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应《学习R》中第六章,学习之后整理。
本章目标
- 函数由什么组成,怎么样编写函数
- 变量的作用域
函数
R允许用户自己定义函数,当你的代码中有多次重复的代码块时,定义一个函数可能会更简单易读。
函数的组成
要创建一个自己的函数,首先要了解一下函数的结构,看看他的组成。
> rt
function (n, df, ncp)
{
if (missing(ncp))
.Call(C_rt, n, df)
else rnorm(n, ncp)/sqrt(rchisq(n, df)/df)
}
<bytecode: 0x0000000003654558>
<environment: namespace:stats>
以上是rt()
函数,他的作用是生成基于T分布的随机数。
阅读rt()
函数的代码可以看出此函数有三个参数,n代表要生成的随机数的个数,df代表自由度值,ncp代表一个可选的非中心参数。在大括号之间是函数的内部代码,每次调用此函数,就会执行此代码。
创建函数
在了解函数结构后,我们可以创建属于自己的函数,
如创建一个计算直角三角形斜边长的的函数:
> hypoyenuse <- function(x, y){
sqrt(x ^ 2 + y ^ 2)
}
> hypoyenuse(3, 4)
[1] 5
调用函数时,输入x,y值的时候如果不命名参数,函数会按位置匹配它们,需要改变的话可以命名参数:
> hypoyenuse(y = 3, x = 4)
[1] 5
如果有需要,可以给参数添加默认值:
> hypoyenuse <- function(x = 3, y = 4){
sqrt(x ^ 2 + y ^ 2)
}
> hypoyenuse()
[1] 5
> hypoyenuse(5, 12)
[1] 13
即不对函数输入参数时,默认x,y分别为3,4。
当然函数的参数默认值不一定是数字,你甚至可以把R代码放进去。
变量的作用域
变量的作用域指的是你可以在哪看到使用变量,当你在函数内部定义一个函数时,该函数下的语句和该函数下的子函数都可以使用这个变量。例如:
f <- function(x){
y <- 1
g <- function(x){
(x + y) / 2 #y是函数f下的参数而不是函数g下的
}
g(x)
}
> f(5)
[1] 3
但是如果修改一下把函数g定义的位置更换一下:
> f <- function(x){
+ y <- 1
+ g(x)
+ }
> g <- function(x){
+ (x + y) / 2
+
+ }
> f(5)
Error in g(x) : object 'y' not found
第一个例子中f函数是g函数的父函数,所以y可以被发现并使用,但是第二个例子中g函数的父环境是全局环境,不包含y所以报错。
所以R寻找变量的顺序就可以总结为:当前环境>父环境>.....>全局环境。
这种搜寻变量的方式很有用,但它也有缺陷:
h <- function(x){
x * y
}
这个函数看上去并不能运行,但是当你目前环境中包含了一个y变量时:
> h <- function(x){
+ x * y
+ }
> y <- 1
> h(5)
[1] 5
> h(y)
[1] 1
所以对于全局变量的使用应该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