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二、聞思(分二科) 巳一、聞正法(分三科) 午一、標
【聽聞此故,名聞正法。】
這是第二科。前邊第一科,解釋這個「正法」解釋完了,現在解釋「聞思」。分二科,第一科是「聞正法」,先「標」。
「聽聞此故,名聞正法」,我們佛教徒能聽聞到佛說的十二分教,和佛弟子所宣揚的十二分教,這就叫做「聞正法」。
午二、徵
【此復云何?】
這下邊這是「徵」。
這個「聞正法」又是什麼意思呢?
下邊解釋,先「約三藏辨」,先列出來。
午三、釋(分二科) 未一、約三藏辨(分二科) 申一、列
【謂如有一,或受持素怛纜,或受持毘奈耶,或受持阿毘達磨,或受持素怛纜及毘奈耶,或受持素怛纜及阿毘達磨,或受持毘奈耶及阿毘達磨,或具受持素怛纜毘奈耶阿毘達磨。】
「謂如有一,或受持素怛纜」,就是在佛教徒裡邊,這個聞正法的佛教徒,每一個人的根性不同,好樂不一樣。有一位佛教徒,有這一類的佛教徒,他歡喜受持素怛纜藏,受持那一部經,他歡喜這樣。「或受持毘奈耶」,這個律,有人這樣子。「或受持阿毘達磨」,或者這位佛教徒,他單獨的受持阿毘達磨這一部份,這是一類一類的。「或受持素怛纜及毘奈耶」,或這個佛教徒呢,他對這二部份都有歡喜心,他又受持素怛纜,又受持律,這樣子。「或受持素怛纜及阿毘達磨」,這位佛教徒只是歡喜學習經和論。「或受持毘奈耶及阿毘達磨」,或者歡喜律和論這二種。「或具受持素怛纜、毘奈耶、阿毘達磨」,這三藏他都受持,這是這個情形不一樣。
申二、結
【如是一切,名聞正法。】
這叫作「聞正法」。
未一、約文義辨
【此聞正法復有二種。一聞其文、二聞其義。】
又有二種不同,就是聽聞正法的文句,這是一種。第二是聽聞正法裡邊的義理,所以這又是這樣子。
巳二、思正法(分二科) 午一、徵
【云何思正法?】
前面這個「聞正法」有這樣的差別相,解釋完了。下面說思惟正法,分二科,第一科「徵」。
怎麼叫做思惟正法呢?這是「徵」。
下面第二科解釋,先「略標」。
午二、釋(分二科) 未一、略標
【謂如有一,即如所聞所信正法,獨處空閒,遠離六種不應思處:謂思議我、思議有情、思議世間、思議有情業、思議果異熟、思議靜慮者靜慮境界、思議諸佛諸佛境界。】
「謂如有一」,有這麼一類的佛教徒。「即如所聞所信正法,獨處空閒,遠離六種不應思處」,這一位佛教徒,這個人「即如」他所聽聞的正法、所相信的正法,「獨處空閒」,單獨一個人在空閒處,在那裡來專精思惟。但是思惟是思惟,可也有一個範圍的。他「遠離六種不應思處」,有六個部份他不應該思惟的他就不思惟,叫做「遠離」。
那六種呢?「謂思議我、思議有情、思議世間、思議有情業、思議果異熟、思議靜慮者靜慮境界、思議諸佛諸佛境界」,這六種他不思惟,他不去思惟這件事。
《披尋記》八六六頁:
《遠離六種不應思處等者:《顯揚論》說,有九種事不可思議,此說六種不應思處,即彼前六種。云何名為不應思處?由思議我若有若無成二過失故。由思議有情思議世間三過所隨故。由有情業處事等難思故。由果異熟二作者非定故。由靜慮者及諸佛境界無譬自在故。如《顯揚論》釋應知。(《顯揚論》十七卷八頁)》
「遠離六種不應思處等者」,《顯揚論》、《顯揚聖教論》上說「有九種事不可思議,此說六種不應思處,即彼前六種」,後邊那個三種沒有說,後邊那個三種就是「十四不可記」,有十四件事不可記別,不可說的。那麼第二個就是「非正法」,第九個就是「一切煩惱之所引攝」的這些事情,這三樣不在這裡,這沒有引來。這是「即彼前六種」。
