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绵羊》随笔

这本书的作者是常青藤名校耶鲁大学的任教老师,在24年的任教生涯之中见过了无数的优秀的学生,有感而发写下的这本书。虽然本书是针对美国的教育体系而言,但其依然对中国学生乃至中国教育体系有很高的借鉴意义。作者通篇的论述掺杂着些许阴谋论和反阶级论调来说明目前教育体系的不公平,甚至扭曲。他鼓励学生追求自己热爱的事业,而不是受别人的目光所限,被大流裹挟向前。不能排除作者用全新的视角展现了教育的弊端,但私以为这本书的读者群体是那些从小到大都十分优秀、名列前茅的学生,而那些成绩平平、家境一般的学生并不适用。

这些学生——十分优秀的学生在优渥的环境下长大,于他们而言,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是理所当然的,父母带来的财富、资历和声誉让其认为这些也是他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与生俱来的自信在造就光鲜亮丽的背景的同时,也成为了约束他们的枷锁,让他们不能突破家人、朋友、圈子的约束选择自己真心热爱但不被看好的事业。攀比或许是解释他们不敢失败的原因。

有意思的是,作者还追根溯源到常青藤名校上位史的初期,用来阐明大学排名行为本就是贵族阶级巩固自己地位的手段。而在家庭教育中,我们潜意识的认为只有自己成功才值得被爱,如果不能给父母带来荣誉,我们将深感罪恶。

一流名校是如何运行的呢?美国高等教育源自两个体系:传统英式的高等教育和以学术研究为方向的德式高等教育。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如同贩卖商品的商场,用逐年攀升的GPA满足每一位顾客(学生)的要求,从此皆大欢喜。以人文艺术为培养目标的博雅教育虽然看似在社会中难以找到高薪工作,但它用感性的视角填补了社会始终以量化为标准的空缺。教育应当始终以学生寻找自我、培养其独立思考为目标。而如今的高等教育培养出的精英阶层的确聪明、有天分、活力四射,但同时又充满焦虑、贪婪、冷漠、怯懦、没有勇气,没有远见。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