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这一天,真没办法不想到屈原。
你想到的,是那个写了《离骚》《天问》开创楚辞文体的爱国大诗人,传说在2300年前的今天自沉汨罗江,于是让我们有了粽子吃,有了小长假的屈原吗?
不,我想到的是一个20岁的翩翩美少年,初试身手,便一举成名荣登庙堂,意气风发,风光无二的屈原。
对,假如他不是翩若惊鸿的美少年,我这个颜汪怎么会巴巴来写他。
你问我,谁说他是高颜值的美男子?
他自己在《离骚》里说的呀!
“众女嫉余之娥媚兮,谣诼谓余以善淫。”——看看,因为高颜值,众人都嫉妒他的丰姿文采,居然造谣污蔑他淫乱了呢。这还能不帅吗!况且,在溪山传说中,屈原17岁游历经过溪山,帅得来人人围观他尾随他,还他要啥给啥,不是帅是啥!
虽然他长的帅,可惜后来因为政治不正确,动了贵族阶级的利益,他想追求的那些像公主啊,贵族王公的女儿啦之类的女子,都没人要嫁他,而南后这种有夫之妇、上司的老婆又来撩他,愤怒啊!委屈啊!这些人生破事搞的来屈原真是郁闷,辣么多人喜欢他,可居然还是婚姻失败,真是尴尬!不提也罢。
想知道具体怎么回事,去读《离骚》啊。
关于追求小姑娘各种失败的叙述,你从《离骚》中的“忽反顾以流涕兮,哀高丘之无女”那句开始看吧。
《橘颂》屈原的成名作
说屈原的成名作之前,我真想说,哇!原来学会写作文是这么重要,尤其是学会写一篇咏物作文!——认真点啦,小盆友。
你看屈原同学,20岁,不去谈谈恋爱约约会,无端写了一篇《橘颂》,就莫名火爆朝野!真是BOOK思议!
此文不仅让屈原从此进入楚怀王的视野,被直接录用为兰台之宫的文学侍臣,而且这位少年,还莫名其妙的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咏物之祖。
没错!别以为屈原只有《离骚》《天问》这种牛掰的大长篇,他还有短小精悍的短诗《橘颂》——就藏在《九章》中。
《橘颂》不仅是屈原的成名作,还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首咏物诗,第一篇托物言志诗!
此文是在屈原从政之前写的,大概因为南国多橘,楚地更是橘树的故乡吧,所以屈原有此一作。而其中最令楚王看中的,个人认为应是以下几句(敲黑板,画重点啦!):
——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译:领受天命不改,橘树生在南国土地啊!根深蒂固难以迁徙,更因为你意志专一啊!这句话无疑表达了他自己的深厚爱国情以及强烈的民族意识——我的观点:没错,像屈原这种有才又坚贞爱国,又长的帅的人才真的太难得,不像其他有才能的人比如苏秦,张仪,还不是为他国拜相。)
——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译:远离俗世你孑然独立,持之以恒绝不随波逐流啊!此句意在表达自己的守志不移,严于律己的情操。PS:这句是我最喜欢的,堪称战国时期的一股清流啊。)
——年岁虽少,可师长兮。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译:你虽然年少,但是你的品行堪称师长啊。你的品相可与伯夷媲美,我种植你啊是要以你为榜样。我的观点:这句话就是能够看出屈原,虽年少,但有才有胆有识!)
作为文学侍臣没多久,屈原就因为“博闻强志的聪慧,娴于辞令的辩才,明于乱治的渊博学问”,被楚怀王单独召见,很快升任当朝左徒——大概相当于副宰相的意思吧。
自此,屈原就开始了“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的国之重器的生涯。
放逐也挺好,不然没《离骚》
可惜好景不长,屈原因为被利益集团谗陷,第一次被楚怀王放逐。
一下子从大国重器左徒,贬为三闾大夫(就现在的职务而言,应该是文化、教育、宣传部长吧),逐出郢都,真的是又失落,又愤怒,又忧伤不舍。
果然是文章憎命达。
由此遭遇,我们的大诗人屈原,大笔一挥,洋洋洒洒写下将近2500字的抒情诗——《离骚》。
这一写不要紧,他又特么创下了中国历史第一抒情长诗的记录。总之,《离骚》就这么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中最早最长的抒情诗,且堪称中国历史第一抒情长诗。
《离骚》的重点诗句你知道的呀!呐,以下几句我认为很重要啦。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译:我长叹惜以至涕流掩面啊,哀叹民生有太多的艰难!)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译:就像我的心里总是希望纯洁高远和善良和平,即使必须为此一次次的死亡也不会后悔。)
——及年岁之未晏兮,时亦犹其未央。(译:趁你现在年岁尚轻还不晚啊,还来得及实现你的远大志向。)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何等的无奈,何等的圣洁神傲!)
