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个前天晚上发生的小事。
傍晚时分,我娃说有点饿了。我赶紧从手中的事情中抽出身去准备晚饭,顺带着问了娃一嘴“做饭要准备好多东西啊,能不能请你一起帮忙?”我娃那时候刚刚完成一项作业,正准备打开平板玩小游戏。一听我提出这样的请求,立马犹豫了,问我“是不是一定要去?” 我说“你可以自己选择是不是要帮妈妈?”还特意强调了一下:“因为妈妈准备晚饭真的要忙好长时间。”我娃想都没想就告诉我“可是妈妈,我现在特别想玩这个小游戏。”“所以你选择玩游戏是么?”她犹豫了一下,然后说:“嗯嗯。我下次再帮妈妈。”
那个当下,老母亲那个失落啊,内心里面仿佛有千万只蚂蚁一样,特别想立刻马上“教育”一下这孩子。我对这孩子是有期待的,我期待她积极快乐地响应请求,和我一起准备晚饭。不指望她能干点啥,单纯地就是把她的注意力从游戏上拉走,有意识地引导她和家长一起做家务,体验做家务的乐趣,承担起一部分的家庭责任,没有意料到的是:这孩子宁愿玩游戏也不愿意帮忙。
我错愕地看了看我娃,她打开平板,开始玩自己的小游戏。一时不知道说什么好,我默默地走开。
等到吃晚饭,我娃兴奋地跟我分享她刚刚玩游戏的乐趣。
我默默地听着,等她分享完,然后有了如下的对话。
妈:刚刚玩的是什么游戏呢?
娃:×× 小游戏;
妈:好玩吗?下次也带我玩一玩?
娃:好呀好呀。真的太好玩了,等会儿我就教你。
妈:可是妈妈刚刚准备晚饭都累坏了,待会儿想休息。
娃:好吧妈妈,下次我也帮帮你。
妈:你说的是真的吗?你太好了,居然愿意帮妈妈干家务啊?你确认吗?
娃:嗯嗯。
妈:那刚刚怎么不愿意呢?
娃:刚刚我太想玩我的游戏了。
妈:妈妈知道了。你知道吗?刚刚妈妈请你帮忙你回答要玩游戏,我感到非常难过呢。你想想啊,我刚刚也在忙自己的事情,你说你饿了,然后我立刻就放下自己手中的事情去准备晚饭,可是当我请求你帮忙的时候你却拒绝了,我以为你会选择帮妈妈呢。
娃:妈妈,下次我一定帮你。
妈:那如果下次你刚好又正在玩游戏或者看视频呢?
娃:(仿佛明白了我的用意,没有立即回答我,只是看着我)
妈:如果是你非常需要帮助,我宁愿去玩也不愿意去帮你,你会怎么想呢?
娃:会生气。
妈:是的,妈妈刚刚既难过又生气,还有点失落。
娃:哦。
妈:妈妈希望得到你的关心和重视,希望忙的时候也能得到你的帮助,你看可以吗?
娃:好的妈妈。
如果我当时立马发作,估计这件事可能又是另外一个局面。
遇到熊娃“不识好歹”,不能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作为家长,我们很有可能内心会窜起莫名的怒火,而一旦这股怒火发当时就发泄出来,后果也是也已预见的。
要么熊娃拒绝反抗,双方开始对立,各自负面情绪外溢,彼此看对方不顺眼,伤害亲子关系;要么熊娃表面顺从,内心却是不情不愿,这种委曲求全的事情多了,慢慢的,做家务这件事情就会成为他的负向体验,以后只要涉及到家务,他就可能条件性地“不想去做”,影响他的内驱力。
而我们又不能听之任之,毕竟捣鼓熊孩子做家务有那么多好处呢。
所以我选择“秋后算账”:你不是宁愿玩游戏也不愿意帮我忙吗?那好,我先让你玩一玩,满足你,尊重你的选择,毕竟你不是我的附属品,不是我的工具,你也有自己独立的选择权;但是我也不能委屈我自己呀,我是家长,我是妈妈,但我也是人,我也是有需求有情绪的好不好,所以我要非常清晰地向你表达出来,我得让你知道“妈妈失落难过了,还有点生气”,而且我还得让你知道,这种感受是非常不好的,是会影响我对待你的态度的。
类似这种事情的处理,有两个很重要的东西:
(1)躬身示范,做的过程中让娃看到,遇到冲突有情绪的时候,怎么表达情绪表达感受;
(2)尊重他,同时也让他明白,大人也需要尊重和帮助,这就是人与人的相处之道:我尊重你,我也希望你尊重我,关心我,帮助我;就这么简单。
写在最后
我娃今年10岁,小学三年级学生,2021年下半年开始出现一些厌学的倾向,不肯写作业,容易情绪化,是“拖欠作业大户”。今年最严重的状况是:在学校被同学欺负,回家不敢说,情绪低落,觉得班上同学都不喜欢自己,觉得没人愿意和自己交朋友。我大为震惊。
因为以上种种,我开始摒弃我的“放养式”育儿方式,出于一个老母亲的母爱本能,我开始给与我娃尽可能多的关注和爱,从一开始关注她的学习,她的社交,再慢慢的,深入到她的兴趣、性格、心理、爱好。在这个过程中,我系统地学习了发展心理学,家庭教育,践行各种育儿方法,探索各种育儿经验。
几个月下来,我娃的变化是巨大的,我颇感欣慰。与此同时,我开始记录自己的育儿过程,把一些育儿方法整理成育儿笔记。
这个过程,也让我深切感受到一个孩子成长的不易,以及为人父母的不易。育儿既育己,养育孩子的过程,其实也是一场不易的自我修炼。希望我的育儿笔记,也能帮助到此刻看到这些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