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时间为半径在地图上画了一个圈,目光锁定在曲阜,那个无数次夜里梦回的地方,那个活得虽不算肆意却也是挥洒青春的地方,那个应该可以堵上自己内心空洞的地方……很庆幸,我的校园离我并不算太遥远。
其实,毕业之后,也曾回过几次。
第一次是宿舍的聚会,两个宿舍的人拖家带口,虽有时间的隔阂倒也热热闹闹,那些或遗忘或淡忘或深刻的记忆通过还算熟识的语调也还能或多或少地拾起,但是时间花在觥筹交错的热切交谈中,花在带第一次去曲阜的家人游三孔中,没有时间留给自己。
第二次是朋友的葬礼,那个在大学时期尽地主之谊带我们在曲阜各处游荡甚至邀请我们去家里聚会的朋友,那个心怀教育梦想且贴地实践的朋友,那个让被我当面评价为“半正半邪”实则内心敬重和羡慕的朋友,那个会称我为大姐会向我倾诉生活烦恼的朋友,那个跟我一起谋划第二次联谊宿舍的集会却在半年之后生命突然被中止的朋友……那天所有的时间被悲痛填满,没有空间留给自己。
第三次是单位出差,理所当然,既没有时间也没有空间……
出发这天的早晨被闹钟叫醒,背起昨晚收拾好的背包,就像去赶早班的地铁,昨天的电闪雷鸣给今天的早晨留下了一点微风细雨的尾声,天不热不躁,就像每个平平常常的早晨,直到已经坐在了高铁上,依然对自己将要到达的目的地还是有点游离于现实的恍惚……
在定车票的时候,看到到达曲阜的居然还保留了一趟普通列车,从青岛北到曲阜用时7小时9分,差不多就是自己上学的时候的用时,车票最低64.5,也差不多是上学时乘坐火车的费用,很想再坐一下,重温上学时在火车上六七个小时的感觉。有时候会觉得我们其实没有必要有这么高速的交通工具,这样的话我们可以理直气壮的早几天出发,可以在漫长的旅途中好好的享受一本书或享受一段窗外的美妙风光。但是想来想去,总共两天的时间,还是不舍得把可供回忆的时空放在火车上,我没有办法用自己的力量踩住刹车让这个世界慢下来,就只能被裹挟着飞速前进。
下了高铁,天气不是我想象和记忆中这个季节的闷热,反而比青岛还要温润几分。查了查地图,有去到市里的公交,便放弃了打车的打算,很顺利的坐上了公交,心里颇为感慨,上学的时候,需要从兖州下车,然后再坐大巴到学校。那个时候,曲阜坚持不建设火车站和高铁站,是怕惊动了孔老夫子的地下之灵。但是,现在看来对往圣的敬畏还是抵挡不了经济的浪潮,如今的曲阜俨然成了济宁的交通枢纽,现在上学的孩子当然也少了些舟车劳顿,但是,总觉得这个时候的他们比那个时候的我们在心里是少了些什么的。
坐公交是想让自己在慢慢进入这座城市的时候能慢慢地找回那些熟悉的感觉,但是,显然,这个期望是落空了的。在普通话普及的今天,在城市同质化的今天,我坐着这辆开着空调的公交车,看着窗外与别的城镇没有区别的景色,听着车上人交流用的标准的普通话,就仿佛自己依然还在自己生活的地方,完全消解了近乡情怯的忐忑,内心是毫无波澜的平静。还记得第一次到曲阜的印象,一下火车,那些听不太懂的纯正的济宁方言,那些与自己的家乡完全不同的建筑风格,让第一次离家的我对自己即将开始的新的生活有着浓浓的新奇和欣喜。我不知道,是自己被生活磨平了敏锐的触角没有办法再去感受种种的不同还是这个世界真的变得处处相同,我只想知道,再过几天即将入校的新一届的大学生是不是还会有那种新奇和欣喜。
11点半左右办理了入住,冲了个澡,点了份外卖,睡了个午觉。一个下午和一个晚上的时间我全都留给了学校,应该是可以够的。
