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小时候有过这样的经历和体会,自己感兴趣也愿意为之投入时间和精力的事情,因为得不到父母的认可和支持,最后就放弃了。至于家长反对的理由,有家庭实际情况而不允许的,有说这样的爱好不符合孩子性别特征的,最常见也是杀伤力最大的,就是这样的爱好没有用!与其浪费时间精力学习这些,不如学点有用的东西。
一直以来,我也是秉承着这样的理念。觉得我们生活处事,应该带有目的性和价值感,没有价值的事情,那就是浪费时间精力,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在一次和友人探讨这个问题的时候,为了论证自己观点的正确性,还搬出了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他老人家就能在短短三四十年时间里把新加坡从一个落后的港口城市建设成发达国家,靠的不就是实用主义?直到读过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我才明白这样的实用主义和目的性的局限性何在了。
首先,从结果来讲,很多重大发明和发现都来源于无心插柳。青霉素——世界上第一种抗生素,曾防止数百万人死于感染和疾病,就是杂乱工作空间的意外副产品。火柴的发明,同样是药剂师操作失误的结果。这样的例子,在科学技术史上不胜枚举。当然,这并不是否认带有目的性的科研活动的意义,而是想说明,人类的创造性和灵感来源,许多时候是不受我们有意识的思维的控制的。对于未知领域的探索,我们应该给予无目的的探索活动以一定的空间。
其次,我们依靠习惯和经验生存,时间久了,容易造成错觉,认为我们习以为常的习惯和经验是我们得以成功的原因。由此,我们很容易站在自己的角度,根据自己的经验,去评判每件事和每一个选择。可事实是,个人的经验只有在有限的条件下才有意义,而绝大多数人很容易忽略当时的条件,时易世变。外在客观条件已经变了,如果我们还固守着老一套的经验,能指望得到什么好的结果呢?
再次,一个包容的开放的社会,应该允许无目的活动的存在。在不妨碍他人自由的前提下,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的兴趣爱好的自由。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被教导着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没有自主选择和尝试的自由,固然可以避免很多弯路。但是,永远处于计划和指导下的人将会丧失主动性和创造性,变成一台只会按部就班工作的机器。社会是不断发展的,人也是不断更替的,我们能指望在出现新问题,面临新困难的时候,一台台只会按照指令和计划行事的机器能从容面对和处理好吗?
当然,给予个体更多的自由,并不是彻底否认经验的价值。彻底否认经验,就是彻底否定人类的文明和智慧的积淀。我们需要的是避免已经成为过去式的经验成为我们探索未来的遮眼布。