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死亡并不是诀别,而是另一种形式的活着;童话故事里也说一颗星星落下来,就意味着有一个什么人就要死去。我没看到流星滑落的轨迹,可是公公却真的走了。
耄耋之年的公公,刚刚过完他八十九岁生日,就永远的离开了我们,离开了辛苦耕耘一生的家,山清水秀的坡顶,是他的“新家”。从此,他不再担心血压的猛然升高,不再戒酒忌食。戎马数年,教坛半生的公公可以随心所欲地吃喝玩乐而不受家人的唠叨。只是,我们的家不再圆满。婆婆失去了她依赖一生的老伴,只能以思念回忆她与公公曾经走过的坎坎坷坷,风霜与幸福。早晨看到婆婆送公公时哭得很伤心的样子,我想到了许多许多;儿子们永远失去了他们可敬可爱的父亲,不能如孩子般任性寻宠了;孙子们再也吃不上爷爷做的蛋卷盐菜肉饺子,对爷爷的记忆也会随着岁月的堆积变得慢慢模糊。
慈祥和蔼的公公善解人意,疼爱家人。没生病以前,每天早晨起得最早的总是他,清晨天还没亮,如果听到楼下嘎嘎嘎弄火的声音,一定是公公已经起床收拾煤火准备做早餐了。忙毕,又急忙到楼顶侍弄花花草草,给它们浇水施肥移栽。公公很喜欢做吃的,只是做得有些毛糙,不太讲究。每一个节日,他一定提前几天就开始弄这菜那菜,唯恐少了哪个家人喜欢的菜品。每次当大家对他做的菜给予好评,吃得很香时,他会乐呵呵地笑;如果菜不好吃,都不动筷子,他会局促地默默不语,神情显得十分不安。
军人出生的公公性情刚直,经常会和家人、街坊发生争执,但是心却很善良。记忆中,在和公公婆婆相处的这么多年,他从没和我有过争吵,而且,还在工作中不断的帮助关心我。一次学校班级出班刊,黑板报要用毛笔写,我写字糟糕,毛笔字更是有碍观瞻。吃饭时偶然说起,他欣然答应给我做。不到两天功夫,他就设计、排版、撰写好所有的内容,还在家里的地板上铺了让我先看效果。只可惜公公退休多年,已经不太熟悉教学新理念,无法适应新的教学模式的要求,他最擅长的菊花图最终也没能用上。但是明显看出公公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我的扶持。
公公宠爱孩子,他大儿子回忆起自己的孩提,童年时代的父亲形象时,总是滔滔不绝。冬天晚上很冷,那时还没有取暖器,要睡觉了,调皮的儿子不愿钻进冰冷的被窝,公公就会给儿子烤好被子,让他心爱的儿子能在温热的被窝里早早进入梦乡;早晨起床太冷,为了不让儿子上学迟到,他也匆匆为儿子暖好衣服才让儿子起床;最宠溺的是他出门担水时,如果能看到井里偶有的小鱼小虾,一定会捉了在水桶里担回家逗乐孩子们。看到孩子们欢呼雀跃的围着水桶转时,公公也开心得也跟着雀跃;常年在农村工作的公公,难得一次带着孩子们进城看望年迈的老父母,可是每次来了,他都会躲着婆婆,带着儿子们偷偷地去看一场那时非常稀奇的电影,或者给儿子们买几本小画书。
因为血压升高,公公在婆婆的监督下开始戒酒。没有喝酒的日子,公公的生活少了许多乐趣,可是他却经常劝导儿子儿媳们喝酒。每次家人团聚的时候,公公一定会为大家准备好下酒菜,如果哪天儿子儿媳们不喝点酒,他就会主动怂恿。从小滴酒不沾的我,在公公的宠溺下,也学会了喝酒,还是家里的大酒量。
今天起,公公就将以另一种方式活在我们心中,风轻云淡的初夏夜晚,他开启了自己的新旅程……早晨送公公出丧时,一直坚强的我们还是伤心地哭出了声音。之前几天中,家里几个很好的兄弟一直调侃说我这个大嫂应该带头哭哭公公,我都没能动真感情。心里难受是真的,失去亲人的滋味是痛苦的,何况那是我们敬重的公公,可是哭是要东真感情的。
清晨大家早餐的时候,我主动留下守灵,也近距离的和公公的棺木待了一会。晨曦中的棺木黑漆发亮,罩着漂亮的罩子,显出了公公的高大威武,精神飒爽。也让人仿佛看到了他驰骋疆场,在朝鲜战场上挥刀弄枪与敌人奋死拼搏的样子。
忙碌公公丧事的这些天,我们起早,熬夜,眼睛被香蜡纸烛熏得红肿,也仍然不知疲倦地做着。事太多,客人需要应酬。尽管每天都累得汗流浃背,脚疼得晚上睡不着,常常半夜醒来,也一直坚持着。因为一家人都想尽自己的所能为公公尽最后一点孝心,让他的最后一程走得体面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