三点半从酒店出发,准备从北门入校。印象中,上学时好像只有一次出入过北门,应该是哪次生病去一个诊所拿药,后来被老乡吐槽为老板其实只是把学生自述的情况再叙述一遍,那些因生病而头晕脑胀的学生却因其描述准确而顿觉医术高明。
说来也奇怪,大学四年生病的时候去哪里看病除了这次别的印象一点都没有了,应该是有个校医院来着,还记得自己刚入校的时候不知道吃什么吃的还是因为水土不服,又拉又吐的,浑身没有力气,应该是被送到了校医院,那个时候跟谁都不熟,但是,得到了老乡和舍友的悉心照顾,到现在还记得看完病在宿舍里老乡替我感谢舍友、舍友替我感谢老乡的感动到哭又有点好笑的场面。还记得其中一个大四的老乡其实是在火车上见过的,当时还因为行李箱占地的问题有一点小小的交涉,在病床前再次见到她,是有些小小的尴尬的,但是她却是没事般热心细心的嘱咐我各种注意事项,很是惭愧,从那以后,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我有了更多的宽容。
印象中应该是第一次见到学校的北门,与南门相比跟为质朴。男生的公寓与之一条马路之隔,那时候一直听说北公寓,但从来没有见过,只是记得当时很多男生说距离教学楼距离很远,所以校园里有很多骑自行车的,但是不久又取消了,好像是因为有一次上早操的时候——没错,大一的时候是有早操的,甚至还有晚自习——因为天不是很亮,一男生骑车速度过快,撞了一个年迈的教授。
北门的保安大姐很热心的帮我找出了校友卡然后让我进去并贴心的提示,因为修路,下午和晚上北门将不再开放,让我从别的校门出入。
进入校门,感觉是熟悉的,但是风景是陌生的。恍恍惚惚记得在大四的时候在北门是开了一个在那是看来是高规模的银座超市的,好像还在哪儿吃了一次砂锅,印象模糊是因为那个时候离别时深深的忧伤把自己与外部的世界隔离在外,已经没有心情去关注外部的变化,没有心力去镌刻外部的印象。
或许是记忆的错乱,现在北门的附近,超市连影子都了无痕迹,只是在那些没有任何印象的空地上多少有些拥挤地错落着几座新的教学楼或研究院,越走越感觉这校园已经不属于我,我也不再属于这校园。
好在再走一段路,终于看到了熟悉的母子鹿和犁牛之子的雕塑,看到了那片小树林,看到了成为9号楼的宿舍……熟悉的感觉终于扑面而来,心中的湿意也涌上眼眶,终于回来了!
9号楼的旧址是我们刚入学是住的宿舍楼。那个时候有两座二层的小楼,前面一栋是女生宿舍,后一栋是男生宿舍,还记得我们的宿舍是在最西边的,六人一间,几个山东省各地的六个人从陌生到慢慢熟悉到简直成为系里友好宿舍的标兵,那段亲密的时光可以持续地温暖我的一生,即使是到现在,我还依稀地记得每个人的床位以及第一次躺在床上的情境,记得大家互报年龄排出老大到老六,记得当时有一条很喜欢的白牛仔裤因晾晒不当染上了纽扣的铁锈舍友打电话问姐姐要到了解决的办法……但是好像那个时候,宿舍是没有电话的,只在楼下的传达室有一部电话,家人打电话大爷会喊一下,接一次电话是五毛钱,但是传达室什么样大爷什么样却是一点印象都没有了的。印象深的是有一年冬天,凌晨2点大家约好去看流星雨(具体是要到那个高处看也是完全没有印象的),清晰记得的是后面宿舍的男生为了保暖,直接把被子卷在身上从宿舍楼里慢慢地挪出来,惨白的月光,蓝白的被子,就像是一个个行走的僵尸,不恐怖,但着实是可笑极了。
