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23年《邛州直隶州志》记载的左氏

                嘉庆23年《邛州直隶州志》记载的左氏

      邛州佥事, 熙,字夏伯。陕西耀州进士,万历十三年(1585年)任。

       ——嘉庆23年《邛州直隶州志》卷二十四,文秩,第7页/8页。


          邛州进士, 缙,隆庆二年戊辰(1568年)科罗万化榜,官南京太常寺博士。

           ——嘉庆23年《邛州直隶州志》卷二十八,进士,第1页/5页。

           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明清进士题名碑索引》中册1190至1192页载左姓进士, 缙,四川大邑人,祖籍直隶凤阳,隆庆二年3甲第102名。


             邛州举人, 缙,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壬子科。

             ——嘉庆23年《邛州直隶州志》卷二十九,举人,第1页/2页。

             同治6年《大邑县志》卷五,古迹,冢墓,第8页:进士左缙父亲墓,在县东大坪山。


            蒲江县,雍正癸卯(1723年)科,拔贡,左之辅,任仁寿县教谕。

           ——嘉庆23年《邛州直隶州志》卷三十,贡生,第23页/24页。

 

           蒲江县,乾隆甲子(1744年)科,副贡,左国权

           ——嘉庆23年《邛州直隶州志》卷三十,贡生,第23页/25页。


         蒲江县,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岁贡, 凝,任中江县训导。

         蒲江县,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岁贡,左吕祥,任西充县训导。

         蒲江县,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岁贡,左宜之

         蒲江县,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岁贡,左国柄,任昭化县训导。

         蒲江县,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岁贡,琼,任䕫州府训导。

         蒲江县,雍正元年(11723年)岁贡, 

         蒲江县,雍正四年(1723年)岁贡,左国钤

         蒲江县,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岁贡,左人灼

    以上,嘉庆23年《邛州直隶州志》卷三十,贡生,第23页/26页/27页/28页/29页。


        蒲江县,清,左正文,以子左国柄官赠修职郎。妻湛氏赠八品孺人。

       蒲江县,清, 凝,以子左之辅官赠修职郎,妻袁氏赠八品孺人。

        蒲江县,清,左迎乾,以子左 琼官赠修职郎,妻范氏赠八品孺人。

        ——嘉庆23年《邛州直隶州志》卷三十二,封荫,第4页/5页。

 

                     鹤鸣观记

                         左 翘

         天下之名山有三,鹤鸣其一焉。雄蜀川之西隅,据雾邑之北境。前望乎嵋巴,后枕乎绥荒。盎然而中起者,背也;峗峗乎其凌云,突然而前峙者,顶也。屹屹乎其插引以长峦,若颈延伸之状;辅以两嶂翼,舒卷之形。

        噫嘻,此鹤莫知其胡然而来此也。山之下雨水交流而潜通,於地谷(邑人有润透龙津之说);山之上数穴杂见而气应乎天时(俗传应二十四气)。太上皇君殿俯瞷龙津之滔滔,玉皇楼仰吞玉垒之兀兀,洞则有雪消,有天谷,有飞鼠,虽远近不同,地俱苹灵之处。宇则有紫阳,有太清,有天师,虽修建不一时,皆育真之所(紫阳殿创于汉安徵士张道陵,太清宫天师殿创于同时)。故或临此而为经箓之授受(昔传道陵感太上,三有二字不明,传二十四階符箓南斗延生经)。或居此而获黄白之飞昇(张三丰先生在此化去)。如符诀,如诗作。如琴床,如斗状,其文物光华烨然尚存,则亿万斯年宁勿传而无朽哉!夫粤自汉运讫乎我朝,不知其几千年矣。闾阎百井,禾稼百廛(观中原有常住数百亩以继往来宾客),画栋雕梁,王宫蓬宇,皆既晦而复彰,既坠而复振(出门章亭,正统年间大邑县令尹吴兴修。天师殿、龙堂、官亭、歇房,左右卸日,余吉修)。此其山灵仙观,固非寻常坛宇可比。

         况在大宋开宝,则有重建之碑(大宋开宝三年重建立碑),在于永乐则有迎请之使(我朝永乐十一年遣吴伯理请三丰先生有书)。而皇上则又两建醮坛(嘉靖二十五年和三十三年,差李永,李云,静张博士,李赞建醮坛)。施以药物,赐以经卷(嘉靖二十七年,皇后沈氏遣大真人彭瑞衡施以经药,见百物附落,为之振作,请近士左友山余吉余诰兼看)。

