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最大的区别在于思维上的差异,其中一个具体的体现是在解决问题能力上的差异,当面对一个棘手的问题时,有人能提出一个解决方案并得到大家的认可,那说明这个人在这个问题上,他的思维是跟其他人不一样的,如果他能经常提出比较好的解决发方案,说明这个人的解决问题能力比较强,最根本的是他的思维能力比较强。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训练自己的思维能力吗?
我现在想到的方法是:分析、总结自己遇到的每个解决方案背后的思维模型是什么,并不断运用自己总结的思维模型解决遇到的问题。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中,每天我们都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管最终是自己解决的还是别人解决的,解决完之后都可以总结下背后的思维模型是什么,从而不断的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
接下来我会总结出来自己所遇到的、对提升思维能力有帮助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分析背后的思维模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一起练习!
注:在描述具体问题时,因为涉及到公司业务的隐私或者个人的隐私,会对具体的问题进行抽象,但会尽量不会给大家带来理解上的困难,大家也可以把重点放在背后的思维模型上。
01
在我们部门的产品A中维护了一张品牌与店铺的授权关系表,如果一个品牌商想看跟他相关的某个店铺的数据,该品牌商可以跟店铺之间签署一个协议,签署协议之后,我们会把他们之间的关系维护起来。现在我们部门的产品B,也想用这个关系表,这就需要跟我们的法务部门确认是否可以用。我在邮件当中介绍了一下基本的背景,然后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在产品B中,是否可以运用产品A的品牌与店铺的关系表?写完这个问题之后,我发现少了一个问题:如果未来产品b的品牌商,想用新的店铺的数据,这时应该怎么办?
所以我又加上一个问题:产品B的品牌商,如果想看店铺的数据,应该怎么签协议,是否可以运用产品A的授权协议流程。这个思考背后的思维我称之为未来思维。
未来思维: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不仅要针对当下的问题给出解决方案,还要考虑一下,针对这个问题未来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解决方案是什么?这样能让自己的思考更加全面。
02
我们的产品当中有这样一个功能:用户选择一个商品可以看该商品过去的数据,具体看过去多长时间的数据,用户可以设置,最长可以看6个月的数据。设置之后在功能A和功能B中分别可以看该商品的不同数据。在具体实现的时候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功能A所用的数据,都可以追溯到某一个商品过去六个月的数据,但功能B中所用到的数据只能追溯到过去一个月的数据,两边可以看到的数据范围是不一致的,应该怎么办呢?
方案一:在用户设置的时候,只允许设置过去一个月的日期,这样在功能A和功能B当中,都可以看一个月的数据,保证两边的数据范围是一样的;方案二:允许用户设置过去6个月的日期,单在功能B中,只允许用户选择过去一个月的日期,在功能A中,可以选择过去六个月的数据。这两种方案背后的思维都是删除思维。
删除思维:列举出来当下问题所涉及的对象,尝试删除某个对象,然后思考是否可以解决问题。在上面的问题中主要涉及的对象是用户设置时的6个月日期和用户查看时的6个月日期,方案一是删除用户设置时的5个日期,只让用户设置过去一个月的日期;方案二是删除用户查看时的5个月日期,只让用户设置过去一个月的日期。
03
在功能模块A和功能模块B中,都运用到了同一个指标,但不同的是,功能模块A中是指数化后的值(进行了脱敏处理),在功能模块B中是真实值。这时就会涉及到一个问题:如果在功能B给的是真实,那么根据多个真实值以及对应的指数化后的值就可以推导出我们的指数化函数,这时应该怎么办呢?
其中的一个方案是:在功能A中用其他的、但能代表相同含义的指标替换现有的指标,这样同一个指标的真实值和指数化后的值不会同时出现,就不会推导出指数化函数。这个解决方案背后的思维是替换词汇
替换思维:列举出来当下问题所涉及的对象,尝试用其他的对象代替某个对象,然后思考是否可以解决问题。这个案例中就是用了其他一个指标来代替指数化的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