我们这一届,住宿的地方是几经搬迁的,一开始是住在这个二层的小楼里,后来为了给9号楼腾地方进行拆除(后来,前面又盖了8号楼),我们搬到了东门的一个大通间了,里面住着十几号人,那应该是在大一的寒假后,军训也是安排在那个时间,本来就累,再加上来回跑动,天天叫苦连天。后来,学校应该是考虑到女生在校外住校的安全问题,又在校园里找了个类似是三居室的地方,大热天一个屋子挤着这十几个人,甚至都不能用苦不堪言的形容。最开心的是终于搬到了9号楼,那简直就是天堂般的存在,又宽敞又明亮,原本宿舍的6个人又加入2个人,8个人性格相投,依然是其乐融融,还记得为舍友偷偷准备的生日惊喜,中秋节共同过节的热闹以及大家开诚布公地展开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只是忘了什么原因,后来又搬去了4人间,4人间的记忆是舍友躺在床上看书的样子,是舍友教我说“叔叔用勺子喝水”的菏泽发音,是一个人坐在桌子前可以干吃一小瓶老干妈的壮举……
如今,雕塑没变,小树林没变。站在雕塑的旁边,想着那些每到照相的时候总喜欢把他们当作背景的日子,忍不住用手去细细抚摸它们的每一处起伏,仿佛还能触碰到二十多年前留在上面属于我们自己的温度,但是,记忆真的可以模糊,我清楚的记得这两处雕塑,居然忘了它们居然就在我们宿舍楼的后面,总感觉,他们距离宿舍应该是有一段距离的。当然,对于这片小树林的记忆还算是清晰的,在临近离别的那几天,那些与友人的依依惜别的场景,那些涌起的模糊又别样的情愫,仿佛也留在了那里。
宿舍后面原本是当时的一食堂的,里面的土豆炖腐竹是当时被惊为天人般的存在,别的食物都忘得七七八八,只有它的味道,只要一想起,好像依然在口腔里回荡。但是,现在的一食堂以及与它无论在地理位置还是在味道上都与之并肩的二食堂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被拆除掉了。
9号楼现在也变了,原本是一半男生一半女生,后来改成纯粹的女生楼,现在又完全的变成男生宿舍了。本来是想着能不能再进去看看的。前几年来过的时候曾进去过,也看到了曾经的那个宿舍,里边有人住,可能是暑假的开放宿舍,非常地乱,完全没有我们当时干净整洁的样子,是有一些难过的,就像是自己珍爱的东西被别人毫不在意的践踏一样。今年却是想进也进不去了。8号楼的格局跟9号楼应该是一样的,本来是想着能不能进去看看聊以安慰,但是转念一想,赝品毕竟代表不了真迹,还是别自欺欺人了。
宿舍的里面不知道有什么变化,但从外观看,每一个房间都给装了空调了的。当时我们也就是有一个风扇,但那个时候自己不知道是怎么了,在四人间的时候,但凡风扇吹到身上,皮肤就会火辣辣地疼,所以大多数时候舍友为了照顾我,几乎是不开风扇的。但是,存在记忆里的炎热的印记确实不多的,只记得刚开学时晚上九点多在校园里游荡的时候,又闷又热,那个时候就特别怀念早晚比较凉爽的青岛的天气。
沿着九号楼往前走,基本都是原来的样子了,路过物理系,一直到东门。还记得上次回去,是打听着才找到门的。这真不怪我,那条通往东门的小路极为隐秘的藏在了拥挤的建筑物中间。现在的店铺越发的多了,除了印象中的银行,校园里增加了不少的考研辅导的培训班,显然是刚起步的样子,有些乱。
没有从东门出去,因为还想在校园里多呆一会,想把每条在校时走过的路都走一遍,想把记忆中那些零碎的所在安置在它该呆的地方,不至于在记忆里或在是不是的梦里凌乱不知归处。