——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忽故都?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译:国内没有人能够理解我啊,我又何必再怀念故都?既然不能实现美好的政治抱负啊,我将追逐巫彭、巫咸那样的归宿。)
PS:“吾将从彭咸之所居。”这句话,也是后世认为屈原自沉汨罗江的推断原因之一,因为有人说巫咸就是投江而死。
屈原的生与死
屈原的身世一直扑朔迷离,众说纷纭。屈原是否有其人,几百年来也不断被质疑。屈原是怎么死的,是抱石沉江,还是寿终正寝,更是一直争论不休。
屈原到底有没有抱石沉江?
我这个屈原的迷妹呢,倒是比较相信屈原寿终正寝的推断版本。这个版本的来源是,2003年6月,长江三峡大坝蓄水,坝前水位上升,当地有关部门(包括秭归县屈原纪念馆)对兵书宝剑匣的悬棺进行抢救性发掘,出土了战国巴人兵器青铜戈,上面的虎头纹饰清晰可见。为什么特地提虎头纹饰,因为屈原是出生在虎年虎月虎日。由此研究了几十年屈原的自然、社会科学研究者王红旗,再次根据屈原的生平事迹和文学创作活动从新的角度,进行了全新的研究。
15年前,王红旗就提出,屈原出身于楚国少数民族的巴族世代巫师家族,“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就是巴人的语言。他认为,屈原能够在诗歌创作中《招魂》《九歌》《离骚》等内容都自然而然的使用了“灵修”代指楚王、又在其作品中,男女性身份经常变换的口吻写作,应当是符合巫师家族的原始思维和本性思维。
而屈原能写出千古绝唱《天问》,一口气连问173个问题,内容从宇宙起源,到各个时期的历史事件,这种大无畏的怀疑精神,应当也与他出身巴族,不受中原人,楚人的传统思维模式束缚有关。
事实上,屈原的作品很少有儒家的仁义君臣父子等社会政治理念,而是充满着赤裸裸的善与恶,美与丑,真与假。这是屈原的高妙之处,木心说,中国应当有文艺复兴,文学应溯源从本,《楚辞》《诗经》《山海经》才是中华文学的巅峰。
王红旗认为,如果细读屈原的作品,应当发现屈原已经超越了“承受痛苦”的阶段,而升华到了“体验痛苦”的层次,他内心追逐的是“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人生因为有价值而不朽,因为有人格魅力而光辉。
所以,屈原说的“吾将从彭咸之所居”中的巫咸,不是那个投江的巫咸,而是巴族的两大圣贤巫彭、巫咸,他们最终归隐从教,高寿而终。
屈原的《怀沙》诗里写的“舒忧娱哀兮,限之以大故”、“知死不可让兮,愿勿爱兮。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也可能并非就是屈原将欲自尽的绝笔,只是让我们坦然面对死亡,无论是欢乐还是忧愁,都会随着死亡而逝……的吧?
据说,怀沙其实是巴族的一种葬仪方式,即棺船水葬;为防止尸体漂浮,要用沙石固定在船棺内。船棺在水上漂流时,送葬的人要划着船,不停地向船棺里投放沙石(包括食物,死者生前用品和其他的随葬物),促使船棺沉没,以完成葬仪(如果任凭船棺漂流,船棺有可能靠岸而停,尸体将暴露在外)。
而端午节龙舟竞渡,向江河里投放粽子的习俗,原意可能是在模拟船棺水葬的场景。屈原选择船棺葬,既是民族传统,又可象征返回故里天国,还可避免盗墓。但因其葬仪采取了这种巴族古老的船棺水葬,所以,被当年汨罗江一带的百姓误传为自沉。
呃!如果是这样的话,这粽子,你还吃得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