「云何名為不應思處」呢?這是問。「由思議我若有若無成二過失故」,你若思惟這個「我是有」也有過失。有什麼過失呢?有二種過失;你若思惟他是有,是真實有的話就是有增益的過失。原來經論上是說有假名我,佛法是承認有假名我的,這個「我」是假名字不是真實的,如果你認為是真實有「我」,這個假名字就不是假名字,便是真實的有了,這有增益的過失。如果你認為「沒有我」,你這樣子思惟,那就違反了佛說有「假名我」的道理,就把「假名我」取消了,那也有減損的過失。有這二種過失,所以也不應該思惟。
「由思議有情,思議世間三過所隨故」,你若思惟這個就有三種過失隨逐。那個三種過失下邊有列出來,有如是、亦如是、非如是,這三種過失下邊有提到。有這樣的過失,「三過」失「所隨故」。「由有情業處事等難思故」,這上面說是「有情」、有情的「業、處、事」,這個是不容易思惟的,不容易思惟它,你不容易明白這件事,「難思故」。
「由果異熟二作者非定故」,這一段文是引這個《顯揚聖教論》的文,但是和《顯揚聖教論》,有的是和它一樣,有的有點出入,不完全符合《顯揚聖教論》的正文的。「由果異熟二作者非定故」,這《顯揚聖教論》上的文,這地方是什麼意思呢?「果」就是「異熟」、「異熟」就是「果」,就是果報。「二作者非定故」,就是善的果報和惡的果報,這二類眾生,作善或者是作惡,然後就得惡報、得善報,這件事「不決定」。所以你不能這麼樣去思惟,不能說「決定」,你若說決定就與事實有點違反。就是作了善業,他臨終的時候,他心裡面若是顛倒,那就不能得善報,若有惡念現前的時候,就不能得善報。你做了很多的惡事,臨終有如理作意,那還不一定得惡報,就是有變化,所以叫「作者非定故」。這樣說,這個有情的業、善惡業,有情的處所,有情的事,你若執著去思惟去,那個事情就容易有錯誤。這是這個「非定故」這一句。
「由靜慮者及諸佛境界無譬自在故,如顯揚論釋應知」,前面說這個「思議我」有二種過失,「思議有情」在《顯揚聖教論》也說,這個有情和我是沒有自性的,所以你不應該去思惟他,不應該思惟他決定是有、決定是無,這樣意思。「思議世間、思議有情業、思議果異熟、思議靜慮者靜慮境界」,這個禪定的境界和佛的境界,這個不可思議,因為太深了。這個「業」,「思惟有情業」這個「業」也是甚深很難思議,所以你不要去思惟去,這個意思。
這上面說到「無譬自在故」,這種甚深的義,世間上事情,你不能夠舉一個譬喻來形容這件事的,所以不能思議。「自在故」,這個佛的大自在境界,你很難形容很難譬喻他的,所以不應該思惟。這「如《顯揚論》釋應知」,《顯揚論》十七卷八頁上這樣說。
那麼這裡邊就是,這個我和有情不應該思惟,這個世間就是世界,這個世界也不可思議,有情的業力也不可思議,有情的果報也不可思議,這個靜慮就是修禪定的人、這件事也是不可思議,這個修禪定的人的靜慮的境界不可思議,和佛的境界也不可思議,這一共是六種不可思議。
【但正思惟所有諸法自相共相。】
這六種不可思議,那麼「聞正法」應該專精思惟,思惟什麼呢?「但正思惟所有諸法」的「自相」,你只是按照佛所開示的去思惟叫「正思惟」,所有諸法的「自相」和「共相」這二部份。這個「自相」,就是每一法的別相,只有它這一法本身有這樣的相貌,不共於其它的法的,所以叫做「自相」。譬如說這個心,心法有了別性;那物質、地水火風它就沒有了別性了,所以這了別性,是心法特有的一種相貌。說地水火風堅濕暖動,地是堅、水是濕、火是暖、風是動,這是地水火風的自相。那麼是每一法有每一法的相貌,這叫做「自相」。
「共相」就是一切法共有的相貌。譬如說「無常」,一切有為法都是無常的、無常就是苦,一切有為法一切無為法都是無我的,那麼這就是一切法的「共相」。那麼這個學習佛法的佛教徒,你就思惟這二件事;一個是自相,一個是共相,這樣子。
