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在中国,一个在希腊,不同的灵魂却接 受着命运给予的相似的使命。他们拥有不同的造化,却又有着奇妙的联系。
孔子是中国伟大的先贤,其儒家思想对后世影响至深,与他时代相近的世界另一端同样生活着一位思想巨人——苏格拉底。两者分别是东西方文化史上耀眼的明星,但由于时代背景、社会文化环境、生活经历等多种差异,他们的教育思想也各有千秋。接下来,本文将从时代背景、生活经历这两个方面分析他们教育思想不同的原因。
不同的生活经历酝酿出不同的人生味道。春秋末期的政治纷乱、诸侯倾轧、百姓贫苦,加之孔子政治上的失意,促使他开创私学来培养人才,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相信礼乐教化可以挽救分崩离析的西周王权。且独特的游行讲学让孔子对于政权割裂下的现实残酷有了更深的认识。世间象的百态、弟子的抱怨争论、各国的政治针对、沿途的颠簸饥饿、个人意志的挑战……让孔子将政治上的兴趣转移到道德教育领域中,主张仁爱教育,偏向情感。而苏格拉底的随性演讲和饱受当时争议的教学方式,让他选择放弃雕刻师的职业去当一名不收取报酬、不设馆的社会道德教师。他主张“美德即知识”,强调“自制是一切美德的基础”,他看重知识对个人认知的影响,把追求智慧看作是一个人的最高品质,与孔子的“仁”的教育相比更偏向理性。他相信人只有拥有道德的知识才能自觉向善,明确善恶之界。
事实上,生活造就人的轮廓,孔子和苏格拉底对教育的不同见解除了来自于他们的生活外,还来自于他们所处的时代。
两者所处的不同时代背景将情感和理性装在不同的两个巨人的头脑中。孔子生活在中国的春秋末期,此时礼乐崩坏、世道衰微,正值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的过渡时期。社会的急剧变化、动荡的社会现实让孔子对战火和人事的纷争体会的十分深刻,诸侯之间露骨的权力倾轧让他提出以“仁”为核心的教育,崇尚德治,希望“仁爱”使人向善,可以缓解社会矛盾。“仁”是孔子伦理道德教育的核心。之所以提出“仁”的君子教育,个人认为和当时的西周政权分裂、诸侯自持武力的局面有着密切关系。面对诸侯异心,孔子希望能重新回归到一家之统,所以就需要亲缘关系的维护,那么人伦关系是最根本的社会关系,并且人伦的核心就是血缘,故而他提出“仁义礼”的伦理观念也是深受时代和社会的影响的。“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焉。” ,孔子重民生,主张仁爱教育,主张培养贤者来促进社会统治和安定,并且主张通过维护人伦关系来促进亲缘社会的稳定,推广“仁者爱人”的君子德行教育使得掌权者能自我感召施行德治。这些在某种程度上和苏格拉底的道德教育主张有相似之处,但不同于孔子的是,苏格拉底是希望通过培养贤明的人促进民主社会的发展,而不是为了封建统治者服务。而这与苏格拉底所处的时代相关。
苏格拉底生活在希腊城邦奴隶制的衰落时期。当时社会风气败坏,人们生活尚奢靡,且智者学派大力宣传“人是万物的尺度”一方面解放了人性,另一方面使从神性中解放出来的人性不受宗教信仰的束缚,缺少约束的物欲开始不加节制地刺激社会的守法风尚。面对这样的局面,苏格拉底选择理性的知识来挽救法制失控的社会。清醒的苏格拉底希望人们能回归理性,以充分的知识了解善恶之分,从而能良好地控制自己的言行举止、修正自己的道德行为,以此来推动雅典社会的道德风尚回归和民主的正常,而不是不加节制地挥霍民主的权利使雅典社会成为少数鼓吹者的天堂。
孔子被誉为“万世师表”,苏格拉底被誉为“众师之师”,两者的教育思想都对后世的教育产生重要影响。他们的智慧结晶值得我们去探索琢磨,其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上的独特创见对我们的教育事业上的观念生发仍具有重要意义和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