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坡岭好象是突然冒出来的,朋友圈里不断有人介绍她的秀美、她的宁静、她的美妙传说,我想什么时候也去看看。
一天到一茶企调研,该茶企恰好在马坡岭所在地,而且该茶企的涯边野茶就是用马坡岭茶园采摘的鲜茶叶加工而成的。我喝着色香味形独具特色的涯边野茶,压在心中要到马坡岭去看看的想法冒了出去来,我要到马坡岭去,茶企老板派少总陪我和几个朋友乘车奔向马坡岭。
茶企离马坡岭有好几公里,车子沿着蜿蜒的公路前行,公路旁边是一条较宽的清澈溪流,两旁是成片墨绿的茶园和一幢幢漂亮的楼房,仿佛一幅绝美的山水田园画。
不久景致又换成了连绵的、满眼苍翠的竹林,车子在林中爬坡穿行,到了一个建造得很别致的观景台,旁边有一块大的太湖石上刻马坡岭。我问,到了吗?少总说还只到边缘,不过这里可以看景。我们稍作停留,经过刚刚的林中爬行我们已离山下很高了,隔着丛丛竹林也能看到山的险峻,弯弯曲曲来路掩映在山林中,难怪感觉不到山的险,是竹林给了我们安全感。
继续前行到了一个比较大的平地,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平地有一栋木楼及附属平房,车子停在木楼前,我迫不及待下车带着挑剔的眼光来看岭上的风景。
岭上视野开阔,远眺群峦叠翠,连绵起伏,又有拱卫着马坡岭之势,不远处较为平缓的山头却是色如青黛的茶园。少总说,山下的溪流不远就汇入沅江,这里年平均降雨大,雨后群山就会被层层水雾笼罩,厚的让人看不到别的山峰,薄的如轻纱,群山在雾中时隐时显,人在雾中如临仙境。我从别人拍的照片中看到过这种情景,正是这种环境才生长出好茶。此刻的群山让人心胸开阔,让我们这些天天呆在水泥森林中讨生活的人感到如不满足生活的苟且不远处就有诗和远方。
眼前的木楼是春季制作高档茶的手工作坊。由于不是制茶季节,只有夫妻俩人看守,木楼安放着一些手工制茶的器具,这些器具与我们在山下看到的制茶机器不同,给人一种古朴的感觉,少总告诉我这夫妻俩是手工制茶的好手,他们制作的茶在外面卖很高的价呢!
马坡岭的茶树与山下茶园的不同,茶树比较大、没有人工修整、参差不齐,不施肥、不打农药。通往茶园小山头的路铺上了青石板,缓坡地带建了一景观――犀牛池,少总说无论怎么天旱这池水不干,还给我们讲了一段美妙的传说,而我更好奇的是这么高的山池水常年不干,仔细想想也能明白,这里雨量充沛植被好自然不差水源。我开始有些羡慕这里的茶树,在这仙境般的环里,远离人居,自由自在生长,有超凡脱俗之惬意。
小山的一侧有一块平地,有两株两百多年的古树,这里以前是一尼姑庵,也是百尼茶庵的主道场,香火很旺。我想以前来庵堂拜佛的人,无论是祈福的还是还愿的经过跋涉在这里看看群山、看看茶园、听着念经声、喝一杯这里产的茶一切烦恼都会被洗去。现在虽然庵堂不在了但这两株满是苍桑的古树似乎还铭记着昔日的盛景。
站在小山头上放眼远眺,有一个十多户人家的小村座落在这群山的最高峰下,少总说那里的山民还保持着比较传统的生活方式,很多民俗与山下不同。从小山头的另一侧可以望到,一个小镇散布在群山环绕的小盆地,那就是茶马古道上曾经驿站的所在地。
朋友们忙着拍照,我却神游了。我仿佛看到尼姑庵的鼎盛,听到茶马古道上马帮马碲的”得、得”声,仿佛看到山民茶农采茶制茶的场景,看到新媳妇送新郎跟随马帮去远方,看到尼姑们在古道旁施茶,看到新媳妇儿向从远方归来的马帮打听丈夫的消息,看到百年千年茶马古道的兴衰变迁……。
下山了,在车上少总说,他们茶业公司计划配合当地政府把马坡岭和山下的小镇打造成休闲旅游景区,让浮躁的人们登临马坡岭参与到采茶、制茶劳动中体验古茶人的生活。
是啊,这么美的风景,还有厚重的茶文化,建成茶旅景区后来这里观景、采茶、制茶、品茶,体味百尼茶庵、茶马古道历史的人一定会得到身心洗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