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动症

一、 中医视角下的抽动症

中医认为抽动症属于“肝风”、“慢惊风”、“抽搐”等范畴。其核心病机在于脏腑功能失调,阴阳失衡,风动痰扰。

原因分析(病机)

1.  肝风内动(核心病机):

    肝主筋,开窍于目:肝的功能失调直接影响筋脉和眼睛,导致眨眼、面部抽动、耸肩、四肢抽动等。

    肝失疏泄,气郁化火:情志不畅(学习压力、家庭紧张、惊吓、责骂等)导致肝气郁结,郁久化火。肝火亢盛,灼伤阴液,引动肝风。

    肝肾阴虚,水不涵木: 先天禀赋不足(肾为先天之本)或后天耗损(久病、过劳、睡眠不足)导致肝肾阴血亏虚。阴不制阳,肝阳上亢,虚风内动。

2.  脾虚痰聚:

    脾为生痰之源: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生冷)、思虑过度损伤脾气,导致脾失健运,水湿内停,聚湿成痰。

    痰浊内蕴,蒙蔽清窍:痰浊上扰清窍(脑),可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怪声秽语(发声性抽动)。

    痰随风动:肝风内动时,挟痰上扰,使得抽动症状更为复杂多变。

3.  心肝火旺:

    心火亢盛(常由肝火引动),扰乱心神,可导致患儿烦躁易怒、冲动任性、注意力不集中、睡眠不安,这些情绪和睡眠问题又会反过来加重抽动。

4.  肾精亏虚(先天因素):

    部分患儿有先天禀赋不足(肾精亏虚),体质虚弱,生长发育相对迟缓,神经系统调节功能不稳定,易受内外因素影响而发病。

中医解决方案

核心原则:平肝熄风,健脾化痰,滋阴潜阳,调和脏腑,安神定志。

1.  中药治疗(需专业中医师辨证施治):

    肝风内动为主:治以平肝熄风。

    虚痰聚为主:治以健脾化痰,佐以熄风。

    肝肾阴虚,虚风内动:治以滋水涵木,滋阴熄风。

    心肝火旺:治以清心平肝。

2.  针灸疗法:

    *  常用穴位:泻肝火、安神、健脾、调补肝肾。

   

3.  推拿按摩:

    如清肝经、补脾经,调和脏腑、安神定惊、缓解症状。

4.  饮食调护:

    原则:清淡、均衡、易消化。避免辛辣、煎炸、油腻、生冷、发物(如羊肉、狗肉、海鲜、公鸡、竹笋等易动风生痰之品)及含咖啡因、人工色素、防腐剂的食物饮料。

多吃健脾养肝益肾的食物,如山药、莲子、薏米、百合、枸杞、黑芝麻、核桃、绿叶蔬菜等。

5.  情志调摄:

家庭氛围: 创造宽松、和谐、温暖的家庭环境,避免过度批评、指责、打骂。父母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减轻压力:合理安排学习任务,避免过度紧张和疲劳。保证充足睡眠。

心理疏导: 理解孩子的痛苦,倾听其感受,帮助其宣泄不良情绪。培养兴趣爱好,转移注意力,增强自信心。

二、 心理学视角下的抽动症

现代心理学(结合神经生物学)认为抽动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具有遗传易感性,其发生和发展受到生物-心理-社会多因素的综合影响。

原因分析

1.  神经生物学基础(核心):

    基底神经节-丘脑-皮层环路功能障碍: 这是目前公认的核心机制。该环路负责运动的计划、启动、抑制和习惯形成。其功能异常(可能与多巴胺、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系统失衡有关,特别是多巴胺系统过度活跃)导致不自主运动和发声。

    遗传因素:家族聚集性明显,研究表明存在多个易感基因位点。

    围产期因素:早产、低出生体重、产伤、窒息等可能增加风险。

    免疫因素:部分患儿发病与链球菌感染有关(PANDAS/PANS假说),提示免疫反应可能参与触发或加重抽动。

2.  心理因素(重要诱因和维持因素):

    应激与焦虑:这是最关键的心理学诱因。压力事件(如考试、转学、家庭冲突、父母离异、亲人去世、被欺凌)、紧张、焦虑、恐惧、兴奋等强烈情绪,会显著诱发或加重抽动症状。 抽动本身也可能成为新的压力源,形成恶性循环。

