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朋友圈里,@胖胖晒出一张她摄影老师的作品,引发了大家对人物摄影的讨论。
朋友圈里摄影爱好者很多。我开始接触摄影,可以追溯到30多年前在苏州上学的时候。因为在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丽江南,同学们经常会结伴一起出游,自然会拍很多照片。在上大二的时候,我央求着父亲给买了一架相机。有了自己的相机后,为了拍好照片,我特意去学校的图书馆找了一些教授摄影技术的书来学习。
边学边实践,为了照相,经常出去游玩,拿着相机到处拍。那时候,洗一卷照片的成本不低,我手头不宽裕,所以很少拍单纯的风景,拍得最多的是风景中的人物,而每次去冲洗照片时,都是在底片中挑出拍得最好的几张洗出来,并不冲洗整卷胶片。一卷胶卷洗出来的照片少,每张照片的相对成本就高,所以每次帮同学们拍照,按动快门前,我都会反复帮同学摆好姿势,找好角度,希望拍出让他们满意的照片。我就是这样开始学习摄影的,对于人物摄影始终有一种情结。大学毕业以后,回到阎良,穷山恶水的地方,出去游玩的机会少了,就慢慢地疏远了摄影,现在基本上只说不练,看到人物摄影作品,欣赏之余,偶尔,忍不住还会品评一番。
宏看了@胖胖的晒单,问:
逆光的美女脸部咋拍得清晰呀?
我说:补光。
宏不甘心我的敷衍,再问:
可以用闪光灯吗?
我只好就补光问题,说得详细点:
近距离应该可以,但效果不够柔和,亮度不容易掌握。我上学时玩过摄影,现在不玩了,不知道说得对不对,你还是问问群里的专家吧,我是过气的爱好者。
@胖胖补充:
她这光太强了,根本不用补光。逆光时可以用闪光灯补,但是不够柔和。可以用补光版补,更柔和一些。
川川又拿出老郑的作品:
照片中的老杜也是逆光,为啥差别那么大?
@胖胖解释:
光线不够强,又没有补光的逆光,是这种效果。
但@胖胖后面又说:
老杜的这张照片,不属于人像逆光,而是背景亮,人在暗处,属于大背景逆光。这张照片,人物形象的捕捉,生动细腻,堪称老郑的巅峰之作。
这个观点,让我不能接受,于是,忍不住开始了我的长篇大论:
没有补光的,脸黑。
有点看恐怖片的感觉,外人看着也不错,我们在现场的当事人就不能看了,如果给老杜脸上补点光,一定是温暖的感觉吧。
好的人物照片多用逆光,因为脸部轮廓被强调,但补光是很讲究的。
我对不美的东西很排斥,尤其是人物照,不喜欢老杜这张照片。
那就不叫摄影,是拍照,和我用傻瓜相机拍的是一个水平。
据说中国在非洲有一款手机卖得最好,因为通过特殊的测光,不会把黑人兄弟姐妹们拍成只露一口白牙的墨片,如果老郑用这款手机拍,效果一定很好。
@胖胖反驳:
老杜的照片,不是人像摄影。细节的捕捉,非常到位啊。你看照片中全黑的@孙的笑容,多灿烂。既使看不见,也能感觉到。
群主起哄:还有杜干部的狡猾。
我很不认同,再说:
这张照片,@孙只能处理成背景,是一个故事的交待,老杜才是看点,是需要妥善处理的焦点。况且,老杜在我们眼里可不狡猾,这不是我们了解的老杜,这是照片的曲解。
人物照,有一个难点,摆拍可以有很好的画面感,但人物表情多呆板,刻画不出人物的内心世界,而这是人物摄影的灵魂,所以高手多抓拍,抓拍中调整用光,这才是摄影的魅力。
老郑还要修炼修炼,我不玩,我欣赏。
后来,老郑出来终结了这次争论:
谢谢胖姐对我抓拍的深刻体会,我好书法,摄影,然终不能成大事,在人群中又想闲鶴野钓,自由散漫,终成一众者,一生追求,一生漫学,唯老是尊。
我也是无语凝噎了。
老郑随后又晒了很多摄影作品,都比上面的这张照片好。
一群爱好摄影的朋友在一起聊天,争论也是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