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网上,如有侵权,请告知。马上删除。 上大学了,刚刚想申请一下实习,爸妈说:“先别申请,好好去读研吧”,“我年轻的时候就是因为没有深造读研,现在留给我的机会就不多”,“不读个研以后很难找工作的”。
然鹅,读研之后,你发现申请难度变大,才发现很多岗位明确写着只要本科生,爸妈说:"你怎么没有实习啊,你看看那个谁谁谁都拿到了"。
爸妈,你们能给个统一意见嘛?我到底怎么办才好。
很多时候求职的时候,在懵懵懂懂中听了爸妈的一些好心但是不恰当的建议,其实是有可能毁掉申请季。这次我们作为一个科普贴,帮留学生和爸妈们科普一下海外求职的几个最大的误区:
爸妈建议一:
“你就好好读书,GPA高了到时候自然有面试”
这句建议的逻辑是,如果有了好的成绩,公司自然会觉得你的工作水平高,可以轻而易举拿下面试。
求职的环节一般是:第一步做好简历、有个合格的GPA、求职信、做Networking,第二步是在此基础上开始准备面试需要的技术性知识,第三步是拿到面试,通过之前的准备成功在低年级时候拿下相关的实习。第四步,有了上述所有的经历之后,才能在最重要的大三申请季拿到Dream Company实习offer。名企一般是通过大三的实习转正拿到全职Offer的。
学业至上的亚洲文化熏陶下的爸妈,往往只建议你努力考好GPA。然鹅,仅仅有个高GPA连上述第一步环节都没有完成,更不用提拿offer了。
爸妈建议二:
“你先考个研,没有研究生找不到工作”
爸妈说的这条建议,并不是100%错。如果你在大陆找工作,很多内资公司还是更认研究生的。但是!你本科留学出国花了一两百万,就是为了回国找个国企工作吗?
国外的金融、咨询工作,基本是以录取本科生为主,尤其是工资最高的金融前台工作(IBD,Sales and Trading,Asset Management)和管理咨询。原因也很简单,因为研究生在国外是被认为是一个学术路线;本科生能胜任的工作,自然不需要学术路线的研究生来做。美国IBD、管理咨询的初级分析师基本是100%录取本科生。研究生就只有部分亚太地区可以投简历申请了。在大一大二的时候就确定读研,等于缩窄自己的求职路。
爸妈给你这个建议的时候,你需要理直气壮地说:“你看那个谁,大二就去高盛实习了,我现在不开始求职就是要准备失业了”。
尤其在海外,很多时候读研 = 失去申请资格。还记得当年传遍人人网的商科学历鄙视链吗?MBA > 本科 > 研究生。你以为是打错了顺序?其实,这才是一个血淋淋的现状。本科就能找到的好工作,干嘛要读研?
爸妈建议三:
“暑期不实习没事,去读个暑校”
读暑校可以把难课提前修掉,又能换学分,很多情况下比自己学校便宜。何乐而不为呢?
暑校本身没有错。但是,你要考虑时间成本。四年制本科只有两个主申请季(大二实习、大三实习)和一个辅申请季(大一实习)。注:大四一般是不做申请,靠大三的实习return offer留用,建议一简单提到过
如果你用掉了一个大一暑假、或者大一加上大二两个暑假,那么你的求职申请季就减少了33%甚至66%.
如果你比别人少了这些实习经历,简历上的Professional experience难免会有明显的瑕疵,怎么可能在竞争力上相提并论呢?
爸妈建议为什么不可取?
虽然爸妈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职业建议往往不适用于现在的留学生职业发展。那么,从客观角度来讲,爸妈给的职业建议为什么往往不可取?
1. 他们投射自己的人生经验到了你的职业选择中。比如,一位从事机械工程工作20年的母亲,对这份职业非常满意,也会潜移默化地告诉自己的孩子这个职业非常好。带着循循善诱的心态,也许爸妈也会指向这个行业。但是,也许你留学之后对于营销或者法律感兴趣,也许你的语言优势更让你想从事此类工作。长辈通过自己经历的建议,不一定代表你自己的喜好。
2. 家长会倾向“稳定”的职业选择。往往对于家长来讲,“投行”“交易员”“管理咨询”这些行业随时可能裁员,竞争压力特别大。但是对于95,00后来讲,“一做就做20年的公务员”工作听起来肯定乏味无趣没有挑战。在一家公司一般就是2-3年就跳槽到新的公司,是很正常不过的职业发展路径。爸妈的出发点虽然是好的,但是在现在这个年代显然不适用。
对于一个四年制的留学生来讲,主申请季往往是从大二开始(英国三年制主申请是大一,从申请Spring Week开始,参考:手把手教你申请Spring Week:最不为人知的投行敲门砖)。大二就拿到Dream Company Offer的人,和没有拿到Offer的人,究竟在生存状况上有什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