    感觉统合失调:部分患儿存在感觉处理异常,对某些感觉(如衣物标签、声音、光线)过度敏感或迟钝,可能通过不自主抽动来调节感觉输入或缓解不适感(“先兆冲动”)。

    条件反射与习惯化:某些抽动最初可能是对生理不适(如喉咙痒、眼干)的反应,后来通过条件反射固化为习惯性动作。抽动后短暂的紧张感释放也可能强化这一行为。

    注意与抑制控制缺陷:抽动症常共患ADHD,注意力缺陷和冲动控制困难可能间接影响对抽动的觉察和控制能力。

    强迫观念与行为:抽动症与强迫症(OCD)关系密切(共病率高),部分抽动(特别是复杂抽动和发声)可能带有强迫性质。

3.  社会环境因素:

    家庭环境:家庭氛围紧张、父母期望过高、教养方式严厉或过度保护、缺乏情感支持等,都会增加孩子的心理压力,诱发或加重抽动。

    学校与社会环境:学业压力、同伴关系(如嘲笑、孤立)、社会对抽动的不理解甚至歧视,都会带来巨大心理负担。

心理学解决方案

核心原则:心理教育、压力管理、行为干预、改善环境、处理共病。

1.  心理教育与支持:

    对患儿和家长:解释抽动症的神经生物学本质(不是故意的、不是学来的、不是精神疾病),减轻病耻感和自责感。强调抽动症可控可管理,增强信心。

    对学校和社会: 普及知识,减少误解和歧视,争取理解和支持(如考试延时、允许短暂离场缓解抽动)。

2.  心理治疗:

    习惯逆转训练: 目前最有效的行为疗法。包括:

    觉察训练:识别抽动发生的“先兆冲动”和具体动作。

      竞争反应训练:学习一种与抽动动作在物理上不相容、且不易被察觉的行为(如当手臂抽动先兆出现时,进行等长收缩绷紧手臂肌肉并保持几秒),在觉察到先兆冲动时立即使用。

        社会支持:家人朋友给予鼓励和提醒。

        泛化训练:在不同情境下练习使用竞争反应。

    暴露与反应阻止:主要用于处理先兆冲动和与抽动相关的强迫观念/行为。鼓励患儿主动暴露于诱发抽动的冲动感中,同时阻止抽动行为的发生,学习耐受不适感直至其自然消退。

    认知行为疗法:处理与抽动相关的负面想法(如“别人都在嘲笑我”、“我控制不了自己很失败”)、焦虑情绪以及共患的焦虑、抑郁、强迫症状。

    放松训练:如渐进式肌肉放松、腹式呼吸、冥想、正念练习等,帮助缓解整体紧张焦虑水平,增强自我调节能力。

3.  环境调整与压力管理:

    家庭:营造宽松、接纳、支持的氛围。减少冲突,调整不合理的期望。建立规律的作息(尤其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关注抽动行为(有时关注本身会强化)。

    学校:与老师沟通,争取理解和支持(如座位安排、允许短暂休息、减轻课堂发言压力等)。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患儿自身:学习识别压力源,掌握放松技巧,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和宣泄渠道(如运动、艺术),合理安排学习生活避免过度疲劳。

总结与关键点

中医视角: 强调整体观和脏腑功能失调(肝风、脾虚、肾虚、痰扰),治疗以调和脏腑、平衡阴阳、熄风化痰为主,注重中药、针灸、饮食和情志调养。

心理学视角:强调神经发育障碍的核心(基底节环路功能异常、神经递质失衡),重视心理社会因素(压力、焦虑、环境)的诱发和维持作用,治疗以心理教育、行为疗法(HRT、ERP)、压力管理、环境调整、处理共病为核心。

现代精油疗法——同时辅助解决身体和心理问题。

最重要的一点:抽动症的管理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耐心、坚持和多方协作(患儿、家庭、医生、治疗师、学校)。没有“一劳永逸”的方法,但通过科学合理的综合干预,绝大多数患儿的症状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寻求专业帮助是迈出成功管理的第一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