从南门调转头往回走,几乎就是学校的中轴线。大门正对着的是经典的孔子作揖的雕像,前面不知道是哪一年又加了一块横着的碑石头,上面刻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八个字。孔子像后面是我们大四在校时建的科技实验大楼,那个时候应该时校园里最宏伟的建筑了,还记得临近毕业还与舍友在楼前当时看起来很长的台阶上拍了不少的图片。当时的教学楼前面是有喷泉的,不知道为什么,现在什么都没有了。
道路的左边还是印象中的南操场,正值暑假,里面几乎没有人,在北门附近的操场倒是有几个打篮球的,天气很热,但依然毫不吝啬地挥洒着汗水,想来也是痛快的。但是,对北操场几乎没有印象,记得当时有个操场是上体育课用的,应该是在一食堂的后面,临近毕业还去看了一场足球赛,据说是因为我们的呐喊让我们班的男生赢了球的,貌似还因此得了男同学给的纪念品。但是印象最深的还是南操场举行的运动会,我不知道是不是只有一届还是我把几届的印象混在了一起,只记得运动会那天的早晨是下了雨的,广播了还唱着刘欢或是张宇的关于雨的歌曲。印象最深的是一个跑5千米的男生,别人都是穿短裤,只有他是穿长裤的,被套了不知道是几圈后,除了他之外的运动员都结束了赛程,只有他还在不急不慢的跑,而且是倒退着跑,实在的很佩服他强硬的心理素质。另外一件印象深的就是朋友去大学生活动中心买了煎饼果子,不知道为什么,那天觉得格外的香。
我沿着操场左拐,想去看看当时学校的招待所,现在也了无踪影了。还记得当时大姨来看我的时候,还在里面住过。里面的环境很不好,十几个人一个房间的。那个时候我们更多的是去打水,那是大学生活动中心的水房还没有建立,貌似只有招待所那里有,当时下了晚自习后,原宿舍的六个女孩子齐刷刷地一起去打水,坚持了很长时间,很是被别的宿舍羡慕。但是,现在招待所应该是没有了,可能是改成教师公寓楼了,设立了栏杆,跟以前完全不一样了,我也就没有了进去深究的欲望了。
再往前走,应该就是新华书店了,当时准备考研的书都是从那儿买的,但是,现在书店的前面多了一个卖纪念品的,转了一圈,买了个书签和镇纸,不便宜,但是想着应该是最后一次来了,喜欢就买了吧。
当时已经5点多了,不知道是因为暑假还是到了营业时间,总之书店是没有开门的,从玻璃们往里看了看,书店的格局大变样了,比起以前经典的排列,改成了圆形的陈列方式,感觉是少了些质朴,更是少了沉稳的。还记得当时书店门口是有一个电话的,经常在那边打电话,有一次自己不小心丢了书,也是把寻物启事张贴在那个地方的。
书店的右手边就是教学楼,不仅是中文系,我记得好像历史系和政治系也是在这上课的,楼上左侧写的是“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几个大字,教学楼正门上面是“厚德载物 自强不息”八个字。走进,宣传栏上张贴着2024届硬笔书法比赛的优秀作品,一看就是对师范生要求的字体。进入大门,感觉什么都没有变,就像父母为了不让出嫁的女儿回家有陌生感而刻意保留原样一样。教学楼中间的空地上有人在打排球,跟以前也是一样,这块小小的运动场地似乎没有闲过。还记得大一一个什么晚会也是在这举行的,我们宿舍唱的是一首《祈祷》,每个人手里还捧着蜡烛,想想还是挺有意境的。熟门熟路的走到了二楼的教室,本来是想着能进去再坐在原来的座位上感受一番的,但是有一个学生在里面认真的学习,i人性格暴露,没好意思进去,只是在窗外拍了张照片,借以怀念上课时的快乐时光,当然更怀念的是课间跟周围几个同学一人几毛前凑起来被我们成为“拔毛”行动,然后轮流去买来瓜子然后共同嗑瓜子的快乐时光,也怀念第一个元旦在举行完元旦晚会后,12点过后播放《贞子》的恐怖片,没有被片子吓到,却是被女同学的尖叫声吓到的情景。当时开玩笑说回去后要给别的宿舍打电话吓他们,结果我没打,不知道是谁打了,惹得他们一顿质问。