        鹤鸣虽僻一隅,谓非古今之壮观、上下之宗仰也?耶先严友山公迹远仕途,志存高节,乃卜居邻此,且有见乎是而欲有以纪益,不徒为之勒石而已也。以形胜,庶得风景之概焉;以事实,庶得人物之出焉。后之欲踵而新、欲考而知胥于此焉,赖之矣。惜先人厥志未终,固不能无待于继之而成者。适逢修养道人马道元,邑人余吉,偕江西新淦人杨德鐻,金培植殿角(嘉靖三十四年,培砌本宫左右殿角),余先君相翊以卒其事,九泉可作,宁不睹此而一快慰乎?虽然,鹤鸣之记,仅陈其粗迹焉耳。若夫造化之精蕴,先哲之心传,固不可得而言者。苟有恍然于此而悟者焉,则石鹤之鸣,不在汉而在今也。迪是道者,其勉之哉!

                            时嘉靖三十四年岁次乙卯季春。

               ——嘉庆23年《邛州直隶州志》卷四十三,艺文志,记,第63页/64页/65页。


         《鹤鸣观记》白话文

                    左 翘

         天下有名的山岳有三座,鹤鸣山便是其中之一。它雄踞于四川西部的角落,占据着雾霭环绕的大邑县北境。前方面朝峨眉山与巴地,后方枕靠荒芜的边陲。山体昂然隆起于中央,宛如巨兽的脊背;主峰巍峨高耸入云,突兀地峙立前方,恰似巨兽的头颅。山脉连绵延伸,如脖颈舒展的形态;两侧山峦如翅膀舒展卷曲,辅佐着主峰的气势。

        啊!不知这仙鹤般的山峦为何降临于此。山下溪流交错、暗流相通(当地人传说有龙津润泽大地);山上洞穴星罗棋布,气息呼应天时(民间相传对应二十四节气)。太上皇君殿俯身俯瞰龙津河的滔滔流水,玉皇楼仰头吞吐玉垒山的兀兀雄姿。山间洞穴有雪消洞、天谷洞、飞鼠洞,虽位置远近不同,却都是灵秀之地。殿宇有紫阳殿、太清宫、天师殿,虽修建年代不一,却是培育真人的处所(紫阳殿由汉安徵士张道陵创建,太清宫、天师殿亦同期建成)。因此,有人在此传授经箓道法(昔日张道陵感遇太上老君,传授二十四阶符箓与《南斗延生经》),有人在此修炼金丹羽化登仙(张三丰先生在此羽化成仙)。这里的符诀、诗作、琴床、斗状遗迹,文物光华至今犹存,历经万年也不会朽坏!

          自汉代至今,不知已过千年。山间村落密布,农田肥沃(观中原有数百亩常住田产,供养往来宾客),雕梁画栋的宫观楼宇,历经兴衰(出门章亭,正统年间大邑县令尹吴兴修。天师殿、龙堂、官亭、歇房,左右卸日,余吉修)。这座仙山灵观,绝非寻常坛庙可比。

           大宋开宝三年(970年),曾立碑重建;我朝永乐十一年(1413年),朝廷遣吴伯理迎请张三丰先生。嘉靖皇帝更两次在此设立醮坛(嘉靖二十五年、三十三年,派李永、李云、静张博士、李赞建醮坛),施舍药物、赏赐经卷(嘉靖二十七年,皇后沈氏派大真人彭瑞衡送来经卷药物,见观宇衰败,于是振作修缮,请近士左友山、余吉、余诰共同督办)。

           鹤鸣山虽偏居一隅,难道不是古今的壮观之地、天下敬仰的道教圣地吗?先父友山公远离仕途,志存高洁,选择毗邻此山而居,见鹤鸣山之胜景,便想著文记载——不仅是刻石留念,更要记录形胜风景、历史掌故,让后人能在此基础上踵事增华、考证源流。可惜先父未遂其志,以待后人完成。适逢修养道人马道元、邑人余吉,偕同江西新淦人杨德鐻,捐资修缮殿角(嘉靖三十四年,培砌本宫左右殿角),先父全力辅佐完成此事。若他九泉有知,定会欣慰!

