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年最后一个小长假:元旦就要到了。作为一名资深打工人,发自肺腑的感受就是:每天最期待的是下班,每周最期待的是周末,每个月最期待的是发薪。而能让我们对着日历,算计半天的,就是每年的,那几个大小长假了。
度日如年等来的长假,却在眼睛的一睁一闭间,转瞬即逝;不断的周而复始中,一年一年就这么过去了。
在感叹岁月蹉跎时,遥想古人当年,是否也有过如此境遇呢?他们的假期是怎么放的,比现代的我们多吗?
回到先秦的时代,大家基本上都是农民,一年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春播秋收。官员们再能说、能干,没东西吃,也是白搭,所以都在这两个节点,统一放假,以示重视与庆祝。
还有一个假期叫“沐休”,也就是放假回家,闭门谢客,只为了洗个澡。古人对洗澡这事很重视,所谓的“澡身浴德”。
古代男生都是长发飘飘,洗完头之后,没有吹风机这些辅助,只能坐等自然干,然后才能做发型。所以此时不宜出门,不然满大街跑的,都是披头散发的,那场面有点惊悚。
到了汉朝,就有了官方的休假规定:吏五日得一沐休,也就是五天可以休息一天。汉朝是实行办公寄宿制,官员们在府衙连续上班五天后,可放一天回家团聚。
为了把工作效率最大化,聪明的汉朝人采用轮休制,错期放假,保证每个岗位都有人值守。
到魏晋时,打工人的春天来了,除了上五休一,又新增了很多假期:春播秋种有田假,换季了要逛街买衣服有授衣假,家里祭拜祖宗有私祭假,娶媳妇了给婚假,去扫墓了给拜墓假,回娘家看丈母娘有省亲假。算起来,总共有两个月的假期可以挥霍。
轮到大唐公司开业后,李老板觉得假期太多的话,容易造成人员懒散,而且名目繁多的假种,太多漏洞。于是大笔一挥,化零为整。
公假由上五休一,改为上十休一,国假浓缩为春节、清明、冬至各七天,共三个长假。而对于各部门的一把手来说,想休全假那是不可能的,必须随时在岗加班,高收入意味着高付出。
要论大气,还得数宋朝的赵老板。除了上十休一不变,春节、寒食节、冬至各放七天,上元、夏至、中元各放三天,立春、清明各放一天。
在宋朝,一年总共可以休68天!
元朝的蒙古人,是马背上的民族,走到哪就算哪儿的主,本就没有上班的概念,所以给的假期也蛮多的。老板懒散了,员工自然也就跟着沾光了。
上十休一的旬休不变,老板生日、冬至各放两天,春节、寒食节各三天,七月十五、十月一号、立春、端午、立秋、重九各方一天。
当然,这些假都是没啥事的时候放,遇到紧急公务,或者老板召集开会,必须随叫随到。旷工的停薪留职,一年内还没回来的,收拾下准备坐牢吧。
下面隆登场的是,史上最抠最狠的大明公司的朱老板。朱元璋是放牛娃出生,家里往上倒八辈儿都是贫农,受尽官府的欺凌侮辱。所以骨子里对官僚阶层,充满了敌意和不信任。
朱老板的逻辑就是:老子给了你们乌纱帽,按月发钱给你们,不用像农民一样种地受苦,已经是皇恩浩荡了。还想要多多的带薪假?想多了吧!
不过,考虑到就算是机器,也得停电保养,最终,朱老板大刀砍下去:每个月休一天,春节五天,冬至三天,这些是全国统一假。另外,在京的官员,多给十天的元宵节假期。其实朱老板,就是为了给自己放个假,吃个汤圆、赏个花灯。
同样,假期里遇到紧急公务,必须立即返岗。洪武朝的官僚阶层,可以算是史上最悲惨的一个群体了。别的朝代出了差错,顶多丢官,回家种地卖红薯;在朱老板手下干,准备棺材是标配。
到了清代,估计是嫌经常放假,会耽误很多事,爱新觉罗老板索性把元旦、冬至、元宵连起来,一次性休它一个月,凑了个超长假期。这时候官印都会收起来,所以叫“封印”。
很多人看电视剧里,当官老爷们都是威风八面,再加上还有这么多的假期可享受,恨不能穿越去过把瘾。
先别羡慕,古人的上班时间,就能打破你穿越的美梦。
《诗经.齐风》里有云:鸡既鸣矣,朝既盈矣。早上鸡叫的时候,官员们就已经在朝堂上,开始上班了。
古代是卯时起床上班,也就是早晨五点到七点。七点前必须完成打卡,在朝堂排好队等着皇上临朝。
离皇宫远的,五点必须起床,而一般三品以上官员才有资格骑马坐轿;所以靠11路的,三四点就要起床出发。
如果不幸迟到了,那不是给领导打个马虎眼,就能过去的:皇上,不好意思,今天迟到了,下次一定注意。
朝廷有明文规定:迟到者,重打二十大板,扣三个月工资,以此类推。如果连续迟到一个月,直接去大理寺,领一个月的小单间使用权,感受下牢狱之灾。
明朝曾经有个五品官员,因为起晚了,一路狂奔着赶早朝,结果走夜路太急,失足掉河里淹死了,可见迟到的后果有多么可怕。
所以,古人的敬业和辛苦,真是现代的我们无法比拟的。但如果只看假期天数,按照规定,我们每年应该有115天的假期,远超古代。
这么多假期,差不多是上三休一了,可为何还是觉得太少呢?总感觉上班的时间远远多于休息的,有同感的,欢迎留言,一起吐槽。
别忘记关注、点赞、转发,谢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