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万物林林总总,本没有绝对的对或错,
思想的动摇,并非在正确和错误之间左右不定,
而是在独立思考之后落子无悔。
每个人出生之后,从刚刚懂事的时候开始,
父母就告诉我们这个不可以动、那个不可以碰。
到了幼儿园,幼儿园的阿姨有告诉我们该这么去做游戏、怎么去和其他小朋友和睦相处。
等上学之后,我们也长大了一些,我们有了自己的老师,老师对我们要求更加的严格,
我记得我小时候,上课的坐姿都有要求:要腰板挺直,目视前方,双手合在一起放在桌子上。
当我们慢慢长大,好好学习似乎成为了永恒不变的真理。
20多年来,我们一直在听父母的话,听老师的话,一直都在盼着长大,盼着自由,但是当有一天,我们失去了管束,
我们要独立面对一切的时候,我们却变得无所适从、变得茫然。为什么会这样?就因为我们一直缺少独立思考。
一个人最好的习惯,就是无论在什么年纪、无论面对什么处境,都要学会独立思考。
01
社交:君子和而不同
我们都害怕被贴上“独”的标签,
二十年来一直听话的我们不敢有太多的特立独行,
渐渐的我们变得随波逐流,渐渐的我们失去了个性与棱角,
渐渐的我们变得平庸,
然后常常用“佛系”“平凡可贵”来安慰自己,
甚至到最后自己都忘了,自己曾经也是心怀理想,
志在四方的少年。
然后在与人交往中,不发表自己看法,更多的选择尊重他人的想法,
甚至到最后,朋友问你今天晚上我们大家吃什么?
你都会回答“随便啊”或者“你们定吧,我吃什么都行”,
表面看这样是很好,其实是自己从不独立思考,
甚至吃什么都要直接拷贝别人的想法。
实际上2000多年前的孔子,已经告诉我们该如何与人相处: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与周围的人保持融洽,并不意味着要丧失自我,
对任何事情都要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
而不是盲目的附和,表面上达成了一致。
其实根本没有与朋友、同事做到真正的和谐与融洽。
渐渐的那些表面一团和气的团队,会一点点的失去竞争力,
那些不善于独立思考,习惯于随声附和的人,会失去自己真正的朋友。
人与人的交往,需要的是独立思考后的“我认为”,而不随声附和的“听你的”。
02
事业:绝知此事要躬行
前几天,和一个朋友聊天,聊起了以后的打算,在一家大公司做法务的他,
和我说:”每天工作没有激情,觉得自己在做无用功。”
我和他说:你的工作很好啊,收入稳定,也不是特别的辛苦,是很多人都羡慕的啊。
他说:“他想趁着年轻去闯一闯,不给自己留遗憾。”从他的眼神中我可以看到他志在必得的样子,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我问他想干什么,他说:“看电视剧《精英律师》之后,他想开一家自己的律师事务所。”
学法律出身的他,这很符合他的专业,我也表示非常的支持。
但是当我问他开一家律师事务所需要投资多少、需要有哪些开销的时候,他却并不是特别的清楚,
需要做哪些准备,他也不太明白。
也许他只是初步有这个想法,也许是身边的朋友、同学有当律师、有开律所的,所以他也想试试。
一个人,有理想、有抱负当然是很好的,但是理想要是自己的理想。
理想是自己独立思考之后的目标,而不是人云亦云的冲动。
如果你连饭店的服务员你都没当过,你就想要开一家饭店?
如果你连看书都没看几本,你就想出书当作家?
你连现在的工作都做不好,就想去更好的公司?
你连自己是不是金子都不知道,就每天幻想着自己会发光发亮?
但是你会说,那是我的梦想啊,那么我想说:在你没学会独立思考之前,你的梦想先放一放。
03
爱情:行成于思毁于随
任何时间,爱情永远是永恒不变的话题。
虽然有人说爱情是一见钟情,而不是深思熟虑。
但是也有一个数据表示;一眼爱上对方的概率是0.007,而对方的概率也是0.007 。因此两人一见钟情的概率仅0.000049 。
虽然这一数据的科学性有待考证,但是一见钟情更多的存在于影视作品以及言情小说里。
现实中一见钟情而最后又走在一起的真的少之又少。
毕竟一见钟情是始于颜值,还需要以后的陷于才华、忠于人品、合于性格、终于深情。
所以对于爱情,你需要独立思考之后,来确定自己到底是需要什么样的爱情。
是独立思考确定自己想找的那个人,还是去迎合父母、家人、朋友、同事的眼光?
是需要平平凡凡、静如流水的结婚生子,还是需要轰轰烈烈、海枯石烂的山盟海誓?
或许就像林俊杰《修炼爱情》写的那样:“别人有的爱,我们不可能模仿。”
无论怎样,永远不要随随便便,因为爱情也是,行成于思毁于随。
一定要自己独立思考,永远不要放弃自己想要的东西,因为等待虽难,但后悔更甚。
无论是学习、事业、爱情,还是社交、婚姻、家庭。
独立思考永远是一个人受益终生的习惯,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
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