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山无界

浪浪山的影子在无数人心中萦绕,它并非地图上的一处地理坐标,而是被无数双眼睛反复描摹的幻影。人们总以为它矗立于小县城的街巷、格子间的尽头,或是父母口中安稳的彼岸,却未曾察觉,这座山的根基深植于灵魂的视野之中——当目光被“不可能”层层遮蔽,山便成为无法逾越的绝壁;当视野被“或许可以”轻轻拨开,山便化作脚下可踏的路径。

日常的缝隙里,人们悄然筑起一座座浪浪山。它由“我不行”的喃喃自语堆积,由“这太难了”的叹息凝结,最终在心底形成一片浓雾。雾气弥漫时,连最微小的尝试都显得沉重如山。然而,雾气本无实质,它只是视野的投影。当有人偶然抬头,望见远处并非只有山影,而是云卷云舒的天空,那座山便开始松动。不是山移了位置,而是看山的眼睛,终于能看见山外的辽阔。

真正的翻越,从不始于宏大的宣言,而始于对可能性的轻声确认。它藏在一份被反复推敲的方案里,藏在“再试一次”的犹豫中,藏在那些被视作“无用”的日常坚持之间——这些微小的光点,如同春日里悄然萌发的嫩芽,不声不响,却足以撼动沉寂的大地。人们总以为西天遥不可及,却忘了西天本无坐标——它不在取经的终点,而在每一次对“可能”的耐心丈量里。当视野不再被“必须完美”所困,行动便不再是冒险,而成为一种朴素的呼吸。

浪浪山的迷雾之所以散去,不是因为外力的推倒,而是内心逐渐学会放下“必须”的执念,转而拥抱“可以”的微光。它提醒我们,山的高矮,取决于我们如何凝视它;路的宽窄,取决于我们如何迈出脚。当无数人不再将浪浪山视为牢笼,而是视为行走的起点,那座山便不再是阻挡,而成了丈量生命深度的刻度。每一次微小的尝试,都是对视野的悄然拓宽,如同晨露滴落,无声浸润干涸的土壤。

于是,浪浪山的真相悄然浮现:它并非外界的屏障,而是心灵的镜像。当视野开阔,山便退为风景;当目光短浅,风景便成牢笼。真正的西天,从不等待人抵达,它早已在每一次微小的“尝试”中悄然铺展。无需等待天降神兵,只需在平凡的晨光里,轻轻抬眼——山影会随视野的澄明而缓缓退散,而路,已在脚下延伸。当无数人放下对山的恐惧,开始丈量自己的脚步,浪浪山便不再是终点,而是起点。

心山无界,路自通明。视野的澄明,终将让每一步都成为通向辽阔的序章。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