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概念
系统思维就是把认识对象作为系统,从系统和要素、要素和要素、系统和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综合地考察认识对象的一种思维方法。它能极大地简化人们对事物的认知,给我们带来整体观。
2、目的
任何事物、学科、知识都需要进行系统性思考。为的是从一个更大、更广、更全面的视角进行思考,抓住事物之间的关联。通过结构化思维将事物分类,然后通过系统性进行联系。最后通过反观系统,将事物看的更加清晰,思考的更加深入。
3、基本特征
(1)整体性
系统思维方式的整体性是由客观事物的整体性所决定,整体性是系统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它存在于系统思维运动的始终,也体现在系统思维的成果之中。
坚持系统思维方式的整体性,首先必须把研究对象作为系统来认识,即始终把研究对象放在系统之中加以考察和把握。这里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在思维中必须明确任何一个研究对象都是由若干要素构成的系统;二是在思维过程中必须把每一个具体的系统放在更大的系统之内来考察。如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就要把城市交通问题作为一个由若干要素构成的系统来考察,不仅要考察系统内部车辆、客流量、道路等参数(要素),还要考察车辆的运行情况。同时,还要把交通问题这个系统纳入城市市政建设的大系统中去考察。只有从市政建设的整体角度去考察解决城市交通这个子系统问题,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的有效的方法。
坚持系统思维方式的整体性,还必须把整体作为认识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说,思维的逻辑进程是这样的:在对整体情况充分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提出整体目标,然后提出满足和实现整体目标的条件,再提出能够创造这些条件的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案,最后选择最优方案实现之。在这个过程中,提出整体目标,是从整体出发进行综合的产物;提出条件,是在整体目标统摄下,分析系统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而形成的;方案的提出和优选,是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重新进行系统综合的结果。由此可见,系统思维方式把整体作为出发点和归宿,通过对系统要素的分析这个中间环节,再回到系统综合的出发点。
(2)结构性
系统思维方式的结构性,就是把系统科学的结构理论作为思维方式的指导,强调从系统的结构去认识系统的整体功能,并从中寻找系统最优结构,进而获得最佳系统功能。
系统结构是与系统功能紧密相连的,结构是系统功能的内部表征,功能是系统结构的外部表现。系统中结构和功能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系统的结构决定系统的功能。在一定要素的前提下,有什么样的结构就有什么样的功能。问题是在于,与人相联系的系统其结构才决定其功能,表现为优化结构和非优化结构同功能的关系。优化结构就能产生最佳功能,非优化结构不能产生最佳功能,这是结构决定功能的一个具有方法论意义的观点。
系统思维方式的结构性,对认识方法论的基本要求,就是要树立系统结构的观点,在具体实践活动中,紧紧抓住系统结构这一中间环节,去认识和把握具体实践活动中各种系统的要素和功能的关系,在要素不变的情况下,努力创造优化结构,实现系统最佳功能。比如,我们目前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就是在现有条件下进行的经济体制结构的改革,通过经济体制结构的优化来提高整体的经济能力。
系统的要素和结构对功能的作用都是非常重要的。要素是功能的基础,而结构是从要素到功能的必经的中间环节,在相同的要素情况下,结构如何对功能起着决定性作用。不仅如此,通过要素和结构关系所表现出的容差效应可以看出,系统要素在数量上不齐全和在质量上有缺陷,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通过系统结构的优化得到弥补,而不影响系统的功能。比如,前苏联制造的米格25型飞机,按构成它的部件来说并不是世界上最先进的,但由于结构优化,其功能在当时是世界第一流的。系统思维方式的结构性告诉我们,在考察要素和结构同功能的关系时,必须在头脑中把思维指向的重点放在结构上;在追求优化结构时,必须全力找出对整个系统起控制作用的中心要素,作为结构的支撑点,形成结构中心网络,在此基础上,再考察中心要素与其他要素的联系,形成系统的优化结构。
