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芝加哥、黑色幽默、爵士乐
自去年在纽约百老汇看完《歌剧魅影》后,接连看了不少世界级的舞台剧,诸如《泽西男孩》、《哈利波特后传1、2》、《狮子王》等。而《芝加哥》却是众剧中收获掌声和惊喜最多的一部,不仅在视觉感官上充满欲望的诱惑,内容主题上也是针砭时弊,其现场爵士乐的演绎更是令人拍案叫绝。
故事的主线围绕着两个梦想成为明星的夜店女郎展开。Roxie因错杀情人而被关进监狱待审。Billy是当地一个靠打谋杀案官司而提升知名度的律师,他受理了这桩案件,心中却有着自己的打算———借助媒体炒作Roxie的案件。
由于美国是无罪推定,所以检控双方的证据PK最终都须化为对陪审团的说理,他们可以用感情理性以及任何符合法庭许可的方式,让陪审团相信被告有罪或者无罪。深谙美国司法体系的Billy利用媒体的盲目炒作为自己赚取不菲的佣金和知名度的垫脚石,口若悬河的颠倒黑白,让杀人犯摇身一变成了楚楚可怜的受害者形象。
Roxie的迅速走红也使Billy声名大振。 然而Velma的案件再次吸引了Billy的注意———酒后怒杀出轨丈夫而锒铛入狱。诡辩著称的Billy再次利用他的巧舌如簧,以及盲目追求爆炸性新闻的媒体的大肆渲染令其无罪开释,其风头迅速盖过只在前不久拥有相同境遇的Roxie。
剧中的人物性格都表现出扭曲变形。声色犬马中逐渐迷失的人们不再高雅伟岸,温柔美丽,而变得猥琐丑陋,滑稽可笑,人性的善良在对功名利益的追逐中化为泡影。律师到“无辜的受害者”,从新闻记者到法庭审判官,从明星到追星族都成了人们茶余饭后揶揄戏谑的对象。人们的思想逐渐变得冷酷而麻木,他们不再天真,不再有理想,不再有崇高感和使命感。
印象最深的是身材臃肿、憨厚善良的老实人Tomas———Roxie的丈夫。为了让妻子躲避牢狱之灾,Tomas强忍戴绿帽的耻辱,主动承认自己是杀人犯。并且为付不忠的妻子5000 美金的律师费,更是倾家荡产也在所不惜。
当听到妻子编造的怀孕假象时,忍无可忍的Tomas终于爆发出对妻子不忠的愤怒,但最终也并没有放弃对妻子的救赎。法庭上,众记者烟消云散后,只有他在那儿耐心地等待着妻子的归来。而换来的只是不屑与唾弃。
这种看似离奇荒诞的剧情蕴含着冷嘲戏谑与解构。这正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芝加哥的真实写照,人们甚至没有愤怒,只有麻木,就象Tomas一样。正如哈桑在《后现代转折》中所说:“后现代不再狂躁,他在冷漠的世界中,展示了后现代艺术家眼中那恐怖和卑琐的世界。”
剧中另一大亮点无疑是那贯穿始终、极具创造的爵士乐。不同于追求high到极致的摇滚乐,爵士乐是利用布鲁斯音阶的基调与个人solo间的巧妙组合形成的一种独特音乐风格,架子鼓,萨克斯,单簧管,以及钢琴等乐器之间起承转合的合奏与独奏,创造性的演绎令人耳目一新的同时,节奏又能表现出平衡性,这种形式的演绎极大的推动了剧情内容的发展。
这种看似无章可循的形式绝不简单,正统音乐的扎实训练是完美演绎的基础,类比抽象大师毕加索,很多人认为他画的东西学龄儿童都能画,殊不知他15岁时的写实作品《科学与慈善》就已经使他在欧洲初露峥嵘。耳边不禁回响起萨尔瓦多的黑人音乐,同样从粗嘎到圆滑、窒闷到响亮、由刺耳到柔美、由野蛮到抒情,这种大幅度的变化是多么富有特色、动人心魄。
结尾一句“芝加哥永远不缺乏新鲜的血液,即便不能声名显赫也要声名狼藉”成为黑暗现实的戏谑嘲讽的勋章,令人惊艳,耐人寻味。
黑色幽默下的芝加哥——满目疮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