二楼教室没有进去多少是有些遗憾的,突然想到,这座教学楼虽然四年间来来去去不知道走了多少次,但是很多地方其实是没有去过的,比如,从来没有从右边的楼梯走过,比如,从来没有从对面文秘班的楼梯走过,本着不留任何遗憾的原则,我前前后后左左右右把楼道里能走到的地方都走了一遍。走到三楼教室的时候,里面没有人,我忍不住走了进去,因为与二楼的格局是一样的,就多少有了些亲切感,在讲台上,忍不住就想对能坐在教室的孩子说点什么了,能说什么呢?这里是我们留下的青春的地方,也是他们将要挥洒的青春的地方,想都不想就写了“青春”两个字,但是总感觉有些话是没有说完的,突然想起了最近网络上比较流行的一句话:人无法同时拥有青春和对青春的感受。但是,这句话是过来人才能体会的,我稍加了修改,留了一句“愿你们一直青春激扬,不必急于感受”,我不知道看到并擦掉这行字的是老师还是学生,可能会让他们有所感慨也可能会被他们嘲笑,无所谓了,我的祝福发出就好。
从教学楼出来是一条被我们成为“天使之路”的直通北门的大路,两边树木茂密,遮阳蔽日的。当然,也成了鸟儿的理想憩息之地,走在这条路上,往往会接受到鸟儿的“馈赠”,有人开玩笑说,在这条路上,不下雨也是要打着伞的。当然,这也是这所学校历史悠久的见证,校园里的树木大多数很比较粗的,夏日虽然炎炎,但是校园里的路几乎把阳光都遮住了,当然校园的草木一多,蚊虫也就多了起来,三四点钟在校园中走,不太是招蚊体质的我也被咬了好多包了。
路的右手边,中文楼后面还有一座青砖楼,但是不知道是那个系的了,然后就是学校著名的西联教室了,这也是学校保存的唯一的没有被拆除的平房。这里曾经是考研期间学校唯一24小时开放的地方,可惜的是我没有体验过,没有坚持考研,应该是我这一生中最为遗憾的一件事,以致于后来的很多时候在梦里梦到了考研的事甚至于懊悔地嚎啕大哭。其实,那个时候参加工作还没有多久,还是有机会有可能去考的,但是在那个时候总觉得太晚了,现在想来,人生真的什么时候都可以开始的,只要你想。西联教室作为曲师大的经典景点,确实也还是挺出片的,那个时候如果要拍照,这里必定是打卡的地点之一。不管是教室的外廊还是教室前面的几棵大树,只要拍好了,是很有意境的。教室里面没有特别的关注,因为也从未进去过,教室外廊比以前杂乱了很多,都很多渔夫凳,让我误以为这里是改成美术系所在地了,后来才发现,校园的很多角落零星的放着很多这样的凳子,主人也不知道是谁,可能是他们在校园各住给自己留的一方小天地,也只能感慨大学生的素质确实是高的。
路的左手边是当时的大学生服务中心,现在挂的牌子是教职工服务中心,以前是小吃、超市以及洗澡的地方,尤其记得二楼是有煎饼果子的,就是开运动会时去买的地方。还有一楼的超市,每次洗完澡身体有点透支,总会去买盒那个时候最喜欢的原味优酸乳及一片菠萝,就可以马上元气满满。可惜的是,现在完全去商业化了,成了各种为学生服务的办公室。记得当时是有个路口可以通到澡堂的,那个时候还有个打开水的地方,可惜好像堵上了,没有找到,出去之后想想不太甘心,又回头去找了一次,还是没有找到。打水的地方不知道改成什么样了,被围起来了,看起来像是职工的宿舍楼。
服务中心后面是刚建立的逸夫学术交流中心,在前几年去出差的时候还是没有的,很新,应该是近几年刚建的,原本是什么样子,真的是一点印象都没有了。
右边是学生第二餐厅,不是原本的二餐了。天已经暗了,但是灯没亮,没有人。