(3)立体性
系统思维方式是一种开放型的立体思维。它以纵横交错的现代科学知识为思维参照系,使思维对象处于纵横交错的交叉点上。在思维的具体过程中,系统思维方式把思维客体作为系统整体来思考,既注意进行纵向比较,又注意进行横向比较;既注意了解思维对象与其他客体的横向联系,又能认识思维对象的纵向发展,从而全面准确地把握思维对象的规定性。
客观事实都是纵向和横向的统一。任何一个认识客体,既是由若干个子系统构成的系统,又是另一个更大系统中的子系统。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它的发展是纵向的;作为一个子系统,它与其他子系统之间的联系是横向的。这样一个具体系统的本质,不仅取决于该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的结构形式,而且取决于与其他系统之间的联系形式。所以,立体思维,就是指主体在认识客体时要注意纵向层次和横向要素的有机耦合,时间和空间的辩证统一,在思维中把握研究对象的立体层次、立体结构和总体功能。不但要有“三维思维”,更要有“四维思维”,即研究系统运动的空间位置时,要考虑其时间关系;而研究系统运动的时间关系时,要考察其空间位置。立体思维就是时空一体思维,是纵横辩证综合思维。
在立体思维中,纵向思维和横向思维不再是各自独立的两种思维指向形式,而是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形成一种互为基础、互相补充的关系。纵向思维以横向思维为基础,就是说,要在横向比较中进行纵向思维,而且只有经过横向比较之后才能准确地确定纵向思维目标。例如,我们要上一个新产品,总要先进行调查论证,了解市场的供求关系,了解什么商品畅销,在横向比较的基础上,才能较为准确地选定某种新产品作为纵向思维的目标。横向思维的优点就在于,能跳出自己的小圈子,把事物置于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通过与其他事物的比较,来认识和度量自己,进而认识事物运动的特点和规律。同时还必须看到,横向思维必须以纵向思维为基础,就是说,有效的横向思维必须对事物的纵向的深刻认识为前提。横向思维属于多向思维,在具体的思维过程中,思维指向是有限的。主体总是根据思维目标的需要,来确定一些主要的思维指向,究竟确定哪些思维指向,要受制于纵向思维的深度。主体纵向思维越深刻,越能准确地选定横向比较的目标和范围。例如,我们要评选某类最优产品,总是在同类产品质量比较优秀中评选,这就需要对该类产品的深刻认识,才能确定参加评选的产品,然后才能进行横向比较。纵向思维的长处是在历史的自我比较中,可以看到自己的优点和取得的成就。
立体思维是开放思维,而且在一切方面,在整体上都是开放的。因为,主体思维的纵向方面与时间的一维性相符合,与事物的纵向发展相一致,因而在纵向方面是开放的。主体思维的横向方面与空间的三维性相符合,与事物的横向联系相一致,因而在横向方面也是开放的。这样,主体思维无论在纵向方面还是在横向方面都是开放的,是全方位的开放,彻底的开放。根据系统开放性原理,主体的思维要达到有序,其首要条件是必须敞开“思维大门”,加强与来自不同方面的思维信息的交流,善于吸取有价值的思维成果。可见,这种彻底开放型的思维,最有利于主体从整体上全面地把握客体的本质。
(4)动态性
系统的稳定是相对的。任何系统都有自己的生成、发展和灭亡的过程。因此,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及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联系都不是静态的,都与时间密切相关,并会随时间不断地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系统内部诸要素的结构及其分部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时间不断变化的;二是系统都具有开放的性质,总是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活动。因此,系统处于稳定状态,并不是讲系统没有什么变化,而始终处于动态之中,处在不断演化之中。
