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的源远流长就不多废话了,俺们礼仪之邦的名气蜚声太阳系,骄傲啊,自豪啊,但是心虚啊……
说,红白大事随礼时,有没有皱过眉?过年过节走家串户大包小包时,内心有没有各种OS?大春节的,年终奖还没在手里捂几天,就得给熊孩子包红包时,有没有不舍........得了吧,如果你还义无反顾,说明你不是年薪几百万以上的,就是神经末梢敏感性不好。所以以下讨论,撇开这两种人。
当感情物化成一个红包,而且厚度超出内心在意度时,我们对于这件 红包事宜 的感观体验就不那么单纯了。通过化学反应,负担感,患得患失感,就被调制出来了,比如,我这下半个月咋过呀?我娃的一学期绘画培训费用咧。别人不知道是不是比我送的多?下次我办事时他能送这么多么?.......看看红包送出去的不单单是祝福,祝愿和情谊,还有我们羞于承认的情绪。
除了亲朋好友间的,对于父母,那些平时对自己父母联络,照应不多子女,这过年过节的红包就成了负债清偿款,一年甚至几年的不孝,汇成一个大红包,自己心中的愧疚也一笔勾销。
当然,红包的原本寓意是很美好的,让表达情感这种主观的东西实体化,礼轻情意重我们都很认同,因为 礼 是不能尽述我意的。所以我们一直给这个礼加分量,直到我们为之吃力。那么,然后就尽意了么?小姑结婚你是买部车给她,还是买栋房,更能表达你的祝福?过年过节,给大舅是送一个月工资的礼物,还是一年的?......结果有不同么?感情有质的变化么?小姑还是那个小姑,大舅还是那个大舅......关系不会因为送的多寡而变化。好吧,我承认以上这些我统统送不起。
我只想说以上礼重程度的不同,还不足以改变你们的关系,其他份量的就更不会了。
上段时间,看了央视采访贫困村,当时新闻重点是当地兴起的简化红白喜事的风。原本是一边吃着脱贫款,一边却大操大办婚丧嫁娶。而且其中各地随礼可没有分贫困村级别和富裕村级别。视频中村长书记带头做村民的工作,村民们对此非常赞同,一边倒的支持。采访中,询问他们为啥有这个意愿之前不改变这个情况?他们普遍的一句话,很有代表性,意思是大家都不敢带头改变,怕被别人质疑自己的意图。
这也反映了目前我们畸形红包文化蒂固的一个原因。简言之,就是敌不动我不动,大白话就是,谁也不想做恶人。
反正亲戚朋友不知道我昵称,我就大胆来捅捅这张纸,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交给我,给红包减减负,给年头节尾送礼沥沥水,且听我说道说道。
首先,自上而下。征对亲戚间的,家里的长辈要带头,长辈们也有子女,加上也是如同从媳妇熬成婆一样经历过来的,他们深有感受。特别是家族里位高权重的,顶层设计好更容易执行下去。
其次,舆情氛围。制造一种大家都齐心合力达共识的氛围,切记,如果此时出来有充胖子,讨口舌便宜,破坏整体统一的人员,一经发现,及时隔离。要知道我党最厉害的地方就是统战,对这种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如若不奏效,隔离变孤立,保准行。
此点也适合朋友同事间,大家年龄跨度不会很大,加上现在社交软件方便快捷,不用面对面,有利于大胆提议,广泛讨论,得共识。
最后,长痛不如短痛。这事不像断奶还讲究循序渐进,得同戒毒当机立断,以免再沉渣泛起。
此举一成,必然风清气正,达正畸功效。
以后,过年过节,我们拎兜水果就走家串户,心理和身体的负担轻,我们能走的更轻快更频繁,随时随刻,想念谁就当即前往,家长里短不会断,还给我们更大周旋和自由空间……感情的联络自觉自发才是最高层次。
亲朋好友婚丧嫁娶,至上一份不是负担的心意,我们用心感同深受,是对当事者最大的尊重。
对待父母,我们常回家看看,不让父母红包解千愁,有空陪父母看一部电影,走一座城市,给他们讲讲你工作生活中的趣事.......之前听说过一个观点,说中国人的情感都是向下的,父母对子女付出,子女又对自己子女付出,单行线,是该好好思考下如何做到交叉和环形,让我们的表达更能体现我们的内心。不过这又是另一个主题。
总之,红包只是个表达情感的手段,不能让其剥夺了主控权,我们的内心,我们真实的情感,应该在红包退去戾气后,获得更好的诠释。因为有自己的社交立足点,才有了各种情感,也理应由我们的情感去填充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