再往后走,左边是连着北门的北操场,几个青春洋溢的孩子孩子那精神满满地继续投篮,右边也是新建的田家炳实验楼。
调转回头,又走到了西联教室,有个曲阜师范大学校友卡的打卡地,很可惜,自己一个人,没有办法拍照。也无所谓了,现在的脸凑上去也不是学生的样子了。
再往前有吸引力般的回到了中文系的大学楼,在楼前树木下的石凳上有几个拿着书学习的孩子,真为他们感动。那几棵大树也曾是从教室往外看的一处景观,尤其是下午的时候,会有一大群的不知道叫什么的鸟儿呼啦啦的起飞,也是相当的壮观了。
西联教室后面还有一座比较古老的楼,印象中是一座行政办公楼,再后面就是图书馆了。
但是,我没有真正的走进去,就像是好的东西总想留到最后品尝一样,图书馆在自诩为读书人的心中,总是图腾一般的存在。另外的一个原因其实是想像以前那样再走一走从教学楼到宿舍的那段路。
图书馆的前面那条路是四年大学的深扎心中的遗憾。不知道为什么,想起大学中的遗憾,总会想起它。
学校成立的年份很长,除了那几件比较古老的建筑之外,就是校园里那些一手抱不过来的大树了。而这条路两边的大树应该是最古老的一批吧。我第一次在这些树挂的名牌上知道了这些树的名字:毛白杨。秋季的这条路是这座校园的除了几座雕像之外最著名的经典了吧。记得在图书馆前面有个照相馆,当时有很多校园的风景照出售,最让我惊艳的就是秋季铺满落叶的这条路。那个时候就想,一定要在这条路上留一个纪念。可是,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一直到大四,才对这个愿望念念不忘,可是,终究还是失约了。记得很清楚,那是十一假期,去济南参加了一个面试,一场提前到来的秋雨让落叶提前了到来,当从济南回来的时候,只剩下了光秃秃的路面,还记得当时看到被秋雨浸润过的地面泛起地凉凉的寒光,内心也有了一些寒凉。但是,现在想来,或许,上天之所以让我们留下遗憾,只是为了能让记忆更加刻骨铭心的吧。
走到教学楼又沿原路回到了9号宿舍楼,又从宿舍楼走到图书馆,这才发现原来宿舍楼距离图书馆如此之近,它居然只是在9号楼前面的8号楼的旁边。沿着台阶走上去,那个台阶旁边的隔离墙很宽,是我们经常坐着聊天的地方。跟九九级一个联谊宿舍的第一次见面好像也是在这的,第二次见面也是最后一次见面是在后面的一个草坪上的。图书馆是关门的状态,只能再看看门前楼牌上的文字“就道”,后面也有,当时是记得的,可是现在已经忘了,真真的年纪大了,现在每天的生活跟失忆了一样,可是,那个时候的时光、有一些片段却清晰的留在了脑海中,这或许就是年纪大的一种表现吧。还记得在图书馆占座位有一次还跟别人闹了点别扭,还记得第一次见网友是穿着自己喜欢条纹小衫刚买了《词源》……图书馆旁边的小店也不是出租图书的地方了,我特意走了过去,依稀还能记得当时里面的布局,想着自己跟着老二读了很多的席绢与灌篮高手以及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活着》……可是,现在已经变成了一个杂货间,应该是不是很重要的东西,门户大开但没有人……
图书馆的右边有一个高台,上去看了看,除了一个亭子还有一个不知道谁放的钓鱼椅就没有别的东西了。在钓鱼椅上坐了坐,蚊子太多,很快就下来了。
从左侧的台阶下来,前面是陶行知的雕塑,再往前就是一个稍有点江南风情的小花园了,有流水,有假山,还有小桥,有亭子……走了小桥,探了假山,又去寻了当时走起来特别别扭的被我誉为“淑女路”的石板路,但是,不知道是不是我腿脚不是以前了,走起来已经顺畅很多了,不再是两步不足一步有余的感觉了。