系统的动态原则可以作为事物运动规律来理解,它对于思维方法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系统思维方式的动态性正是系统动态性的反映。思维从静态性进入动态性,要求人们正确认识和对待系统的稳定结构,使系统演化不断地从无序走向有序。系统的有序和无序是衡量系统结构是否稳定的标志。一般说来,如果系统是有序的,系统结构就是稳定的;相反,系统结构则是不稳定的。系统的有序和无序,稳定结构和非稳定结构,这是系统存在和演化的两种基本状态,它们本身没有抽象意义的价值规定。人们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价值取向,创造条件打破系统的有序结构,使之成为向新的有序结构过渡的无序状态,也可以创造条件消除对系统的各种干扰,使系统处于有序状态,保持系统的稳定。这里的关键是要把握系统演化过程中的控制项,对系统实现自觉的控制。控制项不仅能够破坏系统的旧稳定结构,而且还能使其过渡到新的系统结构。只要人们能够正确地把握控制项,就能使系统向演化目标方向发展。然而,控制项是多样的,又是可变的。这就要求人们不但从多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找出最佳的控制项,而且还要随着系统的演化,不断地选择最佳控制项。由于系统演化的可能方向是分叉的树枝型,而不是直线型,这就要求人们把系统演化的可能方向理解为具有多种方向可选择的状态,把事物的发展放在多种可能、多种方向、多种方法和多种途径的选择上,而不要把希望寄托于某一种可能、方向、方法和途径上。因此,在人们的头脑中必须破除线性单值机械决定论的影响,树立非线性的统计决定论的思维方法。
(5)综合性
综合,本身是人的思维的一个方面,任何思维过程都包含着综合和综合的因素。然而,系统思维方式的综合性,并不等同于思维过程中的综合方面,它是比“机械的综合”、“线性的综合”更为高级的综合。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任何系统整体都是这些或那些要素为特定目的而构成的综合体;二是任何系统整体的研究,都必须对它的成分、层次、结构、功能、内外联系方式的立体网络作全面的综合的考察,才能从多侧面、多因果、多功能、多效益上把握系统整体。系统思维方式的综合已经是非线性的综合,是从“部分相加等于整体”上升到“整体大于部分相加之和”的综合,它对于分析由多因素、从变量、多输入、多输出的复杂系统的整体是行之有效的。
系统思维方式的综合,要求人们在考察对象时要从它纵横交错的各个方面的关系和联系出发,从整体上综合地把握对象。传统的“分析程序”是:分析一综合,两者被划分为先后相继的两个环节,因而是一种单向思维。而“系统综合程序”是:综合一分析一综合,相互之间存在着反馈,是双向思维。它要求从整体出发,逻辑起点是综合,要把综合贯穿于思维逻辑进程的始终,要在综合的指导和统摄下进行分析,然后再通过逐级次综合而达到总体综合。它要求摒弃孤立的、静止的分析习惯,使分析和综合相互渗透,“同步”进行,每一步分析都要顾及综合、映现系统整体。这样才能使人们站在全局的高度上,系统地综合地考察事物,着眼于全局来认识和处理各种矛盾问题,达到最佳化的总体目标。
运用系统思维方式综合地考察和处理问题,是现代化大经济、大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当今许多工业化国家都把发展以各种新工艺为基础的综合性自动化生产,建立综合性无废料生产当成是更新生产力的合乎规律的方向。许多农业先进国家已经将生态系统的原理用于规划、设计、建设和组织农业生产系统和农村生活系统以至农业政策系统,引起了农业生态系统综合化的趋势。这种把农业技术系统同农业生态系统有目的地实行综合,是现代化系统化大农业发展的趋势。至于现代的信息产业、宇宙工业、海洋开发等新兴产业,更是应用系统科学理论对单科单项技术进行综合配套和综合调控的产物。
总之,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人们不断揭示不同物质运动形式内在的共同属性与共同规律,这就要求人们必须采用系统思维的综合方法。
4、思维方法
(1)整体法
整体法是在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始终从整体来考虑,把整体放在第一位,而不是让任何部分的东西凌驾于整体之上。
整体法要求把思考问题的方向对准全局和整体、从全局和整体出发。如果在应该运用整体思维进行思维的时候,不用整体思维法,那么无论在宏观或是微观方面,都会受到损害。
(2)结构法
进行系统思维时,注意系统内部结构的合理性。系统由各部分组成,部分与部分之间组合是否合理,对系统有很大影响。这就是系统中的结构问题。
好的结构,是指组成系统的各部分间组织合理,是有机的联系。
(3)要素法
每一个系统都由各种各样的因素构成,其中相对具有重要意义的因素称之为构成要素。要使整个系统正常运转并发挥最好的作用或处于最佳状态,必须对各要素考察周全和充分,充分发挥各要素的作用。
(4)功能法
功能法是指为了使一个系统呈现出最佳态势,从大局出发来调整或是改变系统内部各部分的功能与作用。在此过程中,可能是使所有部分都向更好的方面改变,从而使系统状态更佳,也可能为了求得系统的全局利益,以降低系统某部分的功能为代价。
5、基本素质
(1)获得全貌
面对问题,联想出多种可能的原因;
针对问题收集多渠道的补充信息,发现问题的真实全貌
(2)整体分析
有逻辑的归纳,多渠道信息,使问题清晰化;
透过表面信息寻找问题的根源
(3)系统解决
形成有效方案解决同类问题,使之不再反复发生;
考虑解决眼前问题和长期问题的组合性方案;
考虑行动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