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标题,你还会看我的文章吗?
可能不会,可能会。因为“如果没有标题...”也是一个标题,也挺哗众取宠的。我想说的是,那些吸引眼球的标题所生产的内容,真的对我们有益吗?
这也是我经常问我自己的问题。我们先一起探讨一下“标题”两个字。文字的由来已有一万多年的历史了,就像文字一样,标题也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古时候人们通过文字完成文明的传承、身份证明、记账、宣传等各种功能,当标题出现时,就意味着人类的文字文明已经发展到了另一个阶段,我称之为“观赏阶段”。当一段文字被赋予了标题以后,就代表这段文字被分类、被提炼、被阐释,而标题是能代表本文无论是中心思想或是主要内容的一种概括性的存在。通过标题去检索内容大大提高了人类阅读的效率,而这个古老的文字方式或者说是结构也并未随时间退出历史舞台,它一直流传到了现在。
从苏格拉底的《克堤拉斯篇》《泰阿泰德篇》到老子的《道德真经》《五千言》,从最早的一些文字作品可以看出其中标题有分类、概括等功能,随时时间的演化,标题也逐渐发展出了一些有别于功能性外的文学型的特性,如情感放大、夸张手法、比喻手法等,如《长恨歌》、《病起书怀》等。实际上从古代开始人们就会开始利用标题吸引读者的注意,乃至有些官员为了引起皇帝的注意也会为他的奏折拟一个引人注目的标题,如李斯的《谏逐客书》和诸葛亮的《出师表》。纵观今日,标题严谨的时代已经过去,越是哗众取宠越是受人追捧。也正是因为当下社会这种急躁的情绪,带来的后果就是许多优秀的内敛的文学作品无法流传下来,一些善于抓准眼球控制心理的内容却传播甚远。反观古代至今流传下来的文学作品,无一不是标题与内容高度契合,标题就是作者本身,是作者希望大家看到的观点。
文字需不需要让更多人看到?我认为这不是一个需求。因为好的文字就会被更多人看到。当下文字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工具,是一把刀,而标题就是这把刀的刀锋,是它最锋利的地方。在现代媒体的推崇下,在互联网媒体的发展下,有无数的刀锋每天都在互联网的世界对着我们的眼睛晃亮,很难不被诱惑。但是当真正点击去浏览之后,会发现很多内容与标题其实毫无关系。
近年吸引眼球的标题党的拟题模板一般如下:
1、XXXX看了想哭
2、一分钟读懂XXXX背后的逻辑
3、这个仅XXX的XXX,竟然XXXX
4、那些XXXX的人/事,都怎么样了
5、被骂惨的XXX,可能是最XXX
6、如果想看XXX,一定是XXXX
7、谁也没想到,居然XXXX
8、再不getXXX,就真的晚了
以上标题的模板是写手们惯用的模式,这些模式利用人类的心理和当前社会的痛点话题去猛戳你们的小心脏,给人一种“看完文章就能解决问题”的错觉。作为一个品牌传播学习者,这些标题背后的内容无疑都存在很强的目的性和指向性,这种内容的阅读对于我们本身的帮助是几乎可以忽略的。因为在商业世界里所描述的文字无论辞藻多么华丽、无论文案多么走心、无论情节多么动人,背后的底层逻辑都是为了达到其商业目的。而真正被它所以吸引的你,是否真的像它所说的一样被他拯救了呢?也许并没有吧。
话说回来,无论是商业文案或是文学作品,一个好的标题的确就赢了一半了。但是赢真的是我们撰写文字的目的吗?一个能让文章有更大曝光的标题一定不等于一个好的标题。我认为在标题这件事上,应该更慎重。无论是读者也罢,写手也好,写作本身和艺术创作一样就是小众领域。喜欢某些文字或某些作品,本身就是小众的事情,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喜好和观点。对于一个作者而言,找到一个愿意欣赏他的作品的读者真是难能可贵;对于读者而言,在这个内容肆意的世界,能找到一个观点契合的作者更像是拥有了一个精神的寄托;对于一个作品本身,我更希望标题能回归作品本身,去讲属于文字的故事,而不是流量或目的导向。
还是那句话,让标题更纯粹一点,好的内容一定会被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