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只顾着赶路

也许是受我爸的影响吧,我从小走路很快,如果是我们一家三口出门散步的话,我和我爸肯定走几步就得等我妈一下,为此我们爷俩没少挨我妈的抱怨。不仅如此,上学那会在学校里跟朋友一起走路的时候我也是走路很快,走着走着身边就没人了,然后就得停下来等。跟朋友出去的时候我也得刻意放慢速度陪他们慢慢走,走的我很憋屈。突然有一天,一个朋友对我说,你走那么快干什么,跟你一起走路总觉得在赶,你在赶什么?

于是我针对这个问题陷入很长时间的思考。我究竟在赶什么?

我回忆起自己高中时候的生活。那时候的日子可以说就像是打仗。我念的高中是一所半军事化管理的中学。从高一开始,老师们就把高考挂在嘴边,整天赶着我们学学学。每天早上五点五十就必须到校,然后是十分钟跑早操,二十分钟小晨读,二十分钟吃早饭,接着开始一天的正式学习。课间十分钟的休息时间还要赶着去洗手间再赶回教室趴桌子上休息几分钟或者学习。中午放学还要赶着回家吃午饭,二十分钟吃完午饭再赶紧看会书然后休息半小时,接着又是赶紧起床往学校跑。下午的紧张循环与上午的无异。最后晚上十点左右下了晚自习再赶着回家吃饭学习睡觉。高中三年就在这样一天天的紧紧张张循环中过去了。感觉就像打了三年的仗。

好不容易高中毕业了,终于进入大学,生活节奏没有那么快了,可是自己依然每天都是那么急急忙忙的,却不知为什么,完全可以静下来慢慢做事,却总要赶。

记得大二那个暑假,我们几个喜欢骑行的朋友在网上约好要一起从学校骑车子回家。平时自己骑车子只不过骑二三十公里在周边转转,这一次是我第一次参加这种长距离的骑行活动。出发前我把这次活动想象的非常浪漫,以为是大家一起骑上单车背上水和干粮,一边骑行一边观赏路上的风景,悠哉乐哉。

可是实际上路以后我发现,大家都在拼命的往前赶,骑得很快。对大部分人而言,这次骑行就是一次单纯的赶路回家,视线只看着前方,可是路上那么多美丽的景色,为什么不能稍微慢一点欣赏一下呢,我很不解。

后来我们都毕业了,大家又开始忙着工作忙着结婚。朋友之间少了相聚,家人之间少了团圆。好像又回到了高考前。我们都习惯了直奔目标,却总是忘记享受过程,甚至忽略了目标之外的事情。从前的我喝酒喜欢一饮而尽,现在喜欢慢慢感受味蕾上的多重变化,把酒咽进肚子里就一瞬的工夫,为了那一瞬的痛快却忽略了前边好几秒的美好体验,我觉得好浪费。

我们的目的性太强了,我们太缺少耐心了。我们总是直勾勾的看着遍地的草莓恨不得它直接跳到自己嘴里,却不愿意享受一刻弯腰亲手采摘草莓的乐趣。

从大学开始喜欢上旅行之后,了解了很多有关旅行的事情,其中最让我着迷的是一个叫做“间隔年”的东西。网络上对于间隔年的解释是:

“间隔年(Gap Year)是西方国家的青年在升学或者毕业之后工作之前,做一次长期的旅行,让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体验与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不同的生活方式。期间,学生离开自己国家旅行,通常也适当做一些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或者一些非政府组织的志愿者工作。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国际观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学习生存技能,增进学生的自我了解,从而让他们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工作或者找到更好的工作,更好融入社会。”

对于间隔年每个人都有其不同的理解,在我看来,“间隔年”其实就是阐述了一种“慢下来”的生活态度。在我们进入下一个人生阶段前,放空自己,不图任何功利的去跟随自己的内心,真正去做一些想做的事情。我们不需要总是匆匆忙忙的往前赶,适时地让自己的时间停滞去感受一下世界,不也挺好么。

好像每个人生阶段我们都有任务,这任务分别是上学,工作,结婚,生孩子,等等。一件事情还没结束就得赶紧投入到下一件事中。不知道是什么力量在不停的推着我们往前跑,总有个声音在说“快点快点”,却很少听到说“慢慢来不要急”。我们总是被这个社会的各种噪音淹没,却从未认真听过自己内心真正的声音。

我希望我们可以慢一些,不要太赶了,虽然说目标的光辉在吸引着我们,可是奔向这光芒的路上也很美啊。看看花花草草,听听虫鸣鸟叫,赏赏朝霞夕阳。我们的生活需要慢下来体会。路还很长,路上的风景很美,不要浪费。

是啊,我在赶什么?从那之后我开始注意到,自己确实在赶,总是紧张兮兮的往前赶,可是仔细想想,却不知道那么匆匆忙忙的往前赶究竟为了什么。我喜欢出去旅行,喜欢去各种不同的城市观赏。每次到达一个新的地方我都是急急忙忙的,恨不得马上把它逛完,可是,我出去的目的不就是为了放松自己体验不同的生活么,我着什么急?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