鱼”和“糖果”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各种联系,这个过程会使这种很荒唐的说法看起来竟有些道理了。显然,联想记忆的运作在一定程度上是导致“确认偏误”的。
心理学家丹尼尔·吉尔伯特(Daniel Gilbert)因著有《哈佛幸福课》(Stumbling to Happiness)一书而广为人知。在他设计的实验中,得出的结论是:
有系统2参与时,我们几乎会相信所有事情。因为系统1不仅好骗,还容易产生偏见,而尽管系统2掌管怀疑和不信任的大权,但是它有时很忙,不忙时也很懒惰,总会擅离职守。
的确,已有证据显示,当人们劳累或是精力耗尽时,更容易受那些空洞却有说服力的信息影响,例如广告。
这样看来,人处于劳累状态时,系统2没有足够的能量进行思考,因此,相信一些空洞却有说服力的信息就不让人惊讶了。
光环效应与群体的智慧
如果你赞同一个总统的政见,你可能也会喜爱他的声音及着装。喜爱(或讨厌)某个人就会喜爱(或讨厌)这个人的全部—包括你还没有观察到的方面—这种倾向就叫做光环效应。
光环效应使得我们对人和环境的看法产生了一种偏见。例如成语"爱屋及乌",因为爱一个人而连带爱他屋上的乌鸦。比喻爱一个人而连带地关心到与他有关的人或物。日常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例子,当我们听说某个有犯罪前科时,就会对与他相关的家人产生不好的印象。
光环效应也可以化解歧义:如同“bank”这个单词一样,“固执”这个形容词也是有歧义的,但将它放在一定情境中歧义便会被化解。
光环效应注重第一印象,而后续信息在很大程度上都被消解掉了。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去工作面试要穿着得体,适当修饰了,毕竟面试官没有火眼金睛,不可能第一次见面就看出你的真正本领。
对于有些光环效应,我们需要消除其错误关联,对此有以下建议:
1.想要从大量证据来源中获取最有用的信息,你应设法使这些来源相互独立。
2.企业高管在主持会议时需有独立判断能力,为了消除错误关联,在开始讨论某个问题之前,先让与会的每一位成员各自写下简短的意见阐明自己的观点。
注重不同的信息来源和个人意见,这样能有效地消除一些人一味附和发言早而又强势的人的意见。
眼见为实的想法往往让我们仓促做出决定
联想机制一个最基本的结构特点就是它只能回忆起已被激活的观点。但无法从记忆中获取不存在的信息。
系统2这样的特点使得系统1只能通过激活的观点进行情景创造,找到合适的因果关系。这样的情景可能只是具有连贯性的,但系统1不关注数据的质量和数量。它会在情景具有连贯性时仓促做出结论。这也是眼见为实的运作过程。
眼见即为事实的理念有助于达成连贯性和认知放松的状态,从而使我们相信某个陈述是真实的。
这一理念解释了我们能够快速思考的原因,解释了我们是如何弄清楚一个复杂领域中那些信息片段的含义的。很多时候,我们拼凑出的连贯情节与事实是无限接近的,完全可以用来支持理性活动。
眼见为实原则也解释了选择中的许多偏见:
1.过于自信:每个人对自身想法的自信程度主要取决于他们对自己亲眼所见的事件的讲述效果。我们不考虑对判断起决定性左右的证据。此外,我们的联想系统更倾向于选择已被激活的连贯模式,抑制歧义和怀疑。
2.框架效应:不同信息的不同表达方式常常会激发人们不同的情感。“90%不含脂肪”要比说“10%含有脂肪”更有吸引力。即使意思是一样的,当人们通过亲眼所见,就觉得意义不同。
3.比率忽略:在判断中,我们时常忽略基础比率,只是相信所见的语句描述,这样也是眼见为实中存在的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