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53】《游戏力2》第6章 挑战焦虑性思维

本章内容是先对焦虑性思维做了非常详细的解释,还用了一个笑话来帮助理解,焦虑性思维的人,活在过去和未来,被称为“万一”心理。焦虑者会为每件事想出一个最坏的可能性。

“万一”心理的人常见焦虑表现:犹豫不决、完美主义、过度准备,总是倾向于悲观。

适度的“万一”心理可以引导我们抓住重要的学习机会,做出积极的改变。必要的担心对我们有益,前提是我们在找到解决办法后,或者意识到担心也无济于事后,能够及时停止。

“应该”和“不应该”,是焦虑者的另一个思维习惯。人需要适度的“应该”和“不应该”,以使行为更加符合道德规范,然而一旦过度严苛,甚至带有羞辱的成分,就会制造焦虑了。

挑战焦虑性思维:必要准备→游戏→当下→激活更多脑区→先欢迎,后扭转。

“焦虑清单”,坐在孩子身边,陪他们把那些常常带来困扰的焦虑想法列成清单,然后让他们针对每一条提出挑战。我们要忍住急于为孩子提供更好主意的冲动,我们能提供的最佳帮助就是耐心地鼓励孩子去理清思路。

一些挑战焦虑性思维的游戏:“运气好与真倒霉”、“万一没有呢”、“滑稽舞步”、“间谍游戏”、“紧张实验室”。

很多焦虑性思维都表现为消极的自我暗示。积极的自我暗示,必须基于自信的语气!把“自我暗示”大声说出来后,孩子会获得更强的掌控感。

讲故事,是一种本能的疗愈过程,它可以防止某些恐怖瞬间积压成为长久的心理创伤。面对孩子时,这样一位倾听者会用慈爱和关怀营造出充满安全感的当下,从而自然抚平孩子在过去的事件中所遭受的伤痛。

有两个因素决定着孩子的大脑能否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一是在幼年能否接收到足够的爱和亲密,二是是否有足够的机会让更多的神经路径在同一时间内启动。

有助于激活多条神经路径的方法:“启动感官”游戏。还有前庭感(旋转或倒立)和本体感(让孩子用一个手指摸着鼻子走直线或单脚站立,然后闭上眼睛,再试试走直线或单脚站立。)

“烦恼时间”游戏,最理想的时间是每天临睡前,打破惯常的逃避模式,陪孩子尽情地“烦恼和担心”,最佳效果是在结束前孩子自己开始对那些“万一”想法感到无聊甚至厌倦。

“倾听焦虑的娃娃”游戏,“有益的预演”,“预演成功的画面”,“然后呢?”,“从这次紧张里,能不能找到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安全的冒险”。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