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学是辩论队的,队里有个女孩子,和我同期进入的辩论队。
她很沉稳,不怎么爱说话,刚进辩论队的时候,她对辩论知之甚少,就连关于辩论的知识,也是在面试之前看了比赛才了解到。
她有些许自卑。那时我们其他人都很活跃,为了一个观点争论不休,绞尽脑汁去攻击对方,时常从一个点飞到另一个点,嘈杂得学长学姐脑子疼。她却不怎么爱说,安安静静地坐在一角,听着每个人的观点,挨个都记下来,渐渐清晰自己的逻辑。
她是一辩,出比赛前所有人都会问“一辩稿出了没有?”熬夜改稿子是很常有的事情。一不小心,熬夜就变成通宵。写到最晚的时候,她抱着电脑在蚊帐里面悄悄哭,哭完继续写。
熬夜只是生理上的压力,更多的是心理上的压力,她并不算有天赋,或许可以被称作笨拙。每一篇被学长学姐打回来的稿子;每一场头脑发晕说不出话的比赛;每一个需要配合队友的瞬间,别人来说是十分的压力,对她便是十倍加之。
那怎么办呢?只能靠努力去弥补。
改一遍改不好的稿子,就改两遍,有时候拉着我们一起给她看意见;练不好的稿子,就一遍又一遍地说,计时间;没事儿的时候就去看比赛,分析对方的观点;讨论的时候也依然安静地记录,但她的逻辑是最清楚的,每次发言必然抓到关键。
她真正的成长起来,在辩论场上。某一场比赛她做了一个特别棒的攻辩小结,环节结束后,掌声雷鸣。
她开始成长为一个优秀的辩手,因为每一步都是脚踏实地走过来的, 在教导学弟学妹们时,她有更多可行的经验与方法,都曾经她一一实践。
我现在依然对这件事情记忆犹新,也不是没有遇见那种辩论大神,他们好像一开始就特别好,什么都懂,但我只会感到遥不可及,感到敬仰,心里说一句好厉害啊。其他的,就没有了。
因为我知道我永远也不会有他们那样的能力,我的智商就是这样,那些对他们来说举重若轻的事情对我来说就是好难,所谓“数学考一百四十分的方法,就是少做两道选择题”,对我来说,最多调侃一下,嘴里唏嘘,我知道我永远不会达到那样的高度。
所以我只是仰望,抬头看着神坛上的他们。
只有扎扎实实努力的她,却让我实实在在感到敬仰。
想到我高中时的女孩儿珊珊,刚进学校时,她是班级的吊车尾,被老师叫到讲台上去,一句话说不出通红了脸站着。那个学校优秀的人很多,无论学习场、文艺场、还是游戏场,叱咤风云的骄子不胜枚举,她掩在其中,毫不起眼,度过了三年。
没有人发现,每年一次的分班,她从慢班爬到快班,从快班到了实验班,尽管她总是那个班的吊车尾,却始终一点点往上爬,从四十名,爬到三十名,爬到二十名……最后一次考试是高考,全校前三十的成绩,她去了武汉大学。
毕业典礼上,她成了学校的励志典范。校长特意在全校面前表扬了她,拿着她高一的成绩单,微笑着赞许她在这三年一点点的进步。她站在班级的阴影角,红着眼睛,抿着嘴羞涩的笑。
高一的学子们看向她,暗自坚定了努力的决心。
事实上,他们就是和我们同一高度的,或者说最初的起点比我们还要低。但他们偏偏靠坚韧、努力,做到了我们想要做却做不到的事情。
不会表达,公共场合说话结巴,就找一切能找到的舞台练习,对着镜子演讲;成绩不好,就每天刷题看书,认真听讲,大年初一的晚上还在被物理电路图;英语太差,就每天早起背单词,练习口语和听力;体重被人嘲笑,就每晚操场跑十五圈,风雨无阻……
他们克服了我们害怕的畏惧、懒惰、没有恒心、不肯吃苦,一步一步地改正缺点,脱离了自身的层次,向更高的层次迈进。
然后他们回头,微笑着对我们说:“你看,一点点扎根努力的话,我们一样可以到达,你看,我们可以做到的。”
我们看着他们,就像看到另一个自己。
所以人们总是更喜欢平民英雄,所以草根文化逐渐兴起,看着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慢慢进步,站到了更高的地方,那种油然而生的敬佩之意,那种感同身受的共鸣,无可替代。
你看,他们就是努力的模样,你看,努力和坚持真的会让我们到达我们想要的那个方向。
他们是我们的标尺,我们的楷模。
我始终相信着,天赋只能仰望,努力才被敬仰,做一只缓步前行不后退的小乌龟有何妨,你的努力,时间看得见,路上的行人看得见, 命运也看得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