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于世界有度、量、衡三种反应方式,但有很多人的认知和判断都像一把尺子或者一个斗,他们不会去改变自己衡量世界的方式。
我们认知的升级要从度、量变成衡,也就是需要通过调整自己来获得对于世界的真实认知;
不要“以不变应万变”,而是“以自己的变来应对世界的变”;
如果采取“衡”而不是尺子和斗的方式,就必须要遵循一个原则:延迟判断。
管理学创始人德鲁克认为,“延迟判断是20世纪管理学的重大进展之一”。
管理讲究“日清日毕”的效率,拖延对于管理者来说是最忌讳的一种习惯。“延迟判断是管理者最重要的素质之一”,这反映了德鲁克的远见卓识:面对世界的时候,我们很容易根据眼前的各种要素、情形作出一个判断,但你要意识到,看到的真真切切的要素、情形可能都只是一个局部判断或者一个截屏,是静态的,而此前和此后发生了什么你往往是不知道的。
还原真相:从静态到动态
“原谅”这个词里的“原”是还原,也就是当对方做了某件有违你预期的事,或者毁约的时候,结果显而易见,但导致结果的所有要素你清楚吗?
我很小的时候听过一个张献忠在四川的故事。张献忠被追捕的路上,躲在一个庄稼地里,又饥又渴。这时候他看见有几个人在吃西瓜,就起了一个念想,希望这些人吃完走了,他能捡西瓜皮吃,既能充饥也能解渴。
谁知道这些人吃完西瓜,把西瓜皮扔在地上顺便狠狠跺了几脚,完全不能捡起来吃了。张献忠就想:这些人怎么这么坏呀!有朝一日我要是得势了,一定要把这个地方的人全杀了!
这时他忽然听见小孩的哭声,原来是一个妇女抱着一个小孩走过来,哭声是后面跟着的那个小孩发出的。奇怪的是,这个妇女抱着的孩子明显比一边走一边哭的孩子岁数大得多,张献忠看见又想:这个地方的人果然坏透了!这个女的抱着岁数大的孩子,让岁数小的孩子走路,肯定因为岁数大的孩子是自己的,岁数小的是别人家的。
因为对方只是妇女和小孩,张献忠不怕暴露自己,他从庄稼地里走出来,问这个妇女:你为什么抱岁数大的孩子,让岁数小的孩子走呢?女人回答:走着的是我自己的孩子,抱着的这个孩子的爸爸妈妈都死了,太可怜了,我自己的孩子哭就哭吧!
张献忠这时才意识到自己刚才的判断多么错误。
这个故事讲的就是“延迟判断”。
人的认知和思维都遵守一个经济原则:尽可能省力,用一个既有的模式套在一堆现象上,并给出一个结论——这是我们认知的特点,想摆脱都摆脱不掉。“管理”恰恰是认识到人性的弱点,然后用一定的方法和措施校正这个弱点和错误。
“延迟判断”不是拖延,而是回归到一种情景当中,也就是还原真相。而还原真相必须要从静态回归到动态。
延迟质疑,延迟判断
回到我们刚开始的话题:为什么我看电影的时候不喜欢旁边坐一个爱质疑的人呢?
因为他的质疑出于他的某种判断,而由于他不能延迟自己的判断,也就不能延迟自己的质疑——很多判断随场景的变化会变化,与之相关的质疑也会随场景的变化而变化或者完全消失。
我们和世界的关系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契约:
人和世界的关系是一个由无数节点构成的复杂过程,每个节点又都包含着多种的可能性;
在这种众多可能性当中还包含着一种别开生面、异军突起、绝处逢生、柳暗花明的可能性;
你匆忙下判断就是终止了这种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