把图书馆里里外外走了个遍,我便从东门出去了。出东门的路仅容一个人通过,还好,还没有胖到挤不过去的地步。
东门已经不是以前的质朴的样子了,两边都规划成了整齐的店铺,成了一个小城镇的样子,感觉不到任何亲切感。一直被大家怀念的东门凉皮也不见了踪影,仔细寻了半天,发现有个“超超小吃店”关门了,上面写有“凉皮”的字样,有可能就是大家念念不忘的那个的店铺,但是关门了,可能是假期回家休息了。但是其实我更想念的是那个叫千里香的馄饨店,藏在小巷子里,第一次吃简直要惊艳到尖叫,后来也只在黄岛吃过一次,再也没有找到相似的味道。可喜的是路的右边是有一家以此命名的,不知道是不是记忆中的味道,晚上实在是不饿,便决定第二天早晨来尝一下,不知道是自己口味的变化还是食材本身味道的变化,完全找不到一点熟悉的味道。
记忆中路右边第一家店是我第一次被带着看足球世界杯的地方,现在变成“东门烧烤”了。
沿着路再往前走,穿过“政通人和”的牌楼。便是护城河了,护城河下面的草坪依然在,那段毕业前夕在草坪上畅聊的记忆也在……
城墙内部的记忆就与大学无关了,沿着路走到了通往大学南门的主路,但是走的时间太长了,有些累,真是瞌睡遇到了枕头,路的尽头是看起来还比较大一点的“中盛购物”,买了个冰激凌有了点力气,上去逛了逛,规模还是有些偏小,只三层,下来后骑着小电驴走到了南门。中间路过当时由刘欢作代言的盛极一时的“孔府家酒”,当时的广告词“孔府家酒,叫人想家”依然醒目。那个时候时不时的还会闻到酒糟的味道。但是也不知道最近这家酒经营的怎么样了。
再往前走,就是南门了,南门以南是真的一点印象都没有了,现在也是一些吃吃喝喝的地方,再往前走,是一座高架桥,貌似那个时候回家都是从学校门口坐大巴先去兖州,只要过了这座桥就感觉真真切切地要回家了,雀跃的心也开始躁动起来了。
南门的师傅非常热情,热心地告诉我北门现在依然封闭,我只能再绕路回去了。大学四年,好像还真的没有走过从南门到东门的路,也没有什么特别的,然后就回到了酒店。酒店的下面与北门相邻的那条街上变成了夜市,热热闹闹,很有点烟火气。
这一下午的时间,我整整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来记叙,是懒,也是累,心累,就感觉好像自己一下子承载不了那么多回忆,只能一段一段的想,然后一段一段的记忆,尽可能地把每一段记忆每一条路就记得清楚一些,可是,因为时间的关系,我的行走的路线跟我记叙的内容还是多多少少的有了些错位,但是,整个学校大致的面貌相对来讲是有了个清晰的轮廓的,从此以后,梦里那些出了东门是通往一座山的蜿蜒小路、校园的南北中间还有墙作间隔的莫名的记忆再也不会在梦里和现实中让我感到错乱了。学校里那些至少跟我大学生活息息相关的建筑在我脑海中有了明确的定位,我的回忆也就有了明确的可以承载的地方,心底的某处也因此感到了踏实,也许这就是我来这一趟的意义所在。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我最后一次去到我的母校,我希望以后我不再需要它给我继续提供精神的滋养,我希望我可以让自己变的强大不需要依靠回忆依然可以阔步前进。不管怎样,我庆幸,我有一条退路,我的青春可是随时回去。
不管怎样,我庆幸,我的青春可是随时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