未二、廣辨(分五科) 申一、標
【如是思惟,復有二種。】
下面是「廣辨」,前面這是「略標」。下邊說的就廣了,分五科,第一科是「標」,第一科標就是標出數目來。
「如是思惟」,你思惟自相、思惟共相,這樣的思惟有二種不同。
這是標出數。下面列名。
申二、列
【一者、以算數行相善巧方便算計諸法,二者、以稱量行相依正道理觀察諸法功德過失。】
那兩種呢?「一者、以算數行相善巧方便算計諸法」,以算數的行相,這個「行相」怎麼講呢?這個「相」就是各種境界的相貌,這個「行」就是在那個境界活動。誰在那裡活動呢?就是你的心、心所法,就是你的心,你的智慧。心是心王,智慧是心所法。這個心王、心所在各式各樣的境界上,在色受想行識上面,在色聲西香味觸法上面,眼耳鼻舌身意就在這一切法上面活動。活動其中呢,就是有智慧的觀察,那叫做「行」。這個「算數」就是一、二、三、四、五這個數目,一二三四五這個數目上的行相,去「善巧方便」地去觀察。「算計」思惟,其實「算」即是「計」,也就是思惟觀察的意思。
「二者、以稱量行相依正道理觀察諸法功德過失」,這第二個方式,第二個方法就不是用一二三四五這種事情;只是「稱量」,「稱量」還是觀察,用你的智慧去觀察。也是「行相」,在所觀察的境界上活動,去觀察。觀察這個「依」的道理、觀察「正」的道理;「依報」就是你所依止的依報,這個「正」就是你的色受想行識、眼耳鼻舌身意,這個道理。「觀察諸法功德過失」,在這個「依正」…這個是那樣…【注:此段應是有誤】這個「依正道理」這麼講:這個「依」是「依止正道理」,這個「正」字向下邊念,就「依止正道理」這麼講。「依」就是遵循,遵循佛所說的「正道理」,去觀察諸法的「功德」、諸法的「過失」,這麼講,這「依」和「正」分開講。【注:「依止正道理」是分開,「依正二報」是連著】。這就叫做「稱量行相」的思惟觀察。
這是標、列。下面才正式說明怎麼叫做觀察?
申三、釋
【謂若思惟諸蘊相應所有言教,若復思惟如前所說所餘隨一所有言教,皆由如是二種行相方便思惟。】
這底下解釋這個思惟的情形,當然也是略釋。
「謂若思惟諸蘊相應所有言教」,這「言教」指佛的法語,佛這個法語和諸蘊相應的,就是屬於色蘊、受想行識。佛說的諸蘊什麼什麼…道理,你就在這上思惟,思惟佛所說的諸蘊相應的言教。這樣意思、這個「言教」…本來我們這個色受想行識是我們的生命體上所具有的事情,你還用去看別人怎麼說嗎?你自己就思惟你自己的色受想行識就好了嘛!說:不可以這樣子!你要尊循佛的言教,佛告訴你這樣思惟色受想行識、你就這樣思惟,是這個意思,所以這個上面有個「言教」。如果你不尊循佛的言教,你怎麼思惟呢?那就是妄想分別了。
「若復思惟如前所說所餘」,像前面說的還有其它的諸蘊相應,前面那個契經那個地方,有處、界、緣起、苦、集、滅、道,各式各樣的言教,如前面所說的,除了蘊相應言教之外,所剩餘的「隨一」種「所有言教」,「皆由如是二種行相方便思惟」,皆是由這一個算數的行相;一個稱量行相去思惟觀察去,這樣子。
《披尋記》八六七頁:
《若復思惟如前所說所餘隨一所有言教者:謂如前說處相應語,乃至不淨息念諸學證淨等相應語,名蘊所餘隨一所有言教。》
「若復思惟如前所說所餘隨一所有言教者:謂如前說處相應語」,蘊相應、處相應的語,「乃至不淨」,就是不淨觀的言教。還有「息念」,還有「諸學」,還有「證淨等相應語」,「名蘊所餘」剩餘的「隨一所有言教」。
(2018.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