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晚上吃晚饭的时候,女儿既想吃饭又想和对门的小哥哥玩儿,于是我建议她邀请小哥哥来我们家里和她一起吃,很快两个小朋友并排坐在餐桌前开始吃饭了,小男孩的妈妈不放心便跟了过来。
然而开始吃饭后,餐桌上空充满了这位妈妈的叮嘱“你不可以把馒头泡到稀饭里,那样就不好吃了”、“筷子你还不会用,还是用叉子吧”、“你的勺子太小了,还是用阿姨的吧,阿姨的大,那样喝的快”、“你别光吃火腿,也吃点菜啊”……然而面对妈妈的关心,小男孩不仅没专心吃饭,还每隔几分钟就去玩一会,然后再回来吃,一碗稀饭愣是吃了半个多小时。
我好奇的问:“那他在幼儿园怎么办,因为老师不可能给他喂饭的(小男孩已经上中班了)?”没想到得到的回答是:“老师说他在幼儿园吃饭吃的可好了,可每次一回到家里就变成这样了”。
至此,我大概已经猜出来小男孩之所以不好好吃饭,估计和妈妈的唠叨有很大关系,因为这些唠叨在妈妈看来可能是为了帮助孩子能顺利把饭吃完,但在孩子看来却变成了约束与否定、变成对他自主能力的贬低,于是不断用各种小叛逆来挑战妈妈的权威,把原本的一件小事变成全家人的焦虑。
其实,教育专家早就说过,幼儿两岁后自主意识就开始萌芽,并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扩大,只是很多父母忽略了孩子思想上的成长,依旧用一手包办的方式来应对孩子的日常,用自以为“最省事高效的”办法压制了孩子自主能力的发展。

前两天带女儿去附近的公园玩,路过一个手工坊,里面摆满了各种各样的石膏模型,其中就有女儿最喜欢的光头强,于是小家伙吵着让我给她买一个光头强,并且给模型涂上颜色,尽管我再三说她现在还小、还不会握笔,等长大再给她玩,但是女儿还是缠着我要买,看她那迫切样儿,一不忍心便买了一个。
但是,买完我就后悔了,因为女儿太小加之分不清颜色,往往我刚涂好的部分,转眼就被她用其他无关的颜色给破坏了,而且她来回乱动导致我们俩的衣服都占上了各种颜料,终于我愤怒的情绪爆发了,把她推到一边看图片并且不得再靠近石膏像,然后自己再重新给石膏刷颜料。
面对我的怒吼,女儿一边哭一边说:“妈妈我也想画,光头强的帽子为啥不能是绿色的(图片上给的是棕色,女儿最喜欢的颜色是绿色)?……”那一刻,我连续作业的手突然停住了,“是啊,为什么一定要按照既定的模式来,而不是按照自己的喜好?而且别说孩子第一次涂不好,连第一次尝试的我貌似也没有优秀到哪里去啊,干嘛拿那么高的标准来为难一个两岁的孩子,把一件原本母女都开心的事情搞砸呢?”
于是,我郑重的向女儿道歉,并且答应她可以选自己喜欢的颜色给光头强涂上,不必一定要和图片上一样,最终我们高高兴兴的把一个外人看来惨不忍睹的光头强捧回了家,但那有怎样,只要孩子得到了她想要的乐趣就够啦。
经历了时间的洗礼,我们似乎习惯了按照现成的系统模式来思考和做事,虽然看似让我们少走了很多弯路,但同时也把我们的创新意识以及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给慢慢磨灭掉了,更可悲的是,如今我们也在用同样的方式扼杀孩子的童真与创造力,而且往往还不自知。

著名的育儿专家尹建莉曾说:“一个缺少尝试、不犯错误的童年是恐怖的,它并非意味着这个孩子未来活得更正确、更好。也许恰恰相反,由于没有童年探索的铺垫,他的认知基础反而很薄,在未来的生活中不得不花费更多的力气去辨识世界、适应生活;很有可能一生都活在刻板、无趣和谨小慎微中,甚至是自暴自弃的堕落中”。
现在很多妈妈害怕自己的孩子会输在所谓的起跑线上,于是为孩子制定了严格而详细的成长步骤,以至于孩子的生活除了各种学习再无其他,更谈不上自理能力、创造力、自我认知力的培养。然而家长的这种焦虑与控制,不仅阻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还让亲子关系冲突不断,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
“教育并不是单纯的规范和监督,其实“放纵”也是一种教育,是一种形式消极、意义却积极的教育”,尹建莉如是说。的确,在不少家长看来“放纵”,或许会给自己创造更多的家务、破坏更多的物品,或许会让孩子受一些伤,但是正是这些,才让我们的孩子得以成长。
所以别再像个挑剔的监管工一样在孩子的成长过程里指手画脚了,把成长的权利还给孩子,用爱与自由浇灌出来的孩子还能差到哪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