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我第一次阅读时感觉非常的艰涩,无法理解。直到前一阵子,因为一些事情的发生,我进行了自我觉察、反思并进行了一些疗愈,再翻开此书,我发现有了一些不同的感受,似乎靠近自己的真我更近了一些。在此,跟大家分享借由此书获得的启发。
有人问我:如果我的另一半抑郁了,我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应该怎么办?
不过同样是另外一个人,碰到了同样抑郁的另一半,却过的很开心,甚至还可以疗愈另一半,这又是什么原因呢?不同的人遇到相同的事件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反应呢?
日内瓦大学的科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一个光子分成了两个相同的孪生粒子,将这两颗粒子沿着不同的方向疏离,分隔了14米的距离,在旅程的终点,当它们中的一个被迫在两个通道中选择一个时,另一个光子总是与第一个光子做出了同样的选择,好像知道自己的孪生兄弟在干什么一样。科学家反复这个实验,发现每一次孪生粒子都会在岔路口选择相同的路线,就像有一股的力量在推动它们。
宇宙的本源也是如此,是小如黄豆大小的物质大爆炸,分解成无数个孪生粒子,这些粒子重新排列组合形成了万事万物和人类,从微观层面来讲,所有万事万物的本源都是孪生粒子的组合,那么也存在着一种无形的力量,让万事万物在不同的地方沿着相同的轨迹运动。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如果把我和他人看成一体,“我”发出一个意念改变了行走的轨迹,“他”也会不自觉地跟着这个意念改变自己行走的轨迹。在这个宇宙,本没有什么物质可以孤立地存在,因为万事万物原本就是这些孪生粒子的组合。
听上去有一些唯心,不过大家应该看过一个钟摆实验,所有的钟摆原本是不同频率运动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同频共振。那么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一处的变化,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就会引起整个系统的变化。
把这个理论放到家庭这个小系统里,家庭成员中一个人的意念开始发生改变,则会影响这个人的行为,同时又会影响到其他人的意念,其他人随着意念的改变也同时改变了行为——行为影响意念,意念影响行为,最后这些意念和行为都像之前所说的钟摆一样同频共振——一个家庭系统的状态就会随之改变。而是是否朝好的方向发展,就要看发出的是个什么样的意念了。
举个很简单的一个例子,如果一个人和自己的另一半相处不融洽,多半是由于希望对方改变,觉得对方满足不了自己的期待或者对方不够好,但是当这个人转换了自己的意念,放下期待并开始接纳对方缺点的时候,那么他(或者她)就会改变指责的相处模式并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对方,当他(或者她)开始欣赏对方,当对方感受到了另一半的欣赏,随之对方的意念和行为会发生改变,当夫妻二人行为都发生改变的时候,孩子的行为也会慢慢发生改变,只要这种正向的改变持续发生,整个家族系统都会慢慢改变,那么与这个家族相连接的其他家族也会随之改变。。。。。。。蝴蝶效应就发生了。
我们可以想象这个世界有一种力量、场域、或是一张巨大的网把我们每个人、整个世界和一种更高的力量连结在一起,这张网遵循了三个原则:
第一个原则:万事万物都存在于无量之网中,所有一切都相互关联,我们在人生某个领域所作的事,就会影响到其他领域。
第二个原则:场域内的任何一部分都包含着整个场域的信息。我们发出的每一个意念,无需传送,也会在我们投射意向的地方发生效力。
第三个原则:过去、现在和未来紧密相连,无量之网成了时间的容器,我们当前的选择和未来的体验提供了具有持续性的可能。
对于第三个原则,我想到“薛定律的猫”这个实验,将一只猫关在装有少量镭和氰化物的密闭容器里,镭的衰变存在几率,如果镭发生衰变,会触发机关打碎装有氰化物的瓶子,猫就会死;如果镭不发生衰变,猫就存活。根据量子力学理论,由于放射性的镭处于衰变和没有衰变两种状态的叠加,猫就理应处于死猫和活猫的叠加状态。在我看来,人生的体验也全在于当下的那个选择,而当下那个选择的开关就如实验中的镭,处于衰变和没有衰变两种叠加状态,人生的选择和随之的运行轨迹永远处于可变状态,一如十年前的你永远不知道十年后的你会是什么状态,这也是生命的神奇之处,永远没有人知道未来会怎样,但永远都可以选择可能的未来。
所以,把所有的人生都当成体验,未来将会无比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