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毕业那年28岁, 依然记得那年初夏的校园广播里播放着庆祝五四青年节的信息,呵,那居然是我享受的最后一个青春节日。
这样算来,读博三年算是我青春的尾巴,得写点什么来缅怀我的这个青春片段。
得承认我考博的动机不纯,因为对自己认识不清导致初次择业失误,又找不到别的解决办法。硕士毕业时信誓旦旦地说不读博了,结果不到一年就出尔反尔了。
到头来考博却成了唯一的出路。不知是幸还是不幸,我顺利考上了。原单位想让我读定向的,我拒绝了,走就走得彻底吧。
读博前告戒自己,读博会很辛苦,但辛苦的程度我却没预料到。就读的学校是985高校,所读专业也是全国数一数二的。同学们的年龄差距大,层次差异也很大,有工作多年的副教授,也有应届生。
考上的高兴劲和新鲜劲还没过去,现实就给了我一记闷棍——牛人太多,而我的底子太薄。
当第一次在课堂上听到同学说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时,只能说请原谅我的肤浅与无知,我没听过。以后在课堂上,同学(主要是男同学)们口中的一系列名人名言更是让我的自卑与惶恐无以复加。
那些男同学不仅基础好,还刻苦。晚上就着花生米喝黄酒讨论学术问题,直到凌晨两三点。
博一上学期结束时,有同学已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了文章,而我连像样的文章尚且还拿不出。
有同学笑着说,我早饭前投的稿,早饭后就收到了录用通知,而我投的文章则要么来稿不拟采用,要么石沉大海。我不禁问,这能毕业吗?
日子开始在焦虑中度过,以至于焦虑成了我的典型特征,毕业若干年后导师还时不时说你啊就是太焦虑。
可是,我能不焦虑吗?幸运的是,同学中有我原来的硕士同学,其他同学也都很好,他们给了我极大的安慰与鼓励,告诉我读什么书,怎么写论文,一起讨论……多看书、多思考,慢慢地找到了一点感觉。
开始慢慢学会调整心态,不再盯着那些牛人,不与他们比,而是看自己的进步,我只要顺利毕业就好,于是脚踏实地,这样一来,状态有所改观了。文章也陆续发表,毕业论文题目也确定了。
毕业论文写后记时,“跌跌撞撞”一下跃入脑海,是的,三年的读博生涯于我来说真的很辛苦。但又是何其的幸运,碰到了那么多给我教诲的师者。
如师爷,我们尊称其为先生,他是学界的泰斗,八十多岁的高龄,依然每天来办公室看书,勤勉治学,低调处事,有机会向先生学做人做学问是何其幸运的事。
事实上,随着时间的过去,一切的痛苦也已不能称之为痛苦。
谁的青春不迷茫,谁的青春不奋斗,没有谁轻轻松松便成功。回忆过往,得承认这三年的磨练对我的性格重塑起到了极大的影响,比如熬得住孤独,始终保持一种学习的态度,学会隐忍。
更重要的是对思维品质的训练,让我能够在此后多年,一直以一种批判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与工作,保持一种不卑不亢的谦逊待人待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