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系统的内外环境
适应系统分为目标、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这个内部环境在产品中叫MVP(最小可行化产品)、核心功能、通用原理(飞机和飞鸟、电子表和石英表,衰减的弹簧和衰减的电路),一个人的内在环境则是所谓的思维方式、核心竞争力、大五人格、源代码,人类的非理性决策来自于内部系统的作用。
研究适应系统将内外环境分开有一个好处,只要对内部环境作极少的假定,我们经常就可根据对系统目标与对系统外部环境的了解来预测行为。这和精益创业里的最小可行化产品一个道理,对产品核心工作作假设之后,就有了在市场中可验证的基础。
多数优秀设计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体内平衡。什么是体内平衡?就是内部系统与目标之间的关系始终保持不变。无论船怎么晃动,抵消颠簸的功能可以保证航行钟始终和真实时间的关系保持不变。从航行钟的体内平衡发散出去,对很多问题都可以有启发:
产品设计的「体内平衡」:最小可行化产品和用户问题的关系保持不变。一个乱加需求的老板打破了产品的体内平衡。
青年的「体内平衡」:如果青年不把自己与外在环境隔离,就无法对内在环境进行观察和改造,复杂的外部环境会用无数的变量干扰你,工作、对象、买房、美容、娱乐……这些事情会每天打破内在系统和目标的连接或者平衡。
情感关系的「体内平衡」:外在环境是圈子、房子、票子、车子,而内在环境是依恋关系的互补程度、文化的差异程度,平衡在于情感目标的一致程度与内在环境的关系。
在很多情况下,一个特点系统能否实现特定的目标或能否适应环境,只取决于外部环境的些许几个特征,而与外部环境的细部根本无关。
航行钟面对的外部关键特征是颠簸,而不是海域;产品面对的外部关键特征是用户问题场景,而不是用户人口学特征;职业发展面对的外部关键特征是组织潜力,而不是上司对你好不好。
如何用不可靠的部件建成一个可靠的系统?
任何计算机都可以由一批简单、基本的元件装配而成。假设每个基本单元具有一个正确工作的确定概率,问题是要安排好这些元件极其相互连接,使得整个系统能可靠工作。
组建系统的关键在于,由于外在环境的不确定等因素,元件的不可靠水平是必然存在的,但元件最后会以确定的方式相互连接。
问题类比到写作和管理,即是如何把零散的信息拼凑出一篇有用的文章?如何把不同的员工/部门组合成一个可靠的团队/公司?
组建一个可靠系统涉及到前文提到的目标、外部环境、内部系统,模拟。
以公司为例。首先,理清内部系统和目标要如何达成体内平衡。成立公司的目标是什么,公司的内部系统(核心产品)又是什么?外部市场环境的关键特征是什么样?
然后是对系统进行模拟,模拟实际上是对市场规律、用户心理、设计原理的演练和校对。计算器系统的建造的过程,是先建一些小系统再看看他们的行为是怎样的,通过循序渐进的路子建造、改动和改进计算机。同理,组织的各个部门是一个个小系统、功能小组块,只有在「体内平衡」的牵引下才有可能造出一个可靠的「小系统」。
爱情里有最优选吗?
柏拉图问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苏格拉底说,你先去做一件事,你到一大片田野里去寻找在那块田里的最大的那只稻穗,条件是不准回头,只能摘一次。过了没多久,柏拉图空手而归,说,这太难了,我总以为前面有更大的稻穗,总觉得眼前的不是最好的,后来发现最好的其实我已错过,可惜不能回头。
「有花堪折直须折,莫道无花空折枝」,柏拉图选择稻穗的问题即是「最优解」和「满意解」的问题。
最优化有一个要求是「满意即可」策略所不需要的,即所有备选方案都必须用同一个效用函数来测量。这个测量是指筛选备选方案是要看它们是否达成了这个效用函数,如果达不到,则放弃该备选方案。
而「满意即可」策略的包容心则要大得多,这个策略更像是一个「温度计」。首先,它不限于取正值,而是有一个零点(最低满意度)。零点之上,是不同的满意度。第二,如果对处于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的人们不断读取器满意度,则我们只会偶尔发现远离零点的正负「温度」,不同的测度值过了一段时间后倾向于回归零点。多数人要么老是处于率低于零点的位置(轻微不满),要么老是略高于零点(些许满意)。
这里体现出了「满意即可」的威力所在,彻底追求最优解往往忽视了外部环境的约束和动态变化,过于高估自己的意志力和真实能力,未能意识到理性有限,而设置「最低满意度」,根据环境考虑这个零点附近(上下)的策略,则有可能做出更符合当下情景,更经济的策略。
打个比方,一个人学习的最优解是去世界一流名校,师从一流名师,读一流名作,去一流公司实践。但是考虑到个人知识结构、储蓄、家庭等等因素,注定无法以最优解学习,那么,以「改变认知结构」为目的,「每月精读一本杰作」就可以作为一种「满意解」。
又如伴侣的选择。
如果一个青年同时面对多个异性的选择,他要想找出最满意的伴侣,如果没有一个「满意零点」,势必会对这些异性徘徊犹豫,选择这位怕错过了那位,因此一直单身下去。如果有一个「满意零点」,在考虑自身特质的基础上,优先选择靠近「零点」的异性,缩减选择范围,成功的可能性会更大。
回到柏拉图的问题,他可以先走过前三分之一的稻田,不急着摘下任何觉得可能是最大的稻穗,而是从刚才走过的路中建立「满意零点」,一旦后面的稻穗达到或接近零点,那么就做出抉择,总比空手而归好得多。
人生剧场论
开场序言中有这么一段话:
管理颇像演戏。好演员的任务是理解并扮演好分配给他的角色,虽然不同的角色也体现了大不相同的内容。演出的成功取决于剧本的成功和表演的成功。管理过程的成效随组织的成效和组织成员发挥其作用的成效而变。——《管理行为》,252页
如果你和公司所有同事准备演一出舞台剧,老板决定在演出后评选出一位好演员?你认为好演员和坏演员有什么区别?
每个人在舞台前后都有自己的角色,演出成功取决于剧本和表演的成功,而好演员的任务是理解剧本并扮演好分配给他的角色。
这里有两个关键要素,一个是剧本,一个是角色。换句话说,你要挑个好剧本,选个好角色,前提是你的功底经验和这个角色匹配。
一个好演员首先关心剧本,自己对剧本要表达的内容是否感兴趣,跟编剧探讨剧本的初衷,根据演员气质修改剧本。一个好演员还应该有挑选好剧本的眼光,这种眼光只能来自丰富的演出经验。
换到公司里,你需要去评估这家公司是否健康,他想对这个社会表达什么理念,能不能自圆其说,他的商业模式是否能上演一出「好戏」,这个「剧本」你是否认同,理解老板的理念,探讨岗位职责和定位,站在全局的角度你该怎么表演,你和剧本里的其他角色怎么合作互动,如果你是配角,怎么辅助主角,这些事不能一步到位,你可能要想无数次。
一个坏演员只会想着自己的台词,拿到剧本就背,站在舞台一隅,既不会释放真情感,不和其他演员互动,更不会和观众(用户)互动,也不会把眼光放在整场演出的效果,他只想着把几句鸡尾巴长的台词赶紧念完下台,生怕多说一句耽搁了去下个片场跑龙套的时间,终其一生,他们都只能是「群众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