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让我想到《诗经.陈风.月出》,我们中国人,我们人,久于,对月有怀。
有怀,有时是理,有时是趣,有时是情。王建的月亮,不同于张若虚的“江月何年初照人?江畔何人初见月?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也不同于苏轼的“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王建的这一个月亮,是邈远的时间和阔大的空间里,很多很多人看见的,同一个月亮,“今夜月明人尽望”,是一个情字。而这里的情,是一个思字。
思,如果有一个可以被看到的过程,这个过程应该就是——冷露无声湿桂花——安静,久深。袭人!
思,如果有一个可以被看到的样子,这个样子应该就是——中庭地白树栖鸦。“蜎蜎者蠋,烝在桑野”,在桑林田野里,蜷缩安稳的野蚕,和能够在树上栖静下来的鸦,是一个意思,都能代表思。它们是看得见的思,并由此表现出看不见的思。
王建是一个很会写诗的人,他的秋思的样子和过程,他在一开始就写了,然后篇末他突然问,“不知秋思落谁家”——不知道谁人在思;不知道月亮把思落在了哪里——真巧!这首诗除了这一问巧,还有遍诗,没有把“我思”直接抒发出来,而是转换到具体的意象,写得含蓄。
有选择性的意象和天外直落的一问,亲爱的孩子,你能尝试用一样的巧法,写一首诗吗?
这一首诗写情,却见平和,有我们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特点:大海一样,愈深涌,愈平和;愈平和,愈深涌。这也符合人之情的特点,情不迫切,情不着急,一样日出日落,吃饭睡觉,但情字深绵,不时就见!无处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