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领导让我参加《魔力演讲》的培训的时候,我是拒绝的。
自我介绍一下,我是国内知名教育企业的一名中层管理者,(如果凑不要脸的话)当年也算是地区性的名师。在全国各地的大学和高中的百人、千人讲座我也没少讲过,至今为止还能经常接到邀请,说明讲的也还算是不错。如果追溯到大学,我曾经获得过2011年的外研社杯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的一等奖,虽说是英语的,但是至少也算是个演讲能力的证明。我上次被别人评论演讲能力还是小学的演讲班,让我作为学员参加演讲培训,我似乎觉得是领导在暗示我什么了不得的事情。
“我是让你看看人家怎么培训别人的。”领导如是说。好吧,看来这还是个潜伏工作。
所以说在《魔力演讲》开课的那一刻,坐在台下的我虽说不上是虚心求教,但起码算得上是心怀鬼胎。带着狐疑和一丝的不屑,我开始了我的魔力旅程。
长话短说,短短的两天一夜的课程,扫去了我所有在演讲这件事情上的傲慢。
其实对于演讲我并不是没有疑惑的,我最大的困境在于我可以把一场演讲讲好,但是我很难指导别人,帮助别人把演讲讲好。在面对没有演讲基础的老师的时候,我往往只能望洋兴叹,狠狠地叨一句:“孺子不可教也!”演讲对于来说是一个高度个人化的能力,我觉得演讲学不了,只能悟。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我可以传道于你,但是悟道只能看缘分。
这是我过去的演讲观。
周立之老师口中的演讲不是这样的。
《魔力演讲》把演讲的氛围了“科学”和“艺术”两层,第一天的科学部分,荔枝老师成功的把一个在我看来玄之又玄的内容讲得制式化、系统化、可复制化。无论是开头、结尾还是中间内容部分,都是有很多可以帮助新手快速上手方法的。这些简单有效的方法论让我非常受启发,因为在我自己的演讲中也经常使用过这些手段,但是从未认真的思考过如何可以更加清晰的梳理出来,如何抽象出方法论。
我在《魔力演讲》的课堂中获得了“意外”的收获。看来这个课程真的不只是适用于非专业的演讲能力提升者,对于有演讲基础的人也是非常有益。
课程的“科学”部分固然好,但是对于“艺术”一层,我还是有些忐忑。毕竟泥叔是一个留着贝多芬式头发,大学时学习声乐的中年男子。初见泥叔的时候,虽然不知道他是否真的如他的外观一般飘逸,但是“浪”是肯定的。
第二天的课程是”道中有术“的,从某种程度来说,第二天课程的可操作性比第一天还要强。最为明显的是”梅赛德斯奔驰路标定位仪“中的三个内容的支柱——经典中国菜、经典乔布斯和经典好莱坞,这三个模型可以让演讲者在最快的速度上选择合适的演讲结构。再加上第一天对于开头结尾套路的使用,对于任何一场演讲,一个熟练的”魔友“应该可以瞬间梳理清楚基本的架构,确保自己有话可说。
这个内容不但是对于我自己梳理演讲内容有价值,对于我帮助别人提升自己的演讲能力更是价值千金。
所以两天一夜的《魔力演讲》课程对于我意味什么?正如我课上的演讲所说的,《魔力演讲》对于一个成熟的演讲者是一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体验。其实私下里,我也经常思考:我如何提升自己的演讲能力?很长时间,我都是几乎放弃了在表现力上的练习,只想从内容本身上进一步的提升。因为我错误的以为表现力仅仅是一个人对于自己语音语调的掌控能力,而没有意识到一个有逻辑、有技巧的演讲到底能多大的提升一个演讲的感染性。
其实并非我没有意识到,而是我忘记了。
运动员在日常的训练里很少进行完整的赛事模拟,其实做得更多的是分解的单项练习;而高手过招的时候,最后决定胜负的往往不是华丽的招式,而是谁在精疲力尽的时候可以保证基础动作不变形。越是高手,越是考验基本功,而《魔力演讲》就是帮助大家把演讲最基础的基本功拆开了、揉碎了让大家逐一练习。
这就是高手和绝世高手的区别,前者经常会沉迷于华丽的招式和高超的技巧,最后忘记了真正能搞定对手的只是手腕一翻的那一剑。所以绝世高手绝不会不屑于练习最基本的招式,最顶尖的演讲者绝不会假惺惺的喊着“无招胜有招”,让自己的基本共逐渐锈化。
好的讲师是不停打磨的,好的演讲是不停打磨的,好的课程也是不停打磨的。在《魔力演讲》的课堂上能看到许多来反复复训的“魔友”,一遍遍的打“魔”自己。一方面这是“魔友”们追求高手段位精益求精的精神,另一方面也是《魔力课堂》本身反复打磨自己的结果。
我在课上说,《魔力演讲》对于新手来说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它能帮助一个初入演讲的新人快速找到方向和目标;对于中间段位的伙伴来说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它能让演讲者在反复打磨中不断提升、不断精进;而对于熟悉演讲的伙伴们,则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帮助我们走上迈向真正的高手的道路。
这就是《魔力演讲》的两天一夜给我带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