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4 看得见别人的好才能获得新生
我曾经整理过对我个人来说最重要的三本书,他们分别是:
·钱钟书 《围城》
·乔治·奥威尔 《动物的庄园》(George Owell, Animal Farm)
·文森特·鲁吉罗《超越感觉》(Vincent Ruggiero, Beyond feelings: A Guide to Critical Thinking)
别人不好的地方就不好罢,但我们应该有能力看到别人的好的地方——很多时候,你会发现,那些优点、那些好处,只不过是被我们自己的“有色眼镜”掩盖了而已,它们就存在于那里,它们就是在发挥它们的作用,无论我们自己是否看到。
你在某个或某些方面必须得到一定程度的普遍承认,才可能真正做到心态平和。
无论如何,都要把一切可能的注意力都放在自己的成长上去。
回顾我自己的经历,两次突破其实都一样,都是在获得一定程度的财富自由之后发生的——可能是因为经济压力的确是生活中能体会到的最大压力罢?也许若是这方面不用跟别人比了的话,其它方面更无需跟别人比了罢?
你竟然可以从那些“原本你可能讨厌的人”的身上学到大量的好东西。
绝大多数人都还在“尚未被这个世界认可”的状态,仅凭“心态”、“修养”是不够的,若真的有工具,那应该就是那个“我们原本都不知道它存在”的,靠我们自己“不断刻意训练”才能逐步获得逐步加强的【元认知能力】了。
证明自己根本不重要,成长才重要,因为成长若是成真,证明自动完成。
11.15 问答01
无论是“比上不足”,还是“比下有余”,其实都不能帮我们解决任何实质性问题。
看见别人的好,那就想办法去学习,不然这种看见也只能是一种“视若无睹”而已。
只要开始承认自己有“见不得别人的好”这种问题,你就已经开始调整自己的心态了。承认它,并把它放在一边,然后把自己的注意力都放在自我成长上。
喜欢你的“好”,不关心你的“坏”。其实这是一种更好的态度。因为它让你能够看到别人的好,并且也帮你屏蔽掉了对方可能带给你的负面影响。
没有人是完美的,你不需要喜欢上对方的缺点,但是你至少可以做到不去关注它。
《文明的故事》的作者马克斯·克鲁泽说:我相信,至少有99%的人,当他们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根本没有意识到,生命对于他们来说曾是一个多么难得的大好机会。
未来已来。《联盟》一书强调,未来将通过联盟来重建企业和员工的信任与忠诚。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共赢的时代,雇佣关系已经转变成联盟关系,双方的承诺是两个字“互惠”。
史蒂芬·柯维在集大成作品《第3选择》中告诉你,人生并非非黑即白,非正即反,还有一个方向,就像掷硬币一样,你可以让它竖起来,而不是非要落到地上显示正面或者背面。这就是协同思维或者叫共赢模式。协同思维不给自己预设标签,不给他人贴标签,面对和他人的冲突时,第一时间去倾听别人的想法。在倾听之后,寻找共同点和机会。这种协同思维是博弈论的集大成,是谈判学中的最高境界,激烈大家想出更多的办法,从中选择最大公约数,改变零和游戏为共赢的方法论。
11.17 问答03
不要因为讨厌老师而放弃学习,也不要因为厌恶医生而放弃治疗。毕竟,脑子和身体都是你自己的。
把评价体系建立在别人身上,这是很危险的一件事情。
每个人成长的起点其实就是现在的自己。(1+n)^n, 你每迈出的一小步,都是基于现在这个的起点的“1” 来算的。
很多人有一个误区,觉得有些道理,现在知道已经晚了。要是有机会回到以前,可能会让自己的人生实现一次大反转。实际上,当你想明白了一个道理之后,比起懊恼,更好的止损方式是马上开始行动。不要总想着“我要是当时······”,要让未来的自己说出“多亏我没有懊恼,而是马上行动了”。
看得见别人的好,也应该看得见自己的好。不用妄自尊大,当然也没必要妄自菲薄。
11.18 我们重新认识了“别人的好”
想必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过去自己引以为傲的东西,原来这么经不起推敲。好在我是一个喜欢直面问题的人。如果过去犯了错,改过来就可以了,没必要回避或者掩盖什么。
不论什么时候碰到问题,都先想解决办法,这是我长期以来养成的一个习惯。
我们经常听人说,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其实我们有机会,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快乐之上。
我挺好的,你也挺好的,其实大家都挺好的。
很多人不快乐,就是因为永远也没有到达最后一个状态。
看不见别人的好的人,通常也很害怕别人看见自己的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