         不过,此记仅陈述鹤鸣山的粗略事迹。至于天地造化的奥秘、先哲心法的传承,难以尽述。若有人能于此恍然领悟,则石鹤之鸣,不在汉代而在今朝。践行此道者,当共勉啊!

            时嘉靖三十四年乙卯(1555年)季春。

           左均一先生小传

                  杨开甲

        先生姓左氏,讳国权,字均一,蒲北临溪人也。自幼端毅敏捷,以朴实力行为务。家贫能贞苦节,年十四入泮,旋食廪。忾困于棘闱者数十年,乾隆甲子(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乡试中副榜第三名。时邑侯滇南庶埴刘公(嘉庆邛州志载:刘庶埴,雍正11年至乾隆14年任蒲江县令),爱其真诚坦易,无矜情惰,容以义学相请。先生曰:“前之掌教者,吾友也,虽公有命,而吾心何以安乎?”辞不就。刘公以此益重之,然卒未尝已于契慕也。后为蜀州叶生谦廷等再三登请,遂设帐于崇之凤林寺。继又改馆叶家庄,凡游其门者,试辄前列,当是时,声名藉甚。先生曰:“诸生之奉固至,敬尽礼矣。然路远不便省墓,于是归就家塾,而崇灌诸生负笈相从者,犹二十余人。”年近六十,气益和平,容益恭重。有报催赴选者,先生至县力辞之。乾隆癸未,寿登六十七矣。六月十七日,忽立于馆下,谓诸弟子曰:“余昔年曾受知于刘公,昨梦公跨青马于前,余跨白马随后,沿溪而上,人谓公为神,于洪川庙岂信然乎?”自是觉身心不安,罢讲席。数日端坐而没。统计先生门下成材者六十三人,先于未没时,毕集师之寿筵,而题其额曰“学随年化”。并记以六十三人之姓名焉。杨开甲曰:“先生,余父所从受业也。余亦又游门下,亲炙休光二十余岁,渊源所自,耿耿难忘。闻先生之风者,于淡泊宁静中求之,其亦可油然兴矣。”

      ——嘉庆23年《邛州直隶州志》卷四十三,艺文志,传,第117页/118页。

        《左均一先生小传白话文

                  杨开甲

       先生姓左,名国权,字均一,蒲江县北部临溪乡人。自幼端庄刚毅、机敏聪慧,以朴实勤奋为处世准则。家境贫寒却坚守节操,十四岁考入县学堂,不久成为廪生(享受公家膳食)。他在科举考场困顿数十年,乾隆九年(1744年)乡试中副榜第三名。

       当时,蒲江县令刘庶埴(云南人,雍正十一年至乾隆十四年在任)赏识他的真诚坦率,没有浮夸懒惰之态,邀请他主持义学。先生推辞:“之前担任掌教的是我的朋友,虽有您的任命,我心中怎能安稳?”刘公因此更加敬重他,却始终未曾停止对他的钦佩。后来,蜀州学子叶谦廷等人再三登门恳请,先生才在崇州凤林寺设帐讲学。不久又迁居叶家庄授课,凡是投到他门下的学生,参加考试总是名列前茅,一时声名远扬。

       先生说:“学生们的供奉已很周到,礼数周全。但路途遥远,不便回家扫墓。”于是返乡开设家塾,崇州、灌县等地背着书箱前来求学的弟子仍有二十多人。年近六十时,他的气质愈发平和,仪容愈发庄重。有人催促他赴京候选官职,先生到县衙坚决推辞。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先生六十七岁。六月十七日,他忽然站在学馆前,对弟子们说:“我曾受刘公赏识,昨夜梦见他骑着青马在前,我骑白马跟随,沿溪而上。人们说刘公已成神灵,在洪川庙显圣,难道是真的吗?”此后身心不安,停止讲学。几日后,端坐而逝。

      先生门下成才的弟子共六十三人,在他去世前齐聚寿宴,题写匾额“学随年化”,并刻下六十三人的姓名。

         杨开甲(本文作者)说:“先生是我父亲的老师,我也追随先生二十余年,亲沐教诲,师门渊源,铭记于心。听闻先生风范的人,若能从淡泊宁静中追寻,定能油然生敬。”


          ——以上由左代华搜集整理,2025年3月28日,海口市海府路138号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