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什么都变小了,是最近几年才有的感觉。(尤其是那些记忆之中,曾经无比宏大的地方)
人一旦有了这种感觉,是不是一个提示你已经变老了的信号,我不知道。但是,这种感觉是以前从来没有过的。而且来得突然,甚至让你猝不及防。
无意中有了这种感觉的时候,还以为是错觉,不是不敢相信,而是根本就不相信。进而导致十分疑惑自己的判断能力,并且开始质疑起记忆力是不是也出现了问题。
在这里学习了五年的吉林市第三十中学,是七十年代初期盖起来的红砖楼房。当时的三层楼,在周围的一大片平房和菜地之间,显得相当壮观。方圆几公里范围之内,惟一的一幢大楼,属它最显眼。楼前的一片绿地,上学时被我们称为“大操场”。下课时嬉笑打闹、每天课间的广播体操、每年春秋两季的运动会,都在这块儿当时在我的眼里大得不得了的“大操场”上进行。下课的铃声只要一响,几百个学生从正门和两个侧门涌出来,一下子撒在大操场上的时候,犹如围棋盘上立马布满了黑黑白白的棋子,但谁都没有感觉到大操场有多么的拥挤。
开运动会的时候,五个年级、几十个班的桌椅把用白灰画满跑道的场地团团围住的时候,反而还要会有不那么紧凑的感觉。那个时候,学校里的各种集会还很经常。毕竟紧跟着形势,什么时候都有需要。尽管几十个班的学生也没能把大操场坐满,除了学生聚在一起的方阵之外,还会闲出不小的一大片空地儿。
教学楼高大、操场宏大、教室宽大,反正那个时候瞅哪都感觉到很大。唯独眼中的自己和同学都显得那么小。
如今,眼前这块儿曾经“大操场”,以及几经重新挂面、装璜、粉饰过,但还是万变不离其宗的三层红砖小楼,已经被周围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圈围得完全没有了记忆中的壮观。
身在院子外头,没等踏入校园半步,便有了一种被包裹着已然喘不过气来的感觉。
进入一枝秃笔自言自语模式。对于喜欢写字的人来说,大致相当于习武唱歌之人的拳不离手 曲不离口。对写作的兴趣,虽远没有达到如饥似渴,不可餍足的程度,更没有达到遗世独立,凭虚御风那种忘我。但是,一天当中最快乐的事儿,大抵都发生在一枝秃笔自言自语这个码字的过程。
秃笔,如果说还有点作用的话,那就算可以用作杠杆去撬动灵魂。吱吱呀呀的较力中产生的火花生腾出来文字,轻描淡写地让自言自语静静地流淌,那枝秃笔也许能沾光于太阳。
我会把这种自言自语,定位在细水长流的日子里,把零打碎敲的时间和空间,幻化成文字去对付那些无聊和寂寞。在这其中如果还能顺便把属于自己的时间,点缀得绚丽多姿一点儿,把空旷干瘪的空间,充盈得饱满圆润